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资讯     
正广西举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活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月13日,首届"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系列主题活动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隆重开幕。活动分为"宜居广西——广西传统村落艺术作品征集评选""宜居广西——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论坛""广西传统村落艺术作品展览"三部分。100多名专家学者及广西传统村落的村委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对广西传统村落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路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作为本地文化承载的主体,其重要价值伴随在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树立的过程中。2012年以来,国家四部委陆续发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传统村落有序发展给予重视,于此,以兰州城河村为例,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为基点,围绕传统村落产业建设、传统生活延续、景观塑造等方面,顺应"农业多产化、村落景区化、居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的发展趋势角度,对城河村的"产、村、景"一体化的发展进行探讨。旨在使城河村的社会、经济、文化、景观超越"美丽乡村"的表象,重温于传统生产、生活之中,突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传承的意义,从而使传统村落更加平衡、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故乡沦陷"热一度备受关注。在快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过于注重经济的急速发展而忽视了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许多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形成"千村一面"的现代化新乡村景观。笔者以广西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研究对象,解析该景区将漓江流域传统村落进行1∶1比例的建筑活态移植与复建的景观营建手法,探讨村落景观营建与旅游开发模式下,乡村文化传承方面有效的保护与更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伴随"美丽乡村"等政策落地,传统徽民居村落得到发展.街道景观是传统村落中的重要组成,为完善徽民居村落的整体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搜集等方式,总结街道空间、街道内容物、街道文化等内容,探索街道景观中的元素构成与文化内涵.徽民居街道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承载村落日常交通与生活,受传统村落规划、地域文化影响,街道空间曲折有致,...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承载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传统聚落形式,是经由大量农耕文化凝结与物化的表征符号组构而成,并不断进行着文化意义的再生产。该文首先对"文化表征"理论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提出了文化表征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保护的三部分内容:文化概念图的评估、文化符号的梳理与解读、文化符号与表征空间的整合。该文结合武汉市泥人王传统村落的规划案例,通过村落文化信息的梳理以及表征符号与物质空间的整合,建构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表征空间体系,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以及传统村落空间的文化活力再生,最终有效地促进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广西2012年底大规模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截至目前已有8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08个村落列为广西传统村落名录。4年来,随着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开始,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与发展利用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7)
传统村落保护是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文化价值外显的重要体现。新疆地处"一带一路"重要战略位置,本文旨在扶贫与民族融合社会背景下,从现象学视角进行理论溯源,探求多机制促动"内生变量",利用社区参与,使传统村落村民从被动的观察者身份变成主动的受益者。其生活场域是旅游空间,让其成为村落旅游经济的参与者,而非被动观察者,从内生力层面将村民、游客、旅游经济在共同的场域语境中进行参与式的创造和体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留存方式,体现文化性与特色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村落已达4153个,这些村落分布广泛、数量庞大,是农耕大明的重要体现,如何正确合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使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举,将传统村落引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是保护工作者要交出的一份答卷。本文根据传统村落面临的发展壁垒与局限,提出不仅要保护,更要注重实施主体的推动和建设过程。笔者认为传统村落保护可以展开成三个阶段来看:认识价值、编制规划及主体建设的不同阶段。希望无论是个人、社会资本及政府都能在历史文化保护的大前提下加强对文化的深入研究、改善设施条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新时代新要求下的传统村落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工匠"即有工艺专长的匠人,武陵山片区将村落匠人叫师傅,村落工匠是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村落"农民"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劳动者"之一,在传统乡土手艺中他们既是设计者也是制作者。他们不但拥有精湛的技艺,同时他们还懂得村落传统的民族民间习俗,在村落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设计和建造房屋还是生产生活器物,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能满足村民的需要,因此片区民族村落工匠的技艺是基于满足当地村民基本生活需要的造物活动,从材料选取、形态型制、制作工艺、装饰纹样等各方面都具有本土性且能满足村民的需要,农耕文明时期他们以精湛的手艺守护着村落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传统村落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因此从民族村落工匠的传承来保护片区传统民族村落,让他们在传承手艺的基础上传播乡土文化,引导新生代村民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村落祖先留下来的祖制心存敬畏并为之自豪,从各方面保持片区民族村落原居民纯朴的民风,这是村落传承的"灵魂",守住传统村落"最后的家底"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景观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它不仅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突出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进程,还拥有相当丰厚的文化底蕴。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广西侗族的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遭到了破坏并且在逐渐的失去原貌。为此,主要对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界定做了解释,阐述了保护和发展广西侗族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的价值,以及城镇化背景下保护和发展广西侗族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村落文化缺乏传承、发扬和有效利用,加剧了地域文化特色的丧失。姓氏寻根文化是传统村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何实现姓氏寻根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之间的互动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该文基于姓氏寻根文化的视角,结合南阳市宛城区东谢营村传统村落规划实践,将姓氏寻根文化同物质空间形态结合,从而延续和塑造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旨在促进传统村落从"输血式"保护向"自助造血式"迈进,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作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广西钟山县龙道村,它不仅是当地人曾经生活过的场所,更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物质承载者,具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可研究价值极高。村中不仅整体地保留了清中晚时期的居民建筑风格和村落环境,并且村落总体风貌保存较完善,形态较完整。但由于原村民的陆续迁出及保护意识相对落后,该村已成为"空心村",村落的保护、修缮工作难以实施,大批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正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因为该村落特色有着难以还原性的特征,亟待进行拯救性保护措施!本文将对龙道村进行专项研究,分析该村的环境特征、整体风貌特征、历史文化特征等,找到现存问题,尽可能地对龙道村的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出建议和方案,达到对该村古建筑进行拯救性保护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浙江斯宅村的"传统村落声景观",对其进行调研与分析。利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数据测量等研究方法,解读斯宅村"传统村落声景观"的特点。从自然声景观、生活声景观、历史文化声景观,以及联想声景观等切入点出发,得出:此地的"村落声景观"优美悦耳,能为人们带来情感享受和精神愉悦。以"传统村落声景观"为指导,制定的村落保护策略具备可行性,亦为村落保护提供新的方向。此外,探索"传统村落声景观"还可为声学研究引入生活、社会、文化等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推动了掌上村落文化体系的开发与实现路径和促进传统村落绿色发展的地域适应性理论体系的构建。解决了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处理、掌上村落的关键技术开发、绿色科技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实施等关键性科学问题。掌上村落体系的构建,解决了当前传统村落实用技能人才培育与引进、文化信息产业绿色发展和传统文化可持续等关键性科学问题,实现了传统村落生态宜居与绿色科技协同发展。通过对体系构建的指标进行科学的认证,选取历史、遗产、人才、教育、健康五大体系与产业、生活、人物、文化、民居五大核心模块进行关联程度的评价认证,最后得出掌上村落体系构建的最优化指标,阐明掌上村落体系构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反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智慧的"活化石",是"民俗艺术博物馆",是"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基因库",历经风雨沧桑,延绵至今。传统村落是人们对乡土气息、桑梓情怀和历史文化记忆的依恋与渴望,是乡愁文化的承载地。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安徽省近些年不断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方法与发展路径,先后编制了《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安徽省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作为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根基所在。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中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建设方式愈加普遍,传统村落的乡土风貌受到严重破坏,村落数量也急剧减少,历史文脉被切断。此外,落后的生活条件难以满足村民现代社会的生活需求,大量的人口外迁使传统村落失去了活力。文章针对当前保护困境,立足于在地文化经济、空间、情感及社会四种属性的现状解读,从文旅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文化认知提升及传承主体培育四方面入手,提出基于在地文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方法,以此实现经济振兴、人居环境改善与乡土文化复兴,从而助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再结合鄣吴村规划实践探析保护方法的实施路径与效应,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思路与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承载了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对我国古村落的更新改造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本文以河北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对未来传统村落的发展建设方向进行讨论。传统村落的更新改造是一种基于乡村文化资源下的更新改造,保留古村落的整体性、延续文化血脉,使其变成一个活态的村落,保证文化活力不断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乡土文明及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共同缔造是当代我国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闽南传统村落特征与共同缔造运行机制,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为工作方法论,以传统村落文化特征为实践路径,有机结合现代治理精神与传统乡土文明内涵进行乡村建设系列实践,验证了中华传统乡土文明中蕴含现代社会治理的脉络和精神,共同缔造与传统村落可形成紧密依附、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一种有效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发展、激发传统村落活力的乡村建设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孔惟洁  何依 《城市规划》2018,(1):101-106,111
"非典型名村"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村落。在这类村落中,历史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却没有成片的传统风貌民居和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历史信息通常以零散化的形式隐含在现代机体中。这类村落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之外的"边缘性"群体,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约束、资金投入和建设引导,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乡村剧变,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残存在现代化的夹缝中,乡愁无处寄托。本文以宁波市东钱湖下水村为例,通过农耕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院落单元的重点修复等选择性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复兴,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沉淀,蕴藏着丰富的空间营建智慧。文章以第四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蓝田县石船沟村为对象,从村落整体空间、公共空间、民居空间三个层面,分析村落传统空间尊重自然、体现客家文化与地域营建特色的智慧,以期对当今村落空间更新有所启示,使石船沟村村落空间现代营建根植于其所生长的"生命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