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确掌握Beta阻尼线的消振特性是大跨越输电线路微风防振设计的关键问题。基于阻尼线微风振动特点,推导了Beta阻尼线谐振频率与其花边长度的计算公式,分析了阻尼线花边长度的合理取值范围,并结合IEEE输电导线振动测试指南,设计制作了大跨越输电线路Beta阻尼线的消振特性试验模型,研究了Beta阻尼线花边长度、数量以及花边弧垂对大跨越输电导线微风振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Beta阻尼线花边长度与谐振频率、质量和材料抗弯刚度密切相关,花边长度不宜过长;阻尼线花边长度对输电导线的微风振动影响较大,花边长度不同,不同激振频率时的消振效果也不同,多花边组合的阻尼线相比于单花边阻尼线的防振频段更宽,防振效果更加;Beta阻尼线花边弧垂对输电导线微风振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进行阻尼线的室内模拟消振试验研究了阻尼线的耗能特性,利用摄动法研究了阻尼线的静态构形,对其振动方程求解,得到了阻尼线的耗能功率理论计算值,并与相应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阻尼线谐振频率与其长度有关,阻尼线的长度影响其耗能效果;摄动法的阻尼线耗能功率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故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与合理性.上述结论可为大跨越阻尼线的防振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500kV江阴长江大跨越四分裂导线、地线微风振动试验研究的过程和原理。试验结果表明,优选的防振方案满足技术要求,具有良好的防振效果,能够显著降低导地线的微风振动水平,可以保证大跨越导地线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4.
如果没有防振措施,输电导线在线夹出口处会有较大的动弯应变值,容易导致导线出现疲劳断股。目前我国广泛采用安装防振锤等方式来限制输电线路的微风振动,而在实际应用中防振锤出现滑移的情况时常出现,不但对输电线路的防振没有效果,还会对导线造成磨损。现设计一种应用于防振锤的新型防松螺栓,使得防振锤安装后不再出现螺栓松动,大大降低了防振锤的滑移率。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这种新型防松螺栓具有较大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亦  祝益民 《机电信息》2014,(33):94-95
通过对江门供电局500kV输电线路大跨越导线抗弯刚度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同时对比国内外有关该参数的各种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导/地线微风振动的导线抗弯刚度计算方法,为导/地线微风振动监测模型的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长波天线一般架设于陆地平原或山谷中,多采用大跨越导线等作为辐射体,在水下通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微风荷载引起的导线长时间、高频小幅振动,会使导线发生疲劳破坏,从而引发断股、断线、金具连接破裂、失效等事故,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目前,对于长波天线的微风振动研究还未见到相关报道。文中从微风振动的起因入手,对影响长波天线导线振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对某长波天线大跨越导线进行了防振设计,所采用的多方式联合防振方法,经实测效果良好,相关经验可为后续的长波台的防振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跨越输电线路断线问题,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输电线路塔线体系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输电塔、输电线、输电线路塔线体系进行了模型的建模及断线振动进行了仿真分析,利用VC软件建立了输电线路弧垂及受力计算软件并与现场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跨越输电线路断线问题,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输电线路塔线体系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输电塔、输电线、输电线路塔线体系进行了模型的建模及断线振动进行了仿真分析,利用VC软件建立了输电线路弧垂及受力计算软件并与现场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机械强度》2015,(6):1113-1118
架空输电导线主要以LGJ系列钢芯铝绞线(ACSR)为主,长期受到微风振动的作用,易引起导线的疲劳断股和磨损。建立了架空导线接触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导线在不同静态预张力下的应力分布和微风振动条件下的动态力学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线股间的接触应力随加载预张力的增大而增大,且当预张力从20%T增大到25%T时,线股间接触应力增量最大。当预张力小于20%T时,线股沿轴线方向接触点应力分布较均匀,大于20%T时,则波动较大。在微风振动条件下,两端约束和中间激振位置所受的应力最大。同层线股接触点应力分布较均匀,相邻层线股接触点应力大小沿轴向分布呈一定周期性。振动频率对振幅及微动位移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输电线路铁塔导线耦合振动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输电塔和导线分别视为柔性悬臂梁和弦线,建立输电线路一塔两线的连续体简化力学模型.采用模态综合法研究分析塔横向振动与线面外振动耦合时的动力特性,给出铁塔与导线振动频率和振型的近似理论算法.针对典型线路的塔线耦合振动,分别采用理论算法和有限元方法对其动力特性做了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耦合系统的振动特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输电导线风雨激振的诱发机理,基于混合子结构方法对输电导线风雨激振非定常气动力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首先,分别构建结构子结构(输电导线和上雨线)和流体动力计算(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数值流场子结构;其次,利用自制的风洞模拟实验台及相关测试系统,获取结构子结构的振动响应(频率,振幅);最后,将测得振动响应作为CFD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计算绕流场特性并获取气动力特性参数,将计算得到的气动力施加到输电导线上,得到输电导线的振动响应并与实验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子结构方法能够准确获得输电导线发生风雨激振时的气动特性,该方法为不便于实验获取气动力特性振动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地处旷野,终年受到风、冰和气温变化等气象条件的影响。风的作用除使架空线、地线和杆塔产生垂直于线路方向的水平载荷外,还将引起导线、地线的振动,严重威胁送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微风振动是一个异常错综复杂和随机性很强的问题,稳定的又比较缓慢的微风是造成导线振动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输电线路微风振动及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滚动轴承振动测量中加速度传感器系统频响特性的分析,建立了传感器系统的力学分析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接触刚度对系统谐振频率的影响最显著.提高系统的接触刚度可采用线接触形式和提高传振杆材料强度;减小系统的等效质量对提高谐振频率也有明显的效果.阻尼对频响特性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也适用于类似的振动测量系统.附图4幅,参考文献9篇.  相似文献   

14.
赵岩 《机电信息》2013,(36):78-79
主要阐述了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基本特性及其在苏州110kV寒马1166线向阳支线1群~9弹输电线路增容改造工程中的应用。对该导线运行期间的载流性能及高温状态下的低弧垂特性等方面数据的监测分析,说明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在输电线路增容改造工程中有显著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5.
防振锤被广泛运用于架空输电线以消耗微风振动的强度和保护输电线免受疲劳损害。根据输电线微风振动的特点,给出了如何确定防振锤的数量及最佳安装位置的方法,供输电线路微风防振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超长输电线由于风力作用会产生涡激振动,危及导线正常工作。一般采用在导线特定位置安装阻尼防振锤的方法来减小导线的振幅,改善振型,计算导线系统的自由振动是研究微风防振的关键。采用积分变换法计算系统的自由振动,具有计算量小,振型表达式完整明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定期监测输电线路中导线弧垂的大小对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弧垂测量方法操作复杂且耗时较长,应用单目视觉获取完整导线图像是一种便捷的弧垂测量方法,但是当输电线路的档距过大时,相机受视场角和分辨率的限制,无法拍摄完整的导线,难以测量弧垂。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便捷可用的局部摄影测量方法,将IMU中的加速度计传感器与高分辨率工业单目相机结合,在已知少量输电线路参数的条件下,只需拍摄待测导线的左侧部分即可。获得单幅导线图像后,引入语义分割技术提取图像中的导线,以摄影测量模型为基础将导线的实际点与对应成像点建立联系,以此建立非线性方程组,经非线性求解恢复导线的三维形状,进而计算导线弧垂。弧垂的测量相对误差可以控制在5%以内,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8.
无谐振隔振原理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振动的基本理论出发,在对传统的隔振传递率分析的基础上不同的激励时充分注意到隔振与共振的临界频率点处系统的运动特征,利用库仑阻尼与激振频率无关的特性,导出了系统在规定的振级下不出现谐振的传递计算分工,为电子设备所期望的“无谐振”振动隔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使“无谐振”隔振原理有效地应用于工程实践,本文分析了和研究了系统固有频率对隔振效果的影响,提出了解决措施以及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减小直动式液压安全阀开启、关闭过程对液压系统造成的振动,设计了一种防振液压安全阀。通过对防振液压安全阀及去掉消振结构的安全阀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防振液压安全阀具有优异的防振性能,其动态特性、启闭特性均满足要求。最后,利用防振液压安全阀样机进行了性能试验,试验数据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为防振液压安全阀的设计及液压系统的消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滚动轴承振动测量中传感器(加速度型)的频响特征。建立和分析了传感器的力学模型;打出了影响传感器频响特性的各个因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接触刚度对谐振频率有最为显著的影响,提高接触刚高可采用线接触形式和提高传振杆材料弹性模量的方法。减小等效质量对提高谐振频率也有明显的效果。该结论也适用于类似的测振传感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