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小红 《建筑师》2007,(3):39-40
概述制造联盟自建立以来展开了一系列现代主义建筑活动,其目的是在理性的前提下,改善当今和未来的生活状况和建筑质量。而对于制造联盟来说这些建筑活动是处于开放的状态,因此很值得继续探索试验下去。当今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社会改变的速度惊人,慕尼黑维森费德制造联盟住宅展(Werkbundsiedlung Wiesenfeld)竞赛举办的目的就是探讨未来城市住宅的发展状况。现今生活方式及居住习惯是多样化的,传统的居住与工作分开的方式将有所变化:随着网络化,随时随地办公的可能性将会出现。对于这个状况,什么样的住宅.所处什么样的环境和城市将符合这种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从恋乡怀旧的工艺美术运动到拥抱理性和新技术的德意志制造联盟,这段历史构成了现代建筑的关键转变.关注影响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赫尔曼·穆特修斯,通过对其著作《英国住宅》的论述内容、思想内涵,及其对制造联盟建筑范式的影响等多方面解读,力图展现现代建筑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注重采用住宅工业化生产的新型思路,加紧住宅建筑体系和相关集成技术的研发工作,住宅建设实现了从数量阶段到质量阶段的剧变.从其建设经验来看,住宅工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是以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部品加以装配集成为具有优良性能产品的建筑体系.采用住宅工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可改变传统建造方式带来的施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资源消耗大的弊端,全面提高住宅生产工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住宅科技》2001,(4):3-4
1 不断完善住宅建筑体系 ,提高住宅建筑工业化水平(1 )住宅建筑体系是一批先进适用成套技术集成的技术体系。建筑体系的选择必须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材料资源、技术水平、地理气候特征和建设规模等具体条件 ,进行住宅全寿命分析 ,选择综合经济效益好的住宅建筑体系 ,坚持推广应用 ,并不断完善提高。(2 )城市住宅重点发展套内无梁无柱的钢筋砼大空间结构 ,适应住宅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提高使用功能 ;适当发展其它大开间钢筋砼结构 ,多层住宅及小高层住宅宜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或框架结构 ,高层住宅宜采用大开间剪力墙结构或短肢剪力墙结…  相似文献   

5.
《世界建筑》1999,(4):60-62
建于1927年的斯图加特“白院住宅区”(德意志制造联盟住宅区)可以说是现代派建筑的“样板区”。在密斯的主持下,共有17位国际著名建筑师参与,他们不仅在此对住宅建筑的平面布局、屋顶形式以及空间效果进行多样性的尝试,也应用新的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来合理、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的采光、通风、照明等问题。二战中·白院住宅区”受到严重的破坏。在80年代,斯图加特市提供了300万马克对之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新的住宅紧邻“白院”,与密斯设计的住宅楼、欧德(P。Oud)及斯塔姆(M。Stam)的联排住宅、贝仑斯的台阶式住…  相似文献   

6.
我国每年约有近20亿平方米的竣工面积.城市建筑和乡镇建筑约各占50%。再,国内既有建筑总量已达410亿平米.其中城市建筑110亿平米(住宅为665亿平米约占61%).乡镇为2994亿平方米(乡镇住宅约占80%)。相比城市居民住宅及公共建筑而言.我国量大面广的乡镇住宅建筑物的节能问题.现尚处于前期的开发和试点应用时期。乡镇住宅的建筑节能启动相对滞后.除人们的节能意识及配套政策外.节能技术也不尽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类建筑的节能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对顺利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发展高效节能的乡镇住宅。实践证明.乡镇住宅的节能设计和节能改造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是十分显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927年魏森霍夫住宅展为例,分析了“德意志制造联盟”住宅展的历史地位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加强住宅建筑体系的研究与落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结虎 《建筑技术》2001,32(2):85-86
住宅建筑体系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内容,住宅建筑体系经20多年的研究和改进,已取得不少成绩,随着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对住宅建筑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近十多年来,北京市建筑工程总公司(原北京市建筑工程局)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紧密合作,在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和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努力下,针对量大面广的住宅工程,不断研究适应北京市情况的工业化建筑体系,促进了全市以大模板体系为主的工业化建筑逐年发展。以1989年为例,全市共建成各类工业化住宅311万m~2,占当年竣工住宅602万m~2的51.7%,其中各种大模板住宅为254万m~2。全市到1989年底,累计建成高、多层大模板体系住宅1764万m~2。  相似文献   

10.
徐景轩 《山西建筑》2007,33(25):73-74
简要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类型学的主要实践,根据穆拉托尼学派的整理分析了威尼斯住宅建筑的三种类型,着重介绍了威尼斯住宅—城市的一体化演变关系,并从住宅类型的变化证实了威尼斯建筑和城市之间存在相互定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广州城市传统民居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潘安 《华中建筑》1996,14(4):104-107
该文从民居生存的客观条件,民居产生的发展的过程及民居的基本特征三个角度,对广州城市传统民居进行了考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密斯早期住宅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介密斯早期在德国本土建造的一批住宅建筑,着重理清这批住宅创作的来龙去脉,并对作品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全面了解他的作品与经历。  相似文献   

13.
民居的保护更新及其发展方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毅 《华中建筑》1998,16(4):126-127
居居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全球的发展则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围绕保护与发展这一矛盾所开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然而众多的保护实践只保存了民居的作为物质外壳的“表”,面未留住作为生活内容的“里”。文章通过对民居保护及更新的发展展望的探讨,试图提出民居保护更新及可持 几种方式及可能。  相似文献   

14.
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推动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曾经建立在工业生产基础之上的普适化营造模式,已转向与地域发展协同且多种模式并行不悖的营造取向。各地域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上的不同,产生了差异化的人群生活和栖居建造,构成了农耕社会下乡土民居与乡村聚落的肇基萌发基础。物质空间建造上的“乡土萌发”,密切依靠所在地域的环境资源,由此构成了地域文化和营造的源头“来龙”。  相似文献   

15.
汤凤龙 《建筑师》2011,(3):48-57
赖特的草原住宅是现代建筑中最经典的部分之一.人们一直津津乐道其自由飘逸的形式和流动的空间,却很少注意到它与上述特质对立的内涵,即那种贯穿赖特—生建构探索的”几何建构”[1]法则.作者通过对草原住宅的深入剖解,试图将其宏观组构和结构中的这种“万变不离其衷“的基因揭示和呈现出来.这些法则同时也天衣无缝地将形式、空间及建构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彼瑞兹·克罗米娜 发表《秘境与奇观:阿道夫·路斯的室内》 一文, 探讨了路斯住宅建筑中的视线控制和 随之产生的心理暗示。笔者对该文进行了批 判性回顾,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分析路斯住宅 空间中的视线设计,探讨了它与剧院空间的 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分析一系列路斯设计 的住宅空间,揭示出他基于空间私密性的不 同要求而逐层设计住宅室内的策略: 空间的 开放程度随着私密性需求的增加而减弱。与 此同时,通过对路斯相关建筑文本的解读, 进一步分析了其住宅设计的立场。  相似文献   

17.
丹麦的当代集合住宅项目以其新颖独特的姿态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丹麦社会和环境背景,将其影响下的集合住宅设计的主导思想概括为“协同进化”,并进一步细分为重构、整合、统筹3个递进层级的协同进化方式,以勾勒出丹麦集合住宅设计思想的清晰轮廓.  相似文献   

18.
王维仁 《华中建筑》1996,14(4):113-119
该文分析了香港新界围村、围屋--这种聚落形态中共通的基本元素与组构原则;探讨由清初围村到清末围屋变迁过程中的形式转化及空间形式;提出了对围村和围屋作进一步研究的想设。  相似文献   

19.
皖南传统民居生态系统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翟光逵  翟芸 《华中建筑》2003,21(4):95-97
通过实地考察,以亲身感受和实例,详细论证了皖南传统民居冬暖夏凉的原因,并初步揭示出皖南传统民居怎样通过选址、规划、单体平、剖面设计以及许多构造措施上的处理,形成了它那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本文还对目前建筑界的一些误导和对传统经验的忽视,提出了忠告。  相似文献   

20.
Acidic spoil-heap drainage, containing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iron, aluminium and manganese, has been polluting the Stanley Burn in County Durham for nearly two decades. Following the success of a pilot-scale wetland (the first application of its kind in Europe), a full-scale wetland was installed. Waste manures and composts have been used as the main substrate which is contained within embankments constructed from compacted pulverized fuel ash.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which cost less than £20000 to build, has consistently reduced iron and aluminium concentrations and has markedly lowered the acidity of the drainage. A third phase of activities at the site aims to identify and eliminate pollutant-release 'hot spots' within the sp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