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针对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在板故障诊断系统设计方法,实现了传统的故障诊断仪与在板故障诊断系统的结合.在介绍了混合动力汽车的整个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对故障诊断系统的人机交互模块设计、诊断数据库设计以及CANopen故障诊断规范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进行了实验测试,证明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日新月异的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汽车产业技术随之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在了汽车产业之中,与汽车产业相关的行业也一同飞速发展,汽车维修行业亦是如此。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得汽车出现的故障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困难化,有时候汽车维修人员也无从下手。而在汽车维修行业之中,汽车故障诊断是汽车维修的重中之重,因此汽车故障诊断教学在汽车维修从业技术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思维可视化的涵义以及其应用工具进行探讨,对汽车故障诊断的思维可视化转化以及汽车故障诊断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教学中的延伸应用进行探讨,以供汽车维修行业人士以及汽车维修专业的师生进行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智能汽车状态在线监测和诊断系统.系统采用嵌入式系统结构和CAN现场总线通信控制方法,能有效地对影响汽车安全行驶的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和融合处理,系统软件集成了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功能,对汽车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诊断,并通过人机接口进行显示和报警.该系统在汽车电子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因此为了保障汽车的安全运行,需要加强对汽车运行的发动机进行专门的故障检测诊断应用。现代化汽车故障诊断检测中比较常用的一项技术是数据流分析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基于此本文针对数据流分析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实际分析中首先进行了数据流概述,其次进行了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原理分析,最后进行了数据流发动机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5.
描述决策层数据融合方法在电动引擎故障诊断中的应用.通过对SANTANA汽车AJR型引擎进行故障诊断,证实了该方法实用性.此外,由于进行数据融合前必须先获得原始数据,因此,在汽车引擎测试中,信号获取和处理系统由虚拟仪器技术设计.  相似文献   

6.
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感知系统配备了车多种传感器,可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感知识别,识别出来的实际环境情况通过决策系统运算后,控制线控地盘,使汽车按照预设定的速度与预设定交通路线实现自动驾驶的功能。文章主要以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感知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环境感知系统中的组成与作用、组合导航、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安装调试以及毫米波的故障诊断与智能网联汽车无法避障的故障诊断进行了研究,突出了环境感知系统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主要应用,为环境感知系统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安装提供了规范的安装方法,强调了组合导航、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在调试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求,所提到的环境感知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与流程更是可以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提供参考,增强了智能网联汽车在这一领域的急需紧缺技术。  相似文献   

7.
案例推理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现代汽车故障诊断中,因其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出汽车故障的类型,并能够快速获取切实有效的故障排除的具体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本文通过对汽车故障诊断系统架构下的专业知识库、故障推理模块、案例库及数据库等模块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汽车故障诊断中案例推理方法实施的主要技术流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论述了案例推理在某品牌汽车故障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于汽车故障诊断问题已采用了很多的方法进行研究,笔者在大量收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汽车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分类整理。包括人工直观经验法、仪表设备诊断法、汽车自诊断方法、专家系统故障诊断法、基于数值特征识别的汽车故障诊断方法等。并且对这几种方法的研究现状、关键实现技术及应用分析、相应的未来发展趋势等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高度集成化的汽车故障诊断系统是未来汽车故障诊断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汽车电控系统复杂程度的提高,对维修人员的维修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汽车电控系统的特点,论述了传统诊断法和仪器诊断法在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并列举了部分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虚拟技术在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中的应用。通过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提高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的效率和精准度,减少维修时间和成本。本文从虚拟技术的概念入手,介绍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技术在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中的应用场景。分析了汽车虚拟故障诊断实训软件在教学上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