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针对X底水油藏油井注水后综合含水上升过快的问题,利用HB70/300型高压物性分析仪开展了该区块原油相态特征实验、注气相态特征实验,并运用细管法开展了注CO2最小混相压力实验。对比分析了CO2和N2两种性质气体注入前后原油的相态特征变化,确定了该区块原油注CO2最小混相压力,为X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提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X油藏原始地层压力为46.01 MPa,原油饱和压力为11.06 MPa,注N2后饱和压力上升迅速,在原始地层条件下难以实现混相,表现出典型的非混相特征;注CO2后饱和压力上升较平缓,细管法测得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8.03 MPa,说明利用CO2可实现CO2的混相驱替,而且最终的驱替效果比较理想。说明该油藏可开展注CO2混相驱,为进一步的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依据和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地层油为轻质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问题,首先利用细管实验测试了一级分离器气与地层油的混相压力,并优选了能实现混相的混相助剂类型(液化石油气、甲苯、乙二醇丁醚、CO2、富化的天然气)及段塞注入量;其次用油田地层岩心组成的长岩心研究了高含水状态下混相助剂段塞驱+一级分离器气驱+后续水驱的驱油效果。细管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地层条件下一级分离器气驱替地层油要实现混相驱需要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长岩心混相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气驱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驱油效果明显提高,随混相助剂段塞注入量的增加采收率增加;但在地层油中溶解能力稍弱的混相助剂(如CO2、富化的天然气)与溶解能
力强的混相助剂(如LPG)的作用规律不同,且并不是注入量越大越好。 相似文献
3.
注气混相驱中水气切换问题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北油田注气混相驱开发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该油田在水气交替注入过程中出现了水气切换问题,注水井转注气时气体注不进地层,导致油田水气切换方案无法正常实施。文章利用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产生此问题的机理和原因,表明在现场确定压缩机及其压力时,应考虑最高水气交替注入压力及压力上升的影响,避免频繁的水气交替;在注气开始时就应进行示踪剂监测,葡北油田实施较晚,没有起到监测的作用;不论是水驱还是水气交替,都存在初始启动压差,要考虑增大注入压力以启动注气工程。 相似文献
4.
5.
注气混相驱机理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实验研究和相应的模拟研究是混相驱机理研究和油藏注气工程评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气压力-组成实验、多级接触实验的相平衡计算理论模型。建立了应用状态方程和现有的工程工具模拟实验室PVT(压力、体积、温度)数据,拟合注气压力-组成实验、 混相和非混相细管实验来对注气驱的混相能力及驱替机理进行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油藏注气混相驱混相能力及驱替机理的评价,验证了所建立的通过扩展实验室结果的评价方法,可为油田注气混相驱设计提供可靠的室内和理论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注气非混相驱数值模拟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由非混相驱至近混相驱至混相驱的物理变化过程及在非混相至近混相过程中的热力学状态参数与界面张力关系,指出了影响注气非混相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注气混相驱作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主体技术之一,近年来在国外发展迅猛,并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而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尚处于矿场试验阶段。葡北油田是我国第一个注气混相驱矿场试验基地。以葡北油田为例。立足国际上比较先进的VIP和GEM组份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和开展混相驱数值模拟研究,系统阐述注气混相驱油田开发机理,主要包含注气混相驱室内基础试验研究、注气混相驱关键指标确定、混相驱数值模拟技术。还针对葡北油田的开发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为我国在低渗透油田实施注气混相驱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现场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二氧化碳混相驱油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显民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7,(2)
本文概述了二氧化碳混相驱油的研究方法:①二氧化碳在油层中的基本作用及混相驱油方法;②二氧化碳混相驱油的波及效率及驱油效率;③室内实验研究程序及方法;④注入气体混合物的选择。对于二氧化碳驱油室内研究,从研究的内容角度看,已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考虑扩散作用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可以较准确地预测非均质油藏注气驱动态。基于反映真实物理扩散程度下的地质模型,采用GEM组分模块中考虑扩散作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从注采井距、注气富化度、注气速度等注气因素入手,对油藏注气混相驱不稳定驱替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要充分考虑扩散作用,若不考虑扩散作用,计算出的油藏注气混相驱采收率则被高估了6%~10%。在已知物理扩散程度后,选择富化程度适合的注入气、合理的注气速度,以及部署合理注采井网是设计油藏注气方案时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注气近混相驱油藏开发理论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在油藏中注气难以达到物理意义上的混相。国外研究人员提出近混相气驱理论,其特点是注入气体并非与油完全混相,只是接近混相状态。文章首先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述油藏注气近混相驱理论进展;以吐哈丘陵油田陵2井为例,用组分模拟来展示近混相驱过程;通过细管实验模拟,研究多级接触过程中注入气-原油之间相态等物性参数的变化,进一步证实近混相驱机理;最后对油藏注气开发动态预测模型进行总结。针对目前近混相驱动态预测和开发指标计算不准、气体突破预测及注气参数控制不利等问题,指出研究注气近混相驱开发动态预测模型的方向,为油藏的注气近混相驱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混相驱替中垂向驱扫效率主要受重力和渗透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如何确定稳定驱替速度,发挥重力对倾斜油藏注气驱的有利作用,是目前注气驱评价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非均质较严重、中高渗透水驱后期WX油藏,应用国外先进仪器,开展重力影响注气驱油效率的实验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倾斜油藏中重力对注气驱油效率的影响作用比预测的要大得多,在注气驱评价研究及油藏工程设计中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应加强对重力效应的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针对葡北油田气水交替混相驱开发过程中所暴露的气水切换难以实现、分层开采差异大、部分油井见边底水后合理调控等问题,通过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应用先进的GEM组分模型进行整体数值模拟研究,评价了地下流体及压力分布状况,预测了剩余油分布,设计四套方案进行了开发方式优选研究,制定了构造西块气水切换混相驱开发、东块注水开发、完善注采井网、进行分层调控等开发技术对策。该油田通过及时进行开发方式调整、钻新井完善井网、分层合理配产配注等措施的实施,实现了构造西块混相驱开发,以及连续5年高速稳产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