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起喝暖酒     
袁梦 《上海调味品》2013,(10):96-96,98
为什么要暖着喝 夏天喝冰啤,秋冬何不饮暖酒?“越喝越暖”不够爽,你是在拿自己的身体来“温”。不如直接暖来喝,热口热心立竿见影。《红楼梦》里,宝钗就劝过宝玉要将酒烫热了才喝,有道是:“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才发散的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它,岂不受害?”  相似文献   

2.
闲说辣味儿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话我信。我吃菜图的就是一个味儿,有味儿才有嚼头,有味儿才让人回味,有味儿才会使人长久挂念。酸、甜、苦、辣、咸是基础,由此生出百味来。什么味最好?众说纷纭,各有所爱,我最喜欢的是辣味儿,作此闲说,以飨同好。 什么是辣味儿?《现代汉语词典》载:“像葱、姜、蒜、辣椒等有刺激性的味道。”葱、姜、蒜、辣椒是产生辣味的最初始和最基本的原料。葱、姜、蒜基本上见不得火,不可蒸、煮、烫,否则变得绵软,辣味儿全无,所以宜生吃。对于生吃,民间流传一句话,“葱辣鼻子蒜辣心”,道出了它们各  相似文献   

3.
闽南人向来不大吃辣,即使是那名闻遐迩的厦门辣椒酱,在吃辣的川鄂湘好汉们的眼中也不过是小娃娃吃的番茄酱而已。生活在温暖湿润、四季如春的南国,“微辣鲜脆”是“鹭岛土著”们的饮食主旋律,在此旋律下,他们不知大快朵颐了多少个世纪。我老爸是湖南人,客居厦门50余年,他的口味早已被这“鲜脆”给同化了,当然更不消说我这个挂着湖南籍贯、土生土长的厦门郎了。记得有一回江西来的保姆炒了一碟米椒,辣味四溢,结果竟把一家子“湖南籍人”呛得咳声震天,喷嚏连连。厦门人吃东西好追究个“冷热”,认为喝绿茶很冷,会坏胃;吃辣椒又…  相似文献   

4.
朝发  四海 《烹调知识》2005,(3):52-52
把 女 人 和 吃 联 系 在 一 起 ,并 不 是 现 代 人 的 发明 。古 人 早 就 说 过 ,“ 秀 色 可 餐 ”,“ 饮 食 男 女 ,人之 大 欲 ”。 成 都 万 福 桥 的 麻 婆 豆 腐 ,不 过 是 麻 辣 豆 腐 加些 牛 肉 丁 罢 了 ,其 白 、嫩 、辣 、烫 自 然 让 人 联 想 到了 女 人 。  相似文献   

5.
1、黄永玉招待友朋家宴,席上有碗自己腌制的湖南凤凰家乡小山椒。他介绍说:“这东西可香了,吃一口想两口,下饭。”友朋问:“辣否?”黄答:“看你从什么角度说这个问题了。耐辣的人认为不辣,不善辣的人会认为它太辣,站的高度、起点不一同,立场观点也就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6.
四川人吃辣是出了名的,那刻骨铭心的辣,酣畅淋漓的辣,往往让不吃辣的外省人一见就发怵。我刚当兵来四川时,就被吓得几乎不敢吃菜。尽管我们的炊事班长发誓说菜中没放辣椒,连里的老兵也出来作证,说菜里吃不出一点辣味,可是我们几个从北京来的新兵还是被辣得呲牙咧嘴。二十多年以后,我早已从一个北京人演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四川人,而与当年同样的事却被我的外甥遇到了。外甥从北京来,事先在电话里说千万别给他吃辣椒,为此我特意叮嘱保姆周姐:“外甥在成都期间尽量别做带辣椒的菜。”周姐满口答应道:“莫得问题。”临到我带着儿子到…  相似文献   

7.
作家汪曾祺是文化圈中知名度颇高的“美食家”。他总是用一种睿智而又有诗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他又把自己亲身感受的酸、甜、苦、辣记之于文,传给他的读者。这就是汪先生的“道”,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几十年来,汪老足迹遍中国。他吃过北咸南甜,尝过东辣西酸,从国内吃到国外,中餐吃遍,西餐尝够。汪老爱吃,这不光是为他“口福”,更重要的是在用心去尝人生滋味,以眼去品世态炎凉。如果说他的散文比小说好,那么他论吃的文章可以说是他的散文中的精品。只要你读过他的《蒲桥集》,你就会领略到其内涵的“独道”。汪老对…  相似文献   

8.
传说毕竟不是事实,不能全信。读一位作家的《中国人的吃》,说到林则徐与英国大臣斗法:英国人报复林则徐禁烟,便请他吃雪糕,让他出丑。林的回报是请他吃“老母鸡汤炖南豆腐”,让英国人烫晕了,知道中国饮食的“厉害”。据说,此菜传至“欧洲”,就叫“厉害”。据我所看到的传说,不是汤而是芋泥,用福建槟榔芋做的甜菜,色淡灰,略带暗红,表面不冒热气,里边烫得厉害。河南杞县也有芋泥,传说当地做好了,乘车至开封,它还是热的!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玉堂春落难寻夫》,一对奸夫淫妇商议谋害亲夫沈洪及其新包的二奶玉堂春,自然是经典的三氧化二砷(ASO),那奸夫提出了这样一个“山埃贴士”:“央王婆赎得些砒霜在此,觑便放在食器内,把与他两个吃。等他双死也罢,单死也罢。”淫妇:“他好吃的是辣面”。奸夫:“辣面内正好下药。”接下来,淫妇“悄悄把砒霜撒在面内,却将辣汗浇上”,沈洪两碗下肚辣面,须臾便“九窍流血而死”。  相似文献   

10.
老北京人讲究吃.尤其喜爱喝豆汁儿。豆汁儿是谁发明的.已无从考证。据说当年有一个粉房.专做绿豆粉。一天.磨出来半桶豆汁儿没用完.留到第二天已经发酵了。掌柜的觉着扔了怪可惜的.就舀了半勺尝尝,竟然酸甜可口.煮熟后再尝尝.味道更鲜美。从此.豆汁儿便挤进了京城小吃的行列。  相似文献   

11.
麻辣重庆     
易水寒 《美食》2006,(5):31-31
我们到重庆后第一顿饭吃的就是火锅。都说这里是“火锅之都”,不尝火锅怎么成?去得太早,火锅店里只有我们这一桌客人。一个服务员问我:“锅底要辣的还是要清汤?”“当然是辣的了!”“先生你是外地人吧?”“是的。”“那就给你们上个微辣的吧!”瞧不起外地人?转念一想,人家也是善意,就按你说的上吧!然后点菜,都是在我们那个城市吃不到的,有仙人掌、竹笋、豌豆苗等。碟子里的调料是麻油,而在我们那儿,调料是麻酱、腐乳汁加韭菜花。锅子端上来,通红通红的一层油!把菜下进去,烫好,夹出来,往嘴里一放,哇塞,这哪里是微辣,分明是狂辣!辣死我老人家了。不仅脑门子上顿时汗水淋漓。这种辣,夹杂着诸多麻的因素,据说锅底里除了辣椒之外,还放了很多花椒,“麻”给“辣”火上浇油,推波助澜,两狼狈为奸、互相依恃、水涨船高,将“辣”推进到极致。但是既然点了,也不能让人家看出咱外行来,只好硬着头皮开始吃。好在麻油是凉的。把烫好的菜放进去,使劲涮啊涮,估计涮凉了,才把它放进嘴里。不一会工夫,我的嘴巴已经彻底麻木了,只能机械地一张一合,感觉自己好像是在吃饭,但又不敢太确认。买完单,我落荒而逃,回头看看饭店,心里充满了恐惧。  相似文献   

12.
328、吴昌硕绘桃大得出奇,且叶如枇杷叶,还题有“千年桃实大如汁”。有人指责所画不真实。他说:“这是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实的仙桃,不是寻常吃的水蜜桃、蟠桃。仙桃就是如此,并不悖理。329、毛泽东爱吃辣椒,在招待秘鲁哲学家麦纳尔卡时谈及辣椒时说:“四川人吃辣椒,不怕辣;江西人吃辣椒,辣不怕;我们湖南人吃辣椒,怕不辣。”330、常熟蒋志范善对,某日参加宴会,有演《秦香莲》,陈世美命杀手害秦事,因拟一联:“酒席筵前韩琪杀庙”,作后感此联相后相迭,极为难对偶。多日不解,后偶尔见茶馆有一人呆坐多时,即得“茶馆店里呆大做亲”,后四字亦是一剧目折子。  相似文献   

13.
宋宪章 《美食》2006,(1):28-28
中国人吃菜讲究味道.其实这“味道”不光是鲜、咸、淡、甜、辣、麻等等,还有另外一些感觉也属于“味道”的.比如吃的食物与牙齿摩擦的感觉:现代学大师林语堂在《饮食》一中说:“我们吃东西是吃它的组织肌理.它给我们牙齿松脆或富有弹性的感觉……”。又说“竹笋之所以深受人们青睬,是因为嫩竹(即笋一笔注)能给我们牙齿以一种细微的抵抗。”另外,  相似文献   

14.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黔香阁”号称“经典辣菜,景观餐厅”,其辣菜分酸辣、蒜辣、麻辣、青辣、干辣、煳辣、糟辣、油辣八大类,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其实,黔香阁所经营的贵州菜,远远不止这些辣菜,择其大者就有盐酸(以独山特有的盐酸菜为调味)系列、酸菜系列、豆豉系列、腌泡系列、野菜系列、小吃系列,当然也少不了火锅系列。火锅系列首先要吃花江狗肉火锅。吃过这道佳肴的人,听到这菜名,口中难免渗出津液,这就是条件反射啊!狗驯化的历史,肯定短于羊,不然不会有“挂羊头卖狗肉”这句话。《说文》也将狗称为“地羊”。李时珍在《本草》中还说:…  相似文献   

15.
一、吃辣椒 辛辣之食有好几种,这儿只说辣椒。上海人对辣椒的称呼十分特别——“辣火”。辣椒酱便成了“辣火酱”。“辣火”之意很清楚:那热辣辣犹如灼人之火。上海人对它是怕的,这才有“侬识相点,侬不识相,我请依吃辣火酱!”意思是,你要识时务,你不识时务,我请你吃辣椒酱。要是上海人对四川人这么说,四川人感谢还来不及哩!但上海人怕辣。 到过上海的外省人,若跟上海  相似文献   

16.
张竞 《餐饮世界》2022,(10):76-78
<正>无论是烧烤摊还是下饭馆,你总是能听到一句灵魂拷问,“能吃辣吗?”在祖传吃辣的四川人面前,一份“微辣”的火锅底料无疑等于认怂。吃辣要互相攀比,辣也已经成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解药,那辣椒是从何时传入中国的?人们又是怎样爱上吃辣的?明治大学张竞教授的《餐桌上的中国史》给了我们答案。  相似文献   

17.
吉军 《饮食科学》2008,(6):18-18
最近,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节目中有一期专门谈了“红楼酸梅汤”的故事。故事中说,贾宝玉被其父亲打了板子后,痛楚难当,吃不下也喝不下,就在周围的人纷纷着急的时候,他却嚷着口里干渴,要喝酸梅汤。  相似文献   

18.
欧阳军 《美食》2023,(2):70-73
<正>中国人吃辣椒,算是辣出了特色。吃法是应有尽有,民间流传着: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的俗话。番椒丛生,白花,果实以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燕闲清赏笺》卷下《四时花记》中的《番椒》Chilli辣椒朔源辣椒原生长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1493年传入欧洲,1598年前传入日本。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宋诩撰于弘治间(1488-1505年)之《竹屿山房杂部》中,已记有用青辣椒、红辣椒等制作“青脆梅汤”的文字。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人说:饮酒、喝茶、抽烟。换了上海人,他们一概用“吃”,即吃酒、吃茶、吃香烟。北京人调侃上海人语言贫乏,只知道“吃”,其实吴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颇有古意,“吃茶”便是一例。要找证明很容易:周作人《五十自寿诗》中说“且到寒斋吃苦茶”,它的出典在唐朝高僧赵州的从谂禅师:《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文:“有增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僧曰:‘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 茶是喝的,但吴方言中却说“吃”,当然,吃时不会把茶叶吃下去,虽然很嫩的茶叶也是可吃的。像周总理去杭州梅家坞茶区视察,听说采茶人不轻易将冲泡后  相似文献   

20.
食海短曲     
1、不冒热气 传说毕竟不是事实,不能全信。读一位作家的《中国人的吃》,说到林则徐与英国大臣斗法:英国人报复林则徐禁烟,便请他吃雪糕,让他出丑。林的回报是请他吃“老母鸡汤炖南豆腐”,让英国人烫晕了,知道中国饮食的“厉害”。据说,此菜传至“欧洲”,就叫“厉害”。据我所看到的传说,不是汤而是芋泥,用福建槟榔芋做的甜菜,色淡灰,略带暗红,表面不冒热气,里边烫得厉害。河南杞县也有芋泥,传说当地做好了,乘车至开封,它还是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