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河潼关河段冲淤变化及其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86年以来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的变化、龙门至潼关河段与潼关至大坝河段冲淤变化及其对潼关高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龙门至潼关河段的冲淤受来水沙的影响,为尚程淤积;撞关至大坝河段冲淤主要与入的水沙条件,水库的运用有关。潼关高程受上下游河冲淤的影响,且其变化趋势与上下游河段累冲淤量线升降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
潼关高程抬升成因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三门峡水库建库后,库区冲淤变化是潼关高程变化的内在动力和条件,水库运用方式和潼关上游来水条件的改变是库区冲淤变化的潜在原因;潼关上游来沙条件是造成潼关高程上升的唯一根源,但它与潼关高程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它是介于水库运用方式和来水量之间对潼关高程起调节平衡作用的淤积体供应源;水库运用方式对潼关高程产生影响的实质是,通过抬高水流侵蚀基准面,降低水流比降和水流冲刷力,使潼关高程在年内得不到有效的冲刷而使潼关高程保持持续上升状态;潼Dian段河床变化是潼关高程变化的直观的、外在原因,它的作用就是根据库区冲淤变化,通过自身的调整,使其上游河床得到调整;潼Dian段的累计淤积量及Dian(土夺)高程对潼关高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不是影响潼关高程升降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降低潼关高程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作者首先对潼关高程在历史上。建库前和建库后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导致各个时期潼关高程变化的原因。然后利用具有较强理论基础且得到广泛应用的非均匀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对水库在不同运用方式和不同来水来沙条件下潼关高程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计算分析。对漳关高程下降的可能性和幅度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汛初,三门峡库区堆积了大量的淤积物,各级运用水位的回水范围小。经泄洪排沙运用,淤积物基本得到清理,305m水位回水延伸到北村附近,调沙库容增至0.5亿m^3左右。此时,壅水淤积物分布在北村以下,上段河道不受壅水影响,河床冲刷继续发展。进入非汛期运用后,潼关--GyDuo段淤积量主要来源于运用水位大于322m,尤其是324m水位期间的部分入库沙量。潼关高程年内升降变化与潼关--GuDuo段冲淤量密切相关;年际间,潼关高程与潼关--GoDuo段河槽淤积量之间呈线性变化,即潼关--GoDuo段河槽淤量增减0.023亿m^3,潼关高程随之升降0.10m左右。  相似文献   

5.
近期潼关水沙变化对河床冲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以来,潼关水量和沙量大幅减少,洪峰少,流量小,历时短,含沙量高。1986-1999年汛期平均水量120亿m^3,比前期减少40%-60%,日平均流量大于3000m^3/s的出现天数和水量均减少90%以上,沙量变化较小,含沙量成倍增加,致使潼关高程汛期平均下降幅度明显偏小,比非汛期上升偏小0.10m,比建库前汛期平均下降值偏小0.08m,若与控制运用初期相比,则偏小0.30m为了适应入库水和条件的不利变化,水库运用方式多次进行调整和改善,但河床淤积仍较1985年前严重,潼关高程逐上升,尤其1994年以来,入库水沙量在前期大幅减少的基础上又明显减少,潼闹程居高不下,长期变动在328.00-328.35m之间。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泾河水沙特性、潼关断面和渭河下游河道冲淤与泾河水沙关系,以及东庄水库对泾、渭河下游水沙过程的主要影响的基础上,得出了按规划运行方式,东庄水库按日平均流量大于1000m^3/s调水调沙泄放,一次可使渭河临潼~华县河段最大冲刷0.5亿t泥沙,使潼关高程降低0.25~0.75m的结论。分析指出,若水库按日平均1500m’/s流量泄放,渭河下游冲刷及潼关高程降低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潼关高程变化及其对渭河下游淤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三门峡水库1960年投入运用之后,经过两次改建和三次运用方式的调整,不仅发挥了较大的防洪、防凌效益,也为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长期保持兴利库容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但水库运用也给库区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作者对水库运用以来潼关高程变化和渭河下游冲淤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建库初期蓄水、滞洪运用是渭河下游产生严重淤积的根本原因,1991年以来渭河下游的淤积主要受水沙条件影响,潼关高程的居高不下使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8.
2003~2004年度三门峡水库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新奇  王桂娥  高德松 《人民黄河》2006,28(2):33-34,56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条件下,分析了来水来沙,水库冲淤情况及潼关高程的变化,指出:①运用年入库水量为208.5亿m^3,沙量为3.168亿t,是典型的枯水枯沙年份;②2004年桃汛来水条件优于2003年,桃汛前后潼关高程下降值分别为0.15m和0.21m,主要是因为2003年桃汛期在潼关河段上段进行清淤疏浚,增大了桃汛洪水的冲刷作用;③2003年、2004年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回水影响范围控制在黄淤33断而以下,该断而以上河道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其冲淤变化由该河段比降、断面形态随来水来沙条件进行自动调整,水库运用已不对潼关河段的冲淤产生不利影响;④在有利的水沙条件冲刷和清淤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汛期潼关高程下降0.83m,经过非汛期的冲淤变化,2004年汛前潼奖高程较2003年汛后上升0.30m,汛末潼关高程较汛初下降0.27m,由于汛期水沙条件不利,加上没有进行清淤疏浚,因此汛期潼关高程冲刷下降的幅度小于非汛期淤积上升的幅度。  相似文献   

9.
黄河潼关河段清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影响潼关高程的主要因素有来水来沙条件、上下游河段冲淤状况和坝前运用水位,其中来水来沙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潼关高程的变化受下邻河段(黄淤36~41断面)冲淤的影响要大于上邻河段(黄淤41~45断面),减少三门峡水库非汛期高水位的运用对减缓非汛期潼关高程的抬升起着重要作用,清淤河段选在黄淤30断面以上,重点在黄淤36~41断面。清淤时间分为桃汛期和汛期两个时段,清淤对潼关高程的上升趋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10.
非汛期流量小,悬移质及河床泥沙颗粒组成变粗,是潼关河床淤积的基本原因;凌汛期表加重,潼关以下河道流冰搁浅堆积,以及冰塞壅水上延,导致河床淤积增多,是非汛期潼关高程升幅最大的运用时期;桃汛对潼关河床有明显的冲刷作用,适当降低起调水位,能改善淤积分布状况,增大洪水冲刷效果,降低潼关高程,水库高位蓄水加重了河床淤积;河道输沙条件对潼关高程上升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对2006年黄河桃汛洪水万家寨调水试验基本情况介绍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三门峡水库相关各站洪水、水库运用和库区冲淤等情况,并对桃汛洪水对潼关高程和渭河尾闾段壅水和冲淤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冲刷对降低潼关高程有一定作用,对渭河尾闾段无明显影响,进而提出了桃汛试验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降低潼关高程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三门峡建库以前的历史资料分析和总结前人结论的基础上指出,造成渭河下游防洪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是潼关高程的不断抬高。近两千年的历史资料证明,潼关断面附近河床年淤积厚度只有0.008 m。对三门峡建库以来资料分析证明,水库的高水位运用是造成潼关高程抬升的主要原因,水库的不同运用方式与潼关高程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综合分析认为,降低潼关高程是有可能的,在不明显降低三门峡水库综合运用效率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度可以将潼关高程从现在的328 m至少降低2 m以上,这样可以使渭河下游堤防的防洪标准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本文还根据调查分析提出了降低潼关高程的几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河潼关水文站的水沙条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综合分析,提出清淤时机应围绕每年的桃汛和汛期进行。通过对潼关上下游河段冲淤变化对潼关高程的影响、潼关河段的冲淤量分布、纵横向河床形态变化等技术分析,同时考虑目前的清淤规模,综合得出清淤河段首先应选在潼关至古夺断面之间。  相似文献   

14.
来水来沙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阐述了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入库水沙的特性和潼关高程的变化,对潼关高程非汛期升高、汛期降低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分析,指导汛期来水量的多少是影响潼关高程的主要因素,1986年以后汛期来水量的大幅度减少是潼关高程持续升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渭河小水酿大灾,又一次使潼关高程问题成为各方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恒定一维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对不同潼关高程(326 m、327 m、328 m)在给定水沙系列(时长14年)作用下对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进行了研究,从定量上得出了潼关高程分别为328 m、327 m时渭河下游14年间各河段的淤积量和冲淤趋势,这对于防洪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潼关河床自“92.8”洪水强烈冲刷后,因局部河段比降调整和冰凌壅水淤积,于1993年汛前迅速回淤。1993年汛期由于入库水沙偏枯,局部河段比降调整和河热变化等影响,潼关河段虽从泥沙数量上实现了冲淤平衡,但潼关高程却因塌滩淤槽,河底坦化,同流量流速减小等原因,仍较污初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17.
潼关高程影响因素及下降幅度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分析了潼关河床的冲淤特性及原因,通过潼关高程的演变过程,详细论述了三门峡水库运用和来水来沙条件对三门峡库区的冲淤及潼关高程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了三门峡水库敞泄运用后,潼关高程的可能降低幅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用以来潼关高程的变化及其对渭河下游泥沙淤积的影响;阐述了潼关高程居高难下的原因;提出了遏止渭河下游淤积的对策首要的是要降低潼关高程,当务之急是:改变三门峡枢纽运用方式潼关至古夺河段机械挖泥,汛期有条件低水位发电、非汛期限制水位316m;进一步扩大三门峡枢纽的泄流规模以及进行渭河流域的治理。  相似文献   

19.
潼关高程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潼关高程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潼关高程近年来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汛期来水量大幅度减少所致。要控制和降低潼关高程,必须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来适应新的来水来沙条件。建议非汛期最高运用水位控制在316~318,汛期敞泄排沙流量减小到l000~1500m^3/s,桃汛起调水位313m,6月上旬运用水位降至31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