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和前苏联在触发式弹头机械引信外露零件螺纹旋向等设计问题不统一,易影响引信可靠作用,造成引信瞎火率较高。通过实践和分析表明,触发式弹头机械引信外露零件螺纹的旋向及其装配扭紧力矩,应根据弹丸旋转方向确定其相适应方向和装配扭紧力矩。并对现行生产有关触发式弹头机械引信外露零件螺纹的旋向和装配扭紧力矩提出了改进意见。以及触发式弹头机械引信外露零件螺纹在跳弹射击引信头部先着地时,目标对其反作用力同时受有摩擦力矩作用,此时是考核引信外露零件螺纹旋向、装配扭紧力矩及连接牢固性最严格的,是设计引信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以提高引信可靠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引信外形对弹丸气动特性的影响,通过Fluent软件对装配不同外形引信的57 mm口径人工增雨防雹弹弹丸的阻力特性进行仿真,得到了不同外形下阻力系数与马赫数的关系曲线。弹头引信头部轮廓形状的微小变化如锥角变化对阻力系数影响不大,顶部形状为圆头和平头时,阻力系数稍有差别,总体影响较小。弹底引信外露部分长短对阻力系数影响较大,外露部分增长会减小阻力系数。弹底引信有凸出部位时,其阻力系数等于和其全长等长的弹丸的阻力系数。  相似文献   

3.
对35弹头机械引信的自炸机构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通过建立计算自炸机构自炸转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自炸机构的各种因素,从而确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重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35弹头机械引信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引信装配的安全性,对使用真空技术的引信预拧装置中的机械结构和气路进行研究。介绍一种根据真空技术原理设计的引信抓取及预拧装配机械装置的结构和气动控制原理,给出该装置的4个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引信抓取预拧装置的应用能实现引信预拧装配的自动化,提高引信装配过程的安全性,对其他火工品元件的自动装配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娄文忠  齐斌 《兵工学报》2007,28(4):406-410
飞行气动热对弹头引信可靠性影响极大。建立了弹头引信空气附面层计算模型,借助有限元分析方法,充分考虑引信内部不同材料特性,建立相关数学模型。采用软件进行仿真。其结果达到了较高的精度,为弹头引信的热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参观巴黎国际地面及地空防务装备展,确认我国机械触发引信设计思想和总体性能水平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瑞士中大口径火炮的模块化弹头机电触发引信、以色列、挪威的40mm榴弹发射器弹药和枪榴弹可编程电子引信是较为新型的典型引信;单兵武器引信解除保险距离性能设计应优先满足武器系统最小攻击距离要求;迫击炮弹弹头触发引信几乎都采用了运输保险销设计;增加自毁功能、改善爆炸物处理性能是引信发展的趋势之一;为提高勤务处理安全性,已有火箭发射系统的传火序列采用了引信的错位式爆炸序列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7.
弹道导弹激光引信测高算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激光引信在弹道导弹上的作用是用于测量并控制弹头战斗部的爆炸高度。根据激光方向性好、能量集中、激光引信在弹头上的安装位置、特殊方式以及弹头自旋等特点,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弹道导弹激光引信的测高算法,该算法简单实用,便于实现,为激光引信在弹道导弹上的成功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海榴-6引信的作用原理-计算机动作模拟仿真、直接演示了引信内部零件,即引信随弹丸从膛内发射、空中飞行直至命中目标,其引信内活动零件的运动状态,可以使人们直观了解引信起爆弹丸的全过程,为产品设计定型录相等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我国大口径火炮榴弹弹头机械触发引信设计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详细介绍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大口径火炮榴弹弹头机械触发引信的特点,并以M739系列引信为例,深入分析了其子系统结构性能。从M48A3引信至M739引信衍变史发现,传爆序列中针刺雷管趋向于高感度化和小型化;自调延期结构可自适应控制引信炸点位置;提高活击体表面加工质量和装配精度,击针座材料改用锌合金压铸可提高自调延期机构作用可靠性;后坐保险机构和离心保险机构的低阈值设计提高了引信通用性,适当增大后坐销质量和保险簧抗力可解决低阈值设计情况下的安全性问题;延期解除保险机构中使平衡摆轴线和擒纵轮轴线相对于引信旋转轴线按等距离或接近等距离的紧凑方式布置、降低平衡摆材料密度和减小装配误差能提高其起动可靠性;硼粉含量为16%时的硼系延期药燃速快、延期精度高;结构设计简化后的装定机构装定可靠性高;栅杆式防雨机构可防直径4mm的雨滴,防雨装置使引信瞬发度略有降低;M739系列引信与弹连接螺纹相同,引信外形尺寸一致。  相似文献   

10.
1 用于引信工作的力 弹簧的弹力、火药气体的压力以及从发射时刻(投弹)开始到碰撞目标时刻期间作用于引信零件的外力用来使机械引信特定组合工作。可用于引信工作的有以下几种基本力。a)来自投射体(指炮弹或导弹)线性加速度的惯性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判断单兵火箭发射时其包装发射筒前盖碎片对弹头引信碰击触发开关与涡轮发电机的影响,采用LS-DYNA软件对单兵火箭发射时弹前空气压力推破前盖过程和弹丸出筒口时撞破前盖这两种可能的情形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前盖是被弹头引信撞破的,而不是被压缩空气推破的;与引信撞击后,前盖中心环形槽处会出现1~4个微小碎片,但受压缩空气的推动,这些碎片并不会进入引信进气道。仿真结果与从靶场回收到的前盖碎片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轴承摩擦力矩对修正弹智能引信控制效率的影响,作了如下分析:首先,通过对修正弹的受力分析,设计了相应的控制算法;其次,对所选择的弹体进行气动仿真;最后,通过建立适合修正弹的数学模型,对选择的不同轴承摩擦力矩进行控制效率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轴承摩擦力矩大于减旋力矩时对有效引信控制时间有影响,故在满足修正能力等基础上,尽量选择轴承摩擦力矩小的轴承。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性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近炸引信等非触发引信具备的杀伤效果好,作用可靠等优点,越来越受人们青睐。本文通过机械触发引信与近炸引信的某些特点的对比,说明机械触发引信的优势尚存,并结合本厂的某些具体做法,探讨机械触发引信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针对弹道导弹激光引信易受弹前激波干扰,导致激光引信接收系统回波能量大幅衰减的问题,建立了弹道导弹下降段超高音速飞行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软件(CFD)对高速弹道导弹外流场进行仿真,计算得到弹道导弹超音速下降时弹头附近温度、压强、密度等物理量分布特性;得出三条不同方向激光传输信道上外流场参数变化趋势;在仿真计算得到温度场与密度场基础上,结合折射场计算模型得到了弹头折射率场分布图。结果表明,弹头超音速下降时外流场分布极度不稳定,与弹轴呈一定夹角的激光探测方式明显优于前视激光探测,可以有效降低弹前激波干扰,为激光引信激光发射与接收方向选择提供了参考。利用Matlab仿真分析了传统激光信道与最优激光信道上的大气后向散射回波光子数,验证了所做研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激光引信在弹道导弹上的作用主要是用于控制弹头的爆炸高度。而云层对激光引信的干扰将导致弹头提前引爆,降低导弹的杀伤威力。为此探讨了五种能有效抑制云层干扰的关键技术,即时变增益控制,多停止脉冲计数,距离选通,脉宽测量及逻辑判别。并研究将这五项关键技术结合起来,设计了一种多重处理,硬软结合的激光引信信号处理方案。以尽可能降低激光引信的虚警概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找出引信机械零件质量散布特性规律,从而提高引信产品工程设计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小口径航炮弹头触发引信和高炮弹头触发引信为样本,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获得了其机械零件质量散布特性。这两种引信零件质量总的散布特性规律相近;约有半数品种的零件质量散布服从正态分布或Weibull分布;还有约50%的零件种类不服从典型分布;结构维数越多,零件的质量散布越大;无表面处理的零件质量散布较大;平均尺寸精度等级对零件散布特性影响不明显,每降低一个等级,零件质量散布约增大0.5%。  相似文献   

17.
随着鱼雷武器的发展,对引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对收集的部分鱼雷引信安全系统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试图指出我国鱼雷引信安全系统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针对惯性触发引信设计过程中引信零件爬行力计算问题,分析了引信及弹丸在外弹道飞行时的受力情况,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弹丸空气动力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弹丸在外弹道飞行的阻力和翻转力矩。再由虚拟样机软件(ADAMS)对弹丸整个飞行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弹丸在整个外弹道的稳定性情况、飞行轨迹和引信活击体受到的爬行力。所得结果和分析对弹丸外弹道分析及引信惯性触发机构的设计和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低旋火箭弹在引信头锥摆动时改变了全弹的气动特性问题,进行了气动特性仿真,分析了引信头锥摆动角对火箭弹气动参数的影响,并利用气动仿真得到的数据进行控制能力的仿真,从而为弹道修正火箭弹设计提供依据。仿真结果表明: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随引信头锥摆动角的增大都有显著的增大,且在稳定飞行时引信头锥摆动火箭弹的修正能力可以满足火箭弹二维弹道修正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海榴-6引信的作用原理──计算机动作模拟仿真、直接演示了引信内部零件,即引信随弹丸从膛内发射、空中飞行直至命中目标,其引信内活动零件的运动状态,可以使人们直观了解引信起爆弹丸的全过程,为产品设计定型录相等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