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路网络与城镇发展空间网络适应性分析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城镇发展与交通发展关系分析基础上,从公路在城镇空间发展中的作用、公路对城镇布局和空间拓展的影响以及公路网络布局引导城镇空间发展特点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公路交通网络引导城镇空间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遵循指标的选取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网络适应性评价指标进行了选取,并阐述了相应指标的定义及量化分析方法。最后以宿迁市2000年现状公路网为例,对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实用性进行了验证,并在对计算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巴彦县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管治规划体系为"双心、三轴、五片".支撑空间管治实施的路径为建立规划管理机制、乡镇撤并、强化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与集约利用,以及建立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机制,进行区域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4.
巴彦县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管治规划体系为“双心、三轴、五片”。支撑空间管治实施的路径为建立规划管理机制、乡镇撤并,强化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与集约利用,以及建立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机制,进行区域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5.
蔡安宁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1,(8):90-91
城镇空间特色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审美需求,还能增强城镇空间的创新效果,对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城镇建设的路径,总结了相关经验,提出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应形成正确的空间特色化建设决策,挖掘城镇空间特色化资源,从而完善城镇空间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形态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城镇化模式,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区域以及城乡发展正显示出更加复杂的特性,面对发展方向和结构上的变化,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区域城镇空间形态的快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发展和参与外部竟争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对宏观发展背景和地方发展问题的调查分析为基础;提出这一地区整体城镇空间体系建构的方向以及综合交通和整体规划的具体引导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以重庆天地为例,对商业步行街的内在属性进行了分析,从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等角度研究了具地域特色的商业步行街系统在空间设计中对原始环境的尊重和文脉的延续,强调了尊重原始环境、传承地域文化对商业步行街空间营造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城镇建设过程中遗留的"边角空间"的形成过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城镇"边角空间"设计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以人为本、整体和谐、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并且从功能性、装饰与美化和文化景观等不同角度考虑,做出了更人性化的"边角空间"的设计利用构想,促使城镇空间形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划评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陆家嘴地区的建设为例具体分析了城市中心公共空间建设的特殊性,揭示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以及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规划手段的运用中所存在的误区,希望能对该地区和城市中心地区的相关建设提供一个思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计划经济阶段的独特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阶层分化,已经在社会空间上呈现出了相应的变化和独特的规律。以马鞍山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典型案例,采取因子生态分析法,依循"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路径,不但针对马鞍山市社会空间的分异特征进行了空间描述和定量探讨,还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演化进程中遴选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时间节点,纵向剖析和揭示了马鞍山市社会空间的演化规律。其中,既覆盖了资源型城市演化的独特轨迹,也叠合了国家发展大背景下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文章在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公众参与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公众参与,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从组织机构和法律制度两方面建立实施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社会中媒体及网络的作用,增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亚洲国际化城市大都具有人口高密度聚集的特征,且中心区存在着规模、等级及形态的较大差异,表现出一定的规模门槛规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本文在现状调研及数据矢量化的基础上,逐项定量剖析亚洲17个国际化城市29个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对其规模、等级及格局所涉及的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开发强度、街区大小、道路密度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寻其间存在的门槛规律,并对其空间形态类型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相应的数据簇群;进而揭示在非市场经济因素限制的基础上,城市经济等级规模、服务产业业态结构以及交通方式的支持是促使亚洲国际化城市中心区形成门槛特征及不同形态模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球城市理论为视角,探索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和其影响机制。基于小尺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数据,分别选取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指数、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分析新移民居住空间特征,并结合相关规划分析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新移民主要聚集于外围地区,其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郊区更为显著,而中心城区新移民已基本融入本地居民生活,新移民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此外,上海和中国其他世界城市的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新移民聚集区在形成机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心城区主要受到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城市外围地区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其社会学后果之一是会形成城市贫困人口区域化分布,富裕人群和贫困人群相对隔离。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其解决方法和局限是什么?本文在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做出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