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分析油田井网密度与最终采收率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原理,导出了已开发油田打加密调整井的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的一种求解方法。应用该方法在不同油价下对F油田分区块进行了测算,分析,指出了中区、东区是F油田打加密调整井的主要地区,为合理高效开发好F油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驱油田开发后期井网密度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一种计算投入开发若干年后的油田(油藏)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投资、逐年管理费用和原油销售收入的利息,还充分考虑了注采井数比、剩余油分布、油田递减率等因素。该方法可对投入开发后的油田井网是否加密进行论证,使决策者最大程度地避免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3.
老油田经济合理井网密度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对技术可采储量、经济合理井网密度、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技术极限井网密度的相应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油田趋势性最大井数确定和加密井效果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将废弃可采储量用于经济井网密度计算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4.
油田加密调整经济合理井网密度的确定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经过机理分析和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油田加密井经济评价方法,给出了井网加密调整的经济界限。分析了萨中开发区各区块加密调整潜力,为油田今后加密调整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油田开发中后期合理注采比确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学峰  唐磊 《河南石油》2000,14(2):19-21
注水开发油田在长期水之后,不可避免地产生一部分无效注水,本文运用理论推导和实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了“有效注采比”的概念,通过对一个油田无效注水比例的测算,确定出在不同压力保持水平。不同采液速度下的注采比及在合理压力保持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油田井网密度与最终采收率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原理,导出了已开发油田打加密调整井的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的一种求解方法。应用该方法在不同油价下对F油田分区块进行了测算、分析,指出了中区、东区是F油田打加密调整井的主要地区,为合理高效开发好F油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水驱砂岩油藏最终采收率与井网密度的关系式,利用将来净现值法计算油田的经济实用井网密度。该方法不仅考虑了投资、每年管理费用和原油销售收入的利息,而且综合考虑了老井在主开发期内的维修及管理费用、原油的税率、操作成本、产量递减等因素的影响,并应用公式对某一区块的经济实用井网密度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8.
吴琼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6):71-73,147
在谢尔卡乔夫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一种计算水驱油田极限井网密度和合理井网密度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投资、成本、税金和原油商品率等经济参数,还充分考虑了产量递减率等技术因素。经油田实例验证,该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苏联某些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随着含水上升,原油产量递减很快,而且油藏含水不均匀,针对上述特点,广泛采用了不稳定注水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开发采高含水期中的剩余石油储量和提高采收率,降低含水方面,不稳定注水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方法以不断调整油田开发为基础,简单易行,适合于各种不同地质-物理条件,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均很高。其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根据开发的具体条件和特点进行最佳工艺选择。  相似文献   

10.
确定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密度和极限井网密度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井网密度及极限井网密度的确定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以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式为基础,考虑油田开发期限内原油销售收入的将来值、开发投资的将来值和开发期限内维修管理费用的将来值,利用投入和产出的平衡关系,得到了涉及水驱油效率、最终采收率及油藏参数等多因素条件下的低渗透油田合理井网密度及极限井网密度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朝阳沟油田朝948区块的合理井网及极限井网密度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油田需要,为油田加密确定井网密度大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以往井网加密潜力评价方法在油藏特高含水期应用中存在的不适应性,以胜利油区40个开发后期中高渗透水驱砂岩油藏单元为样本,建立了井网密度与加密井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的关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密井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与井网密度呈指数关系,并且随着井网密度的增大,加密井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逐渐减小;但加密井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与井网密度关系曲线的形态各不相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流动系数、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开发过程中地层能量的保持状况.基于单井经济极限可采储量的理论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中高渗透砂岩油藏在不同油价、不同井深条件下的单井经济极限可采储量计算图版,依据该图版和所建立的井网密度与加密井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的关系,可对特高含水期油藏井网加密潜力进行评价.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3-5单元在油价为80美元/bbl时,单井经济极限可采储量为0.57×104 t,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为20口/km2.  相似文献   

12.
高含水后期油田开发指标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乙型水驱特征曲线与指数递减预测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预测水驱油田进入递减阶段开发指标和可采储量的联解法,并针对油田进入递减阶段含水率的变化特点对乙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法进行了改进.该方法克服了乙型水驱特征曲线和指数递减预测模型在动态预测中存在的各自缺点,并提高了含水率预测的精度,为油田进入递减阶段开发指标的预测提供了较好的预测方法.将水驱开发成熟油田生产数据与该方法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表明该方法实用有效.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利用该方法对开发指标进行预测,以指导实际开发生产.  相似文献   

13.
储层精细研究指导油田开发后期高效调整井部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Ⅳ1-3层系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剩余油高度分散的“三高”开发期,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储层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组合是决定砂体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也是产生大量剩余油的根本原因。通过密井网资料对该层系进行精细解剖,建立储层沉积微相模式,与现井网结合确定剩余油分布类型和地区,指导高效井的部暑。经现场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油田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的正确建立,是油气田开发方案及后期调整方案编制的重要依据。在明确油田废弃产量及极限含水率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方式论证,优选出能够更真实的反应GX2–2油田开发规律的水驱特征曲线,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可采储量及采收率,结合各阶段实际井网密度,回归出油田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式。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反应采收率随井网调整的变化,符合油田实际规律,对不同类型水驱油藏的研究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油田通常在井网的部署中研究的是布井方式和井网密度。在井网密度上,目前的总趋势是先期采用稀井网,后加密,但缺乏可靠的定量标准。本文利用经济最佳井网密度方法,通过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与经济合理井网密度曲线交汇找到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最小值和最大值,来确定基础井网的部署方式,这不但满足油田开发条件,而且使得经济效益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7.
随着蒸汽吞吐开采进入后期,井楼油田一区Ⅲ5-6、Ⅲ8-9层,汽窜日趋剧烈,边水推进造成水淹井增多,油层纵横向动用程度差异大,区块油汽比逐渐下降;为改善区块生产状况,分析了区块油井吞吐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状况,提出了氮气化学降粘辅助吞吐、组合注汽、泡沫组合调剖、封堵水、换层补孔、短周期吞吐等综合治理对策。治理对策实施后,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综合递减得到控制,取得了稳产增油的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安丰油田开发后期挖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丰油田 1987年投产以来 ,由于高含水及套损影响 ,油田长期处于低产、低效、高成本、半停产状态。 2 0 0 1年年产油量仅 0 .87× 10 4t,油、水井利用率仅 38.1%。近年来 ,通过深化地质认识及油藏工程研究 ,以老井开窗侧钻技术为导向 ,进一步落实了构造及储量 ,挖掘井间及构造高部位剩余油 ,同时应用水平井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油藏最终采收率 ,新增原油生产能力 2× 10 4t。  相似文献   

19.
中国陆上油田已整体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大量生产井和注入井因各种原因关停频繁,导致井网完善性遭到破坏,油藏开发效果变差。准确揭示生产井和注入井井损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为井损恢复措施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定义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并将其作为井损条件下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井损因素对高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发生井损时,随井损时刻变晚,相对高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先升高后降低,相对低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单调上升;同一井损时刻下,相对低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大于相对高渗透部位井,且在渗透率非均质条件下井损位置的影响明显,渗透率均质时井损位置的影响幅度很小;同一井损时刻,随渗透率平面变异系数增大,相对高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减小,相对低渗透部位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增大;同一井损百分数下,生产井的油藏可采储量损失百分数高于注入井,井损后应优先恢复生产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