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平市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文化艺术之乡.数百年来,华侨文化的兴盛和发展,造就了侨乡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遍布城乡的1833座碉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相似文献   

2.
叶娟 《建筑知识》2014,(3):166-167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开平碉楼需要静态武建筑本体保护,更需要赋予其新生命力的活化利用保护,让其内涵和价值能得以延续。本文将着重研究民众参与的开平碉楼活化利用模式,让活化利用与遗产保护相融合。  相似文献   

3.
碉楼建筑作为防御建筑,除了其在建筑上的学术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重庆地区现存的碉楼基本都是清末民初修建的。该文通过收集、考察重庆地区这一时期的碉楼建筑,从"碉楼的特征与类型"的角度对重庆碉楼建筑进行了一次较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根据砌筑的建筑材料把重庆碉楼分为石砌碉楼和夯土碉楼;又根据功能及使用特点将重庆碉楼分为防御型单碉、寨碉、庄园型碉楼、宗祠型碉楼、一般民居型碉楼。  相似文献   

4.
开平碉楼灰塑是中西文化高度融合的建筑装饰艺术。其题材内容宽广、语义丰富,反映了独特的乡土艺术魅力和华侨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碉楼民居是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原生形态,广泛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形态、内外部装饰及主体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了独有的地域性。随着社会环境和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甘孜州藏族碉楼民居也发生着变化,根据碉楼平面形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方形——碉楼1.0混合期"、"1形——碉楼2.0过渡期"和"L形——碉楼3.0分离期",文章针对这三种不同时期碉楼形态的发展演变进行探析,以期对碉楼的发展与保护提高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5):283-284
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之一,羌族碉楼构成了羌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从古至今碉楼的功能和作用随历史发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古代碉楼具有防御、通风报信等军事作用,后来碉楼逐渐具有居住的功能,并成为维系亲属关系的纽带,到了现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碉楼的居住功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常性的储存功能。如今碉楼已经被打造成为"景观化"产物,成为了重要景点,同时,羌族碉楼也是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开平碉楼是中国近代乡土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外观屹立于中国的南方小城--开平.2007年6月28日第31届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将"开平碉楼与村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开平碉楼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碉楼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以及开平碉楼对当下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有什么意义,这些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内客.  相似文献   

8.
设计机构     
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正式开工7月15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举行了"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开工仪式。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等各级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仪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王力军副所长代表该工程的勘测设计方出席了开工仪式。"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9.
罗建平 《华中建筑》2011,29(12):157-160
碉楼在我国分布极广,但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却有着区别:川西碉楼是西南碉楼的发源地,经过战争传播,由军扩展至民,增强了川黔传统民居的防御性;而开平碉楼来自于传统民居的楼化和碉化;前者实现方式是平面附加,后者则是竖向叠层.碉楼具有的多样性,是各自传统建筑文化与技术对防御功能的地域性应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亦师 《建筑学报》2004,18(9):52-54
本文首先阐释“碉楼民居”的概念,并以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碉楼民居在全国的分布状况及建筑形制上的异同:川西北羌藏地区碉楼建筑形态发生最早,并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的影响;川中汉族地区受羌族影响但保持传统居住模式;客家地区延续中原地区较古的居住形态;五邑开平地区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同时,对碉楼民居的价值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资讯     
1.开平碉楼进世界遗产国内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6月28日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十余个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将中国申报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墨尔多神山下的"千碉之国"--世界建筑艺术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石碉楼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有着"千碉之国"的美称.这里有着鲜为人知的、深藏在横断山脉墨尔多神山下的丹巴碉楼,被誉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建筑艺术之一.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开平市,面积1659平方公里,人口68万,是著名的碉楼之乡。经开平市人民政府普查登记,现在册的碉楼有1833座。2001年6月,开平碉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开平碉楼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根据开平市政府于2004年5月13日《关于请中国建筑学会授予开平市“中国碉楼之乡”称号函》的意见,中国建筑学会于2004年5月28日在京组织业界著名专家,就碉楼之乡称号认定召开了座谈会。开平碉楼数量众多,建筑精美,风格多样,保存完整,在国内外实属罕见。为了更好地宣传开平碉楼,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营造全社会保护建…  相似文献   

14.
开平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文化之乡。遍布城乡、风格各异的碉楼是开平最具特色的建筑景观,也是开平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见证。 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于二十世纪20-30年代,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尚存1466座,主要用于当时防洪防匪或民居。它们是由华侨出资,甚至在外国设计好图纸后回来建造,一般每楼都有517层不等,特点是墙厚、窗小、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耐用,且每层都有枪眼,顶层为瞭望台,易守难攻。建筑风格汇集了世界各地建筑的精髓,有法国式、英国式、意大利古罗马式、德国堡垒式、中西合璧、中国硬山顶式、园林式等百余种,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5.
饶氏庄园碉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少波  唐丽芳 《山西建筑》2010,36(26):10-11
指出碉楼建筑是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主要揭示了碉楼建筑的起源分类及建造,并以饶氏庄园碉楼为主要对象研究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征,通过比较进而挖掘碉楼建筑的内涵价值,以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碉楼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嘉绒藏族"是古老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民居的主要形式是碉楼,而这些碉楼是以石木复合承重结构为主的。文章通过对马尔康卓克基镇西索村实地调研和测绘;对边混式碉房、全混式碉房以及顶混式碉房三种石木混合承重结构从特点、传力、构造以及搭接方式等方面进行图文详细说明,为后期的嘉绒藏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建设》2010,(4):102-105
<正>开平碉楼与村落于2007年6月28日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第一个世界遗产。自力村是开平碉楼与村落四个遗产地之  相似文献   

18.
川西北部的羌族习惯造坚固耐用的石头房子作为居所,并用碉楼作为公用建筑。碉楼用石头和泥土砌成,高高耸峙于村头,气势雄伟,颇有民族特色。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羌民“依山而居,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按羌语译音即碉楼)。可见羌族造碉楼历史悠久。碉楼内部分为若干层,上下用可以随意取放的独木楼梯连接。碉楼上小下大,有六七层楼高,远远望去,宛如一根根顶天立地的擎天巨柱。俯瞰深渊、岩壁,令人心旌摇动。碉楼大都建在村寨中央或交通要道,碉楼壁面光滑平整,棱角对称分明,虽然用石块和黄泥垒砌,却能抗暴雨冲刷和地震考  相似文献   

19.
正在佛法的世界里,一粒微尘中藏着诸佛国土;而在一座碉楼构筑起的四方天地里,除了日常饮食起居,藏民生活中其他的主要内容几乎都可以在这里完成。布由村的碉楼兼具生活、生产、宗教、娱乐和军事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按照藏族的价值体系,分别在整座碉楼最合理的位置得以实现。以布由嘉国为例,其顶层第四层是佛堂,用来供奉至高无上的神灵;第三层是接待室,用来款待八方宾客;第二层是主人的  相似文献   

20.
薛婧  段威 《建筑创作》2020,(1):91-97
碉楼起源于明清时期,在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受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碉楼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呈现出多样的建筑风格。开平碉楼产生与发展的时期特殊,深受多元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防御性的基础上又呈现出独特的景观价值,是中国乡土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的融揉。碉楼作为聚落的一部分与山水林田和谐交融,是防御危机与守望风景的载体。本文试从聚落空间、建筑样式、景观风貌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开平碉楼的发展过程,总结出开平碉楼聚落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