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矿渣结构的新观点、碱激发矿渣的机理、碱矿渣胶凝材料的水化、碱激发剂及缓凝剂的选择、碱矿渣胶凝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并指出了碱矿渣胶凝材料研究与应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正交试验,通过对钢渣-矿渣基胶凝材料外观形貌、抗压强度、水化产物的分析,研究氢氧化钙和激发剂D的复合激发剂对钢渣-矿渣基胶凝材料的安定性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激发剂相比,复合激发剂能显著激发钢渣-矿渣基胶凝材料的活性,改善其安定性;胶凝材料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的强弱顺序依次为激发剂D、氢氧化钙、钢渣微粉;钢渣微粉、矿渣微粉、氢氧化钙、激发剂D质量分数分别为40%,53%,3%,4%时,制得的胶凝材料试样体积安定性合格,且抗压强度最大,达15.46 MPa。  相似文献   

3.
以硫酸盐为主要激发剂,辅以少量硅酸盐水泥激发矿渣,破坏矿渣玻璃体的空间结构,促进矿渣水化,研制出一种低污染环境友好型胶凝材料——磷石膏基超硫水泥。使用新型活性聚合铝为添加剂解决超硫水泥早期强度较低、凝结时间长的问题。对活性聚合铝改性超硫水泥的凝结时间、长期力学性能作了研究;使用水化热、XRD、SEM等测试技术分析其改性提升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掺入活性聚合铝可显著加快超硫水泥早期水化速率,促进胶凝材料水化,提高硬化胶凝材料密实度。  相似文献   

4.
碱矿渣胶凝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矿渣结构的新观点、碱激发矿渣的机理、碱矿渣胶凝材料的水化、碱激发荆及缓凝荆的选择、碱矿渣胶凝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并指出了碱矿渣胶凝材料研究与应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直接利用原状脱硫渣与矿渣和炉渣混合后,在水泥熟料、石灰激发剂的作用下,可形成具有较高强度的胶凝材料。通过配合比设计、强度测试,探讨了碱激发剂、脱硫渣含量、养护方式对矿渣-脱硫渣-炉渣胶凝材料强度的影响;并通过XRD、SEM等微观结构测试方法,分析了所制备的胶凝材料的主要水化产物及微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胶凝材料各组分的比例为w(水泥熟料)∶w(矿渣)∶w(炉渣)∶w(脱硫渣)∶w(石灰)=1∶6∶0.9∶1.8∶0.3时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能,其水化主要产物为针状钙矾石和絮状水化硅酸钙。  相似文献   

6.
GSF胶结料是利用石膏尾矿、高炉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与少量激发剂混合配制的一种新型胶凝材料。着重研究了GSF胶结料水化动力学特征、水化产物和硬化机理,研究表明GSF胶结料水化硬化机理有别于普通硅酸盐水泥。  相似文献   

7.
GSF胶结料是利用石膏尾矿、高炉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与少量激发剂混合配制的一种新型胶凝材料。着重研究了GSF胶结料水化动力学特征、水化产物和硬化机理,研究表明GSF胶结料水化硬化机理有别于普通硅酸盐水泥。  相似文献   

8.
研究旨在开发一种以烟气脱硫石膏为主要原料,矿渣粉为活性成分,熟料、钢渣作为碱性激发剂的超硫水硬性胶凝材料。该胶凝体系脱硫石膏掺量高达45%,且以2%熟料激发时,3d抗压强度达20.5MPa,28d为48.7MPa;而以8%钢渣激发,分别达15.8MPa和50.7MPa。XRD和SEM分析表明,脱硫石膏-矿渣-激发剂体系的水化产物主要是钙矾石和C-S-H凝胶。脱硫石膏在水化过程中一部分参与水化形成水化产物钙矾石,其余部分被水化产物所包裹起集料骨架作用。  相似文献   

9.
无机激发剂对无熟料高炉矿渣水泥的作用机理及强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熟料高炉矿渣水泥作为一种新型无机胶凝材料,其水化机理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完全不同,因而凝结时间和强度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研究了各种无机激发剂对无熟料高炉矿渣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硬石膏掺量的熟料激发矿渣胶凝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胶结体强度、水化产物的种类及非蒸发水含量等的分析检测,探讨了石膏对熟料激发矿渣的胶凝性能和水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硬石膏的掺加能够显著提高熟料激发矿渣胶凝材料的早期胶结强度,最佳石膏掺量下,胶凝材料净浆的3d胶结强度可提高95%,细粒尾矿砂浆的3d胶结强度可提高388%.石膏的加入显著促进了钙矾石(AFt)和低钙硅比水化硅酸钙(CSH)在水化早期的优先生成,加快了Ca(OH)2的消耗、抑制了水化铝酸钙(C4AH13)的生成,使3d水化产物中非蒸发水的质量分数由9.23%提高到14.35%.  相似文献   

11.
针对鄂尔多斯地区浅部地层,通过岩心实验获取力学参数,根据岩石力学D-P准则确定地层本构模型,利用剪切损伤原则确定失效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PDC钻头动态破岩的非线性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浅层PDC钻头破岩效率研究,进一步分析钻头破岩过程的响应机理与钻进规律。并对泥岩砂岩进行了破岩仿真,考虑了切向力随时间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岩石损伤和应力分布能够反映钻头钻进过程中岩石的动态响应;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砂岩层段刀齿受力要高于泥岩层段,刀齿侧向力变化幅度大,在往复受力作用下,切削齿易于产生疲劳破坏甚至崩齿现象。以目标区块的砂岩层段为研究目标,其高效破岩的合理转速为5r/s,可在较低的能量消耗下提高钻井效率,为现场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针对垃圾焚烧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介绍垃圾焚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烟气处理技术,对一台日焚烧垃圾300t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主要污染物排放进行了工业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标分析。采用半干法脱酸+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器的烟气处理系统后,并且保证炉膛温度高于850℃和维持炉膛氧量在7%左右,垃圾焚烧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颗粒物、NOx、SO2、HCl和CO的排放浓度均低于现行排放标准;随着入炉垃圾量的增多,颗粒物和NOx排放浓度变化不大,SO2排放浓度有降低趋势,HCl排放浓度有升高趋势,CO的排放浓度增大。  相似文献   

13.
在高温高压深井中,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油基钻井液处理剂会发生降解、交联、甚至固化等,导致钻井液的流变性发生巨变,严重影响了钻井液的携岩性,甚至会导致钻井无法进行,为准确掌握油基钻井液在井底高温高压下的流变状态,建立了全油基钻井液的高温高压流变模式。使用Fann50SL型高温流变仪分析温度和压力对两种油基钻井液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实验及回归分析表明,钻井现场作业中普遍采用的宾汉模式不能完全准确表示全油基钻井液的高温高压流变特性,应根据具体地层条件和钻井液组成采用实验手段选出最优流变参数模型。  相似文献   

14.
钣金是综合冷加工的一种重要的技术,常见的钣金加工工艺对高效性、品质性和便捷性具有较高的要求。钣金折弯是整个钣金加工过程中较为困难的一道工序,尤其是将金属薄板折弯为圆筒件的过程更加是钣金折弯过程中的难点,现有专用折弯设备和其他的加工方法均较为费时费力,操作复杂,经济成本高,并且无法达到预期的技术要求。用简易的装置搭配与常用的折弯机配合使用,以达到将金属薄板折弯为圆筒件的目的,该结构具有设计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自行设计"普通车床溜板箱模拟练习装置",通过对装置的设计原则、工作原理、结构设计、操作方法以及装置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对于提高学生车工实训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B3LYP/6-311++G**-PP水平上理论计算了三种以卤键结合的组装体,即4-碘-2,3,5,6-四氟-甲氧基苯(PIP)与3-甲基吡啶(MPY)、呋喃(THF)及丁酮(MEK)间卤键结合体的键强度和性质。结果表明,复合物相互作用能从这些PIP…MPY到PIP…MEK逐渐减小,且结构上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电荷密度拓扑分析表明,C-I…N(O)属于闭壳层相互作用,键关键点处电荷电荷密度变化与相互作用能趋势一致。自然键轨道理论(NBO)表明,电荷密度从N(O)孤对电子轨道转移到C-Iσ*反键轨道。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的满足老年人行走需求,解决其行走不便的问题,将TRIZ理论运用到老年人助行器创新设计开发中。通过对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探究老年人行走不便的原因,应用IFR创造性思维方法,利用冲突矩阵,对现有外骨骼助行器的足板结构进行改良,获取两种方案。根据足底压力分区示意图及老年人足部尺寸数据绘制足部轮廓线图,利用Rhino三维软件建模后,将两种方案分别导入ANSYSWorkbench有限元分析中划分网格运行仿真并对比。结果发现不同结构的足底踏板可为老年人足部提供不同程度的力学支持,从而缓解足部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水平井管柱在造斜段和水平段可能出现的管柱卡阻现象,建立了管柱可通过的最大井眼曲率公式和管柱与井壁的弹性相容几何模型来预测其下入的安全性,冀东油田南堡3-Y井的完井作业案例证实该套模型能够预测管柱的通过性,这对于降低水平井完井管柱下入风险有重要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技的竞争实质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中国制造2025计划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机械工程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强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为途径,以参加创新创业类实践技能大赛为手段,加强实践教育环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建筑信息模型(BIM)推动施工技术的发展,将BIM技术运用到施工安全管理,运用三维化模型在施工前进行场地危险源识别,合理布置安全设施,同时运用施工模型,可以对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隐患采取必要措施;然后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实现安全信息的无缝对接;最后运用移动端对施工过程中进行合理管控,实现了信息化的安全管理过程,提升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