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南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塑造了一个饱受南方传统习俗和父权主义摧残的典型南方受害妇女形象。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主人公艾米丽为了追求美好爱情却最终谋杀了自己情人的悲剧人生,从而揭示出在南方社会及旧传统及清教主义妇道观、男权当道的父权制家庭和腐朽的南方婚姻制度的压迫下,艾米丽人性扭曲、心理畸形的悲剧人生有着宿命性。  相似文献   

2.
“读者期待视野”和“结构召唤性”是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讨论了福克纳在小说中运用的独特的、开放式的叙述模式和结构安排,并详细分析了小说结构召唤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的独特关系,同时也初步探寻了艾米莉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反映福克纳“南方情节”的典型作品。文章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出发,来解析作品的矛盾,使之更加鲜明和清晰,并进一步探讨这些矛盾对艾米丽悲剧命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文学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中的主人公爱米莉和我国著名小说家吴组缃先生《菉竹山房》中的主人公二姑姑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二者的家庭背景、爱情经历及命运结局,分析了她们的爱情悲剧及命运悲剧,深层次透析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中旧阶级、旧观念赋予的道德理念给广大妇女带来的毒害。  相似文献   

5.
《金锁记》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并无任何事实上的联系,但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却极为相似。本文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对比研究,从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三个方面对女性悲剧的成因进行探析,并从中归结出正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这些人类最基本的关系决定了跨越时空的女性悲剧的不断上演。  相似文献   

6.
7.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他最广为流传、最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短篇。它描写了一位坚强的美国南方女性在受到传统对其精神的严重摧残下所做出的反应:主人公爱米丽对待传统不是一味地顺从,而是采取反叛的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构想,而没有按照传统的条条框框去扼杀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就解构了作品原有的主题思想,即爱米丽不是传统的代言人,而是传统的反抗者。由此在背叛/恪守这个二元对立中,没有处于绝对优势的一元。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危机。同时,福克纳致力于小说体裁的革新与实践,大胆地尝试意识流和多元叙事角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这种努力极大地丰富了美国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为探索小说的艺术形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奥瑟罗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代表,有其理想品格,他满怀对人的希望和自信,而这种自信过份膨胀,便成了自傲.这种性格缺陷是悲剧产生的主导因素,伊阿古的作恶则是催化悲剧的第二位因素.英雄人物的自傲性格导致悲剧,不仅符合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理论,更反映出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审度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小说”的代表作家。在他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三次冲突、其所采取的不同抗争手段以及不同的结局蕴涵着作者的创作宗旨:主人公是南方旧势力的代表人物,在代表北方的新势力逐渐占上风的南方,两种势力间发生的冲突其结果为处于强势的北方必然占上风,而处于弱势的南方必然败落。个别人物凭借旧有的特权地位只能暂缓其衰败势头,却最终摆脱不了自己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经典短篇小说。文章试图从爱米丽形象的刻画以及小说题目的特殊蕴含,来探索作者的创作心态及对南方乡土所赋予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13.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为他在世界文坛奠定了地位,为他赢得了声誉。这部小说的命名比较独特,含义颇深。作者以自己熟悉的美国南方种植园主家庭为背景,创作了既有乡土气息,又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作品。这部小说采用意识流的方式来描写,极富魅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作为乔治·艾略特的一部重要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描写了一个以悲剧收场的动人的爱情故事。本文从社会家庭、人物性格、作者和读者等方面入手,探析了小说悲惨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美国悲剧》中的悲剧原型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来剖析美国著名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悲剧>中的悲剧原型.悲剧的主人公克莱德的原型植根于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悲剧,同时在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也能找到其原型.主人公克莱德的悲剧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个人性格的悲剧.同时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威廉.福克纳以其家乡为原型,在小说中构建了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王国,其中的居民大多数人有着反常的、扭曲的人性和性格特征。运用荣格关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分析福克纳作品中人性异化的原因。认为福克纳作品中的人性异化,反映了美国内战后南方传统文明的堕落和消亡及其引发的南方人的精神空虚和心理变异。  相似文献   

17.
论福克纳短篇小说《夕阳》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沃尔夫冈·伊瑟尔有关文学文本和读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分析了福克纳独具匠心的叙述视角,探讨了作品中的空白对读者的启示意义,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作品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同时揭示了"不确定性"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形成个人见解和探寻小说深层主题意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的《莱巴嫩的玫瑰花》体现出明显的时间错置、零聚焦和内聚焦交互出现、反复叙事、审美心理时空等各种叙事策略.将两性关系表现的惟妙惟肖,同时将女性的生存状态刻画的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的《莱巴嫩的玫瑰花》体现出明显的时间错置、零聚焦和内聚焦交互出现、反复叙事、审美心理时空等各种叙事策略.将两性关系表现的惟妙惟肖,同时将女性的生存状态刻画的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的悲剧特色.主要从其主题、情节、悲剧人物性格、形象以及暴风雨的作用这五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双层主题、主次情节、悲剧事件叠加等特色,探讨了李尔的性格、形象特征.从而突出了其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