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复杂地表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向上基准面校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凡  杨锴  程玖兵 《石油物探》2006,45(1):15-20
对于地表高程变化剧烈、近地表速度很高的山地地震数据,采用常规高程静校正已不能满足基准面校正处理的要求,而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则可以实现准确的基准面校正。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采用两步法来实现,即先在共炮点道集上将检波点延拓到基准面,然后在共检波点道集上将炮点延拓到基准面。给出了非水平地表速度模型和模拟西部某地区复杂地表速度模型的2个算例,应用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算子进行了波场延拓。非水平地表速度模型的波场延拓结果表明,算法是可行的;复杂地表速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向上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方法能够正确地消除复杂近地表结构对数据的影响。分别对向上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和常规高程静校正后的数据进行了叠加处理和叠后深度偏移处理,结果表明,经过向上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后的成像结果较之常规高程静校正结果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数理推导的结果,将相移算子分解为偏移算子、延拓算子和位移算子,从而得到纵横向变速条件下在频率—波数域实现波场延拓的方法,并给出实现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的5个具体步骤。对复杂地表区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能更好地消除起伏地表和复杂地表结构对数据的影响,为后续处理的速度分析和同相叠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复杂地表条件严重影响了来自地下的反射信息,如果地表一致性的条件不能满足,常规的时移静校正就不再适用,基于共聚焦点技术的起伏地表基准面重建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起伏地表以下选定某一水平界面作为基准面,在基准面上求取一系列的聚焦算子,这些包含了起伏地表信息的聚焦算子可用来跟初始炮记录作用进行波场重建生成新的炮记录。模型试算表明,重建后的炮记录基本消除了起伏地表的影响,成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复杂地表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常规静校正方法的明显不足,以实现复杂表层结构校正问题的突破为目标,开发出一套基于有限差分算子的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技术,简要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并用理论和实际数据对此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地表复杂地区,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能够正确消除复杂近地表结构的影响,能提供更高精度的成像成果。  相似文献   

5.
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复杂地表区的地震数据处理中,通常使用浮动基准面校正法来消弱因近地表变化引起的静校正量影响,减少因静校正剧烈变化造成的反射波双曲线时距曲线畸变,从而提高地震资料的成像品质。本文对目前常用的浮动基准面计算方法——平均静校正量法和平滑地表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认为平滑地表计算法更适合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地表高程起伏大、近地表低降速层厚度横向变化剧烈的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能够更可靠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形态。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震勘探进入四川盆地周边大山区以及盆地内低、降速带极其严重的复杂近地表区,即便是采用最佳拟合的浮动基准面来处理,其剩余动校正量也足以破坏浅、中层数据叠加成像。研究动校时差理论发现,动校正量客观地存在于野外采集记录中,它不仅与炮检距有关,而且还与近地表、地下速度结构紧密相关,而与地表一致性静校正结果则无关。因此,动、静校正应该是相互独立而有序的两件事,不应该把两者混在一起,更不应该先作静校正、后作动校正。这是近些年来在研究浮动基准面所没有触及的实质性问题。为此,在分析大山区复杂近地表数据受剩余动校正量的实际影响之后,提出了把动、静校正分开,先作动校正、后作静校正处理,视浮动基准面为静校正中一个概念的一套真地表动校叠加技术。该技术方案既适应复杂近地表情况,又满足了各种复杂条件的要求,处理的地震资料浅、中层成像普遍得到改善,也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为后续的深度偏移处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由于现有静校正方法的应用存在一些局限,因此不能很好地解决复杂近地表结构地区的静校正问题。为此,研究了基于有限差分算子的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技术。简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实现该方法的具体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雷琼地区徐闻区块丘陵地区的地震数据处理。单炮记录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反射波同相轴的连续性,还可以较好地压制噪声。对经过野外静校正、初至层析静校正和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处理的叠加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能够较好地消除复杂近地表结构的影响,提供更高精度的成像剖面。  相似文献   

8.
复杂地表共反射面元(CRS)叠加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未作静校正的数据。在基准面重建时,利用CRS运动学波场参数可将CRS叠加剖面校正到某一选定的水平面上。在复杂地表CRS叠加中,波场三参数的耦合需要用到组合参数优化策略,因此实际处理过程中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来实现。地震数据的试算表明,复杂地表CRS叠加得出的剖面比常规处理剖面有较高信噪比和同相轴连续性。另外,对CRS叠加技术的几个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徐凌  崔兴福  齐莉  梁宏  张建微 《石油物探》2007,46(3):226-230
在复杂近地表条件下采集的地震资料,由于地形起伏剧烈,低、降速带变化大,采用传统的垂向时移静校正方法会使地震波场发生扭曲,降低速度分析精度,影响资料的最终成像质量。近地表层析反演与波场延拓联合基准面校正的方法有利于解决复杂近地表条件下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其应用思路是先采用折射波层析反演得到近地表模型,再根据修正后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分别对检波点和炮点进行波场延拓。具体实现步骤是:将水平基准面置于地形之上,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波场互易原理以及炮、检点的空间分布位置,以地表接收到的地震数据为二次震源,将检波点和炮点分别先向下、后向上延拓到水平基准面上,从而实现复杂近地表地区地震数据处理的层析反演与波场延拓联合基准面校正。  相似文献   

10.
起伏地表观测的地震数据通常是先校正到水平基准面,然后进行偏移处理;对于地形、速度的纵横向都变化剧烈的地区,它违背了地震波真实的传播路径,导致偏移剖面的构造形态有可能发生畸变。波动方程基准面延拓技术[1]取代了常规的时移静校正技术,但是充填速度对结果影响很大,容易产生边界效应且不经济。为了解决近地表结构及地覆构造都非常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的更精确成像,应用Reshef提出的“逐步—累加延拓“概念,采用频率—空间域的有限差分法算法来实现基于起伏地表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偏移结果表明,只要建立起精确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对于复杂地表及复杂地覆构造区域都能很好地成像,该方法是解决复杂地表和复杂地下介质成像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以沙漠区野外近地表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低、降速层的分层情况及常用的几种野外静校正方法的原理,依据各种野外静校正方法的优势和实际资料处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针对沙漠区资料野外静校正的方法——利用层析反演约束近地表模型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资料的初至信息与野外近地表调查数据资料,获得更为准确的野外静校正量,更好地解决了沙漠区野外静校正问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地震勘探中,当近地表呈现连续介质特征时,通常是利用微测井进行表层调查得到时深曲线,用于建立近地表模型和计算静校正量,但是大范围布设微测井会增加野外施工成本。利用多点激发、小排列接收的方法进行野外采集,在确保近炮检距内有充足的初至个数的情况下,可通过小网格层析反演出近地表速度模型,最后根据层析反演的速度模型建立时深曲线。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反演的模型精度高,可以用于建立时深曲线。上述方法为类似近地表区域表层调查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鲁卜哈利盆地B区块近地表快速建模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特阿拉伯鲁卜哈利盆地B区块地表多为沙丘、戈壁,近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横向速度变化大,静校正问题严重。B区块勘探程度低,微测井数量少,原有的近地表模型不能很好地解决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问题,给最终的处理结果带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在充分考虑油气勘探对数据处理的精度要求和时效性基础上,探讨了B区块近地表建模的难点,提出了一种快速近地表模型建立方法。首先将B区块划分为沙丘、戈壁和沙丘一戈壁过渡带等不同类型的近地表区域;然后根据划分结果分别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对沙丘底面进行准确定义,对微测井空白区带的速度误差进行校正,将沙丘压实曲线应用到模型的建立中,最终获得了能准确描述B区块近地表介质特征的模型,解决了原模型在近地表速度变化区(带)、微测井空白区(带)描述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建立的近地表模型对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叠加剖面。  相似文献   

14.
电阻率测井及瞬变电磁法在表层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层结构研究的目的, 是通过对地震勘探区内地表及近地表沉积物质速度和厚度的变化分析, 建立相应的表层结构深度-速度模型, 从而求取各观测点的静校正量, 以消除地表及近地表速度和厚度变化对地震记录相邻道产生的静校时差。虽然非地震技术获取的数据不能直接用于表层结构深度-速度模型的建立, 但可以利用与岩性有关的非地震物性参数刻画地表及近地表地质体的变化规律, 从而建立地表及近地表地质模型, 在此基础上, 利用地震微测井和小折射等数据建立地表及近地表深度-速度模型。这种方法, 其静校正量的求取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用品质因数Q的方法来对地层吸收特性和地震波衰减规律进行研究,采用的方法为,首先把对象确定在近地表层,然后把近地表层当成一个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工区内的微测井资料设计一个能消除近地表衰减吸收的反滤波器,在求出工区内每一口微测井所对应的反滤波器后,利用所有反滤波器在不同平面位置以及不同深度上的百分比振幅谱信息来研究近地表层的吸收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16.
表层结构调查实际上就是对工区的表层速度和岩性等进行测定的一种方法,是地震采集前必须要做的工作,目前主要是为静校正服务。随着地震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勘探区块越来越复杂.获取高品质地震资料难度在不断增加,因此,对表层结构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松南长岭凹陷腰英台南三维工区,应用全方位表层结构调查方法,为地震施工前的地震试验和事前井位设计提供了较为町靠的基础资料,为该区取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由面波求表层横波速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用面波的谱分析法(SASW)及多道分析法(MASW)求取近地表横波速度剖面。对MASW的采集、处理、反演作了详细介绍。用雅可比矩阵分析了产生瑞雷波相速度的各参数的灵敏度,证明纵波速度、密度、厚度对相速度的影响较小,横波速度是主要因素。用加权最小二乘法、LM法和奇异值分解(SVD)求得反演公式,用模型和实例证明反演稳定,用井中数据核实精度可靠。  相似文献   

18.
近地表时间问题严重困扰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质量,进而影响到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圈闭识别和储层物性研究,可见高精度静校正技术对微幅度构造油藏、岩性油气藏研究意义重大.以松辽盆地塔112三维地震工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为例,研究出一种基于表层数据库模型约束的组合静校正技术,首先分析了地震资料处理中现有静校正技术的不足,阐述了应用微测井资料建立近地表模型的过程,剖析了初至折射波静校正在实际应用中造成其低频分量不准确的原因,给出了应用表层数据库模型静校正量低频成分与初至折射波静校正量高频成分组合来解决近地表时间问题的技术策略.该技术在塔112三维地震工区应用取得满意效果,与单纯使用初至折射波静校正技术相比,不仅消除了假构造现象,而且剖面叠加质量较高,有助于精细地质解释.  相似文献   

19.
电阻率法在复杂地区近地表速度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南方复杂地表特点,分析了电阻率法近地表速度建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用化的速度反演方法。首先对勘探区的岩性进行分析,获得不同岩性的速度与电阻率和深度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自适应加权广义逆反演,在充分考虑复杂地表特点的情况下,通过对参数的自适应加权将对复杂表层岩性变化的约束加入反演过程;最后通过与微测井资料的对比,对反演的速度进行精度分析。该反演方法在勘探区的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稳定性还是精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