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试采一厂低渗油田油井机采系统效率的跟踪测试和对比分析,从低渗油藏地质特征、低渗油田油井生产特点入手,围绕油层-井筒-抽油设备所组成的机采系统进行分析,找出低渗油田油井机采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厂低渗油田机采系统效率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江苏油田X厂低渗油田油井机采系统效率的跟踪测试和对比分析,从低渗油藏地质特征、低渗油田油井生产特点入手,围绕油层-井筒-抽油设备所组成的机采系统进行分析,找出低渗油田油井机采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厂低渗油田机采系统效率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油田机采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采系统是油由开发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耗能单元之一,对于低渗油田生产系统,提高油井机采系统效率是节能降耗的关键。丈中通过对江苏油田A厂低渗油田油井机采系统效率的跟踪测试和对比分析,从低渗油藏地质特征、低渗油田油井生产特点入手,围绕油层-井筒-抽油设备所组成的机采系统进行分析,找出低渗油田油井机采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厂低渗油田机采系统效率逐年提高,节能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江苏低渗透油田油井机采系统效率普遍较低,其原因既有地质因素,也有技术因素和管理问题。为提高油井机采系统效率,使油田稳产、上产,应从改善油层供液能力、优化机杆泵组合参数、加强油井动态管理、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等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采油系统的地面设备、井筒工艺、日常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从技术管理和运行参数两方面,对影响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在设备、参数调整、日常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调整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文留油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标明整个抽油系统工况的重要参数,对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提高抽油机井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行业标准对抽油井系统效率进行了测试及计算。测试表明,文留油田抽油机井平均系统效率仅11.61%,地面效率高于井下效率,分别为38.5%,30.2%,并对各节点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提高文留油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主要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7.
针对机采系统效率偏低的现状,结合目前国内外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措施和方法,从地面和井下两个部分论述了提高抽油机系统效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油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低的原因和影响系统效率的主要因素及系统效率的分布规律.最后,提出了提高抽油机系统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庆油田储层渗透率低,抽油机井数量多,单井产量低,能耗高。通过对影响低渗透油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单因素分析,建立了抽油机井系统效率仿真计算模型,提出了"有杆抽油系统地面设备效率评价方法",评价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提高潜力;利用智能数据采集控制技术,实现了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实时监测与参数自动优化,提高了抽油机井系统效率,降低了能耗。  相似文献   

9.
笔者针对油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影响机采系统效率提升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得到了影响机采系统效率提升的原因主要是抽油机电机自身效率不高、抽油机平衡度合格率低、井筒本身存在复杂因素、动力传动系统效率不高等.为此笔者提出了加强地面节能控制,调整抽油机平衡度,采用节能电机,节约电量,控制费用,优化完善机采参数设计,采用节能...  相似文献   

10.
文留油田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电泵采油作为一种强化采油方式,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目前,电泵采油井日产液量占油田的49.1%,日产油量占油田的22.4%,泵排量系数0.978,采油单耗195.34kw·h/t,调查、研究电泵井系统效率现状和影响因素,对电泵采油井实现高效合理运行及油田挖潜增效、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油田的高效开发一直是采油工程技术人员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总结渤南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大王北油田人52块低渗透油藏生产特点的6项整体配套技术,既大孔径、深穿透射孔完井技术、油井水与压裂技术、水力泵深抽技术、高压注水技术、水井增注技术和油层保护技术,充分发挥了低渗透油田的生产潜能,基本实现了该断块油田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在对国产黄孢胶和聚丙烯酰胺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择低水解度水溶胶聚丙烯酰胺配制聚合物驱油剂,在马岭低渗透和高矿化度油藏进行聚合物驱替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将10%水解度的聚丙烯酰胺与化学稳定剂联合应用,可使聚丙烯酰胺的抗盐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符合马岭油藏驱油需要。通过对马岭油藏聚合物驱油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最佳聚合物注入参数,并在马岭中区实施了单井试注。  相似文献   

13.
冀东油田高尚堡深层区块酸化增注存在储层埋藏深、温度高、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酸化反应矿物含量高等问题。在室内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现场采用了酸前儿井,注入有机解堵剂解除有机堵塞、前置液溶解碳酸盐胶结物,主体酸采用耐高温低伤害缓速酸液体系,不返排残酸并及时注水等工艺措施对2口井进行了酸化处理,使用砂岩酸化实时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施工质量。形成了酸前地层评估、耐高温低伤害缓速酸液体系、酸化工艺参数优化设计、酸化现场实时监测与评估、酸化施工及效果评估等酸化配套技术。不仅达到了注水井增注的目的,而且加深了对注水井目的层的  相似文献   

14.
引发机泵振动的外部原因是,连接器、联轴器、配套设备、安装、磨损以及润滑系统故障;内部原因是,转子动不平衡,零部件磨损松动等。通过采取垫铁找平、地脚螺栓调整、更换润滑油等对策,使"C区"运行部泵比例由原30.22%降至11.51%。  相似文献   

15.
压裂是吉林低渗透油田新区开发和老区稳产的主要增产措施,而压裂效果的好坏却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分析影响因素入手,提出在压裂后的适当时期对人工裂缝进行处理,清除伤害裂缝的物质,恢复裂缝的导流能力,提高油井的产量,延长压裂的有效期。  相似文献   

16.
大牛地气田固井防窜水泥浆体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巢贵业  陈宇  方彬 《钻采工艺》2006,29(2):94-96
大牛地气田具有低压、低渗、个别井段易漏和固井后易气窜的明显特点,因此,对于储层的保护显得相当重要,气田对固井工程来说,在保证固井质量的同时尽量减少进入地层的水泥浆滤液和水泥浆颗粒,最大限度地保 护气层。在2004年之前大牛地气田固井质量极不稳定,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水泥浆的性能严重影响固井质量。针对水泥浆性能影响固井质量的原因分析,通过水泥浆体系和水泥石的室内试验与评价,优选出适合本工区的 水泥浆体系,固井质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振彬  王明 《新疆石油天然气》2020,(1):61-64,I0004,I0005
温米油田温西三区块已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主力油砂体水淹严重,层间、层内、平面矛盾突出。通过实施加密调整、精细注水、调剖等技术,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短,开发矛盾未根本扭转,因此有效恢复主力层系储量动用成为油田稳产的关键。本文在深入研究水驱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纳米微球特性,开展了逐级深部调驱试验,明确了调驱增油机理,有效改善井组开发效果,为老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了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坪北特低渗透油田压裂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坪北油田低孔、低压、特低渗、低含油饱和度、低产、低温、浅层的中型岩性油藏特点,通过大量室内及现场试验,优选出了与其相适应的低温压裂液及裂缝支撑半径160m、前置液百分数15%-20%、平均砂液比35%-40%、加砂程序15%-25%。35%-55%等压裂施工参数;实施“深穿透、细分层、快排液”的试油压裂方法,增产效果显著。现场应用518井次713层,工艺成功率99.4%。这一压裂工艺技术充分挖掘了油层潜力,保证了油井正常投产。  相似文献   

19.
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难点和主要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国内低渗透油田石油地质储量丰富,据初步统计,渗透率小于50×10-3μm2的非稠油低渗透油藏中的未动用储量占全国未动用储量总数的50%以上。低渗透油田虽然地质条件差、开发难度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低渗透油田的丰富石油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论述了我国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有效开发低渗透油田的主要技术措施,为改善我国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低孔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新疆焉耆盆地宝浪油田低孔、低渗储集层特点,采用常规压汞、地层上覆压力下单向水平压汞、铸体薄片及图象分析等技术,对该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有效储集层划分为中孔中细喉、中孔细喉、小孔微细喉、小孔微喉等四类孔喉模式。孔隙结构具有喉道正偏态粗歪度、孔隙负偏态细歪度、高孔喉比、喉道分选中等偏差、孔隙分选较好的特点。上覆地层压力对渗透率及孔隙结构特征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