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袁成  蔡自兴  陈自帆 《计算机工程》2009,35(11):175-177
提出一种粒子群优化的同时定位与建图方法,该方法将粒子群优化思想引入到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建图算法中。通过粒子群优化方法对预估粒子进行更新,调整粒子的提议分布,从而使得采样粒子集中于机器人的真实位置附近。通过对粒子集的优化,有效地克服粒子贫乏问题,并且减少所使用的粒子数以及计算的时间复杂度。经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协作策略是多机器人主动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的关键。文中提出一种多机器人相互校正的协作策略, 称为协助校正。 该方法通过优化机器人对陆标的观测来提高定位与建图的精度, 共包括弱协助校正和强协助校正两种模式。 前者是一种间接的协助模式, 可应用于所有机器人自身定位均不准确的情形。 后者是一种直接的协助模式, 由自身定位精度较高的机器人主动校正其它机器人及相应陆标。 文中将这两种协助校正模式利用状态机统一到多机器人主动SLAM应用中。在仿真实验中将协助校正与其它多机器人主动SLAM方法进行对比以验证其精度优势, 并与单机器人主动SLAM对比以验证其导航代价极低的优势。最后在两台Poineer3-DX移动机器人上进行真实环境实验,实验结果证实协助校正方法可在实际应用中有效提高多机器人主动SLAM的探索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多机器人的定位与建图受到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成熟的制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的自适应同时定位与建图方法;首先,基于EKF估计方法,将SLAM中机器人运动方式的选取问题转化为一个多目标最优控制问题,机器人选取最优化目标函数的控制输入,从而以主动的、智能的和自适应的方式探索环境;然后,将上述方法推广到多机器人SLAM中,以实现更为准确、高效和鲁棒的定位与建图;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机器人建图的效率、准确性和鲁棒性;该方法用于机器人主动同时定位和建图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视觉的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建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是实现移动机器人真正自治的必要前提, 视觉传感器由于能够提供丰富的环境信息而在SLAM研究中受到重视, 本文从视觉传感器配置方式、视觉特征提取方法、视觉SLAM实现机制、地图表示类型以及环境对视觉SLAM的影响五个方面综述基于视觉传感器的同时定位与建图研究的发展现状, 对已有的典型视觉SLAM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下的目标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滤波的机器人同时定位、地图构建与目标跟踪方法.该方法采用Rao-Blackwellized粒子滤波器对机器人位姿状态、标志柱分布和目标位置同时进行估计.该方法中,粒子群的总体分布情况表征机器人位姿状态,而每个粒子均包含2类EKF滤波器,其中一类用来完成对标志柱分布的估计,另一类用来完成对目标状态的估计,粒子的权值则由粒子状态相对于标志柱和目标状态2类相似度共同产生.通过仿真和实体机器人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粒子滤波器的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建图方法.该方法将常规粒子滤波器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有机结合,引入最新的机器人观测信息以调整粒子的提议分布,从而在保证算法精度的同时,减少定位与建图所需的粒子数,并有效缓解粒子退化现象.此外,考虑到常规的重采样过程容易引起样本贫化现象,引入概率算子以增加粒子的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Rao-Blackwellized粒子滤波(RBPF)方法的同步定位和建图(SLAM)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的RBPF-SLAM系统优化方法,利用高精度激光雷达数据,修正了基于里程计读数的建议分布函数,减少了滤波过程所需的粒子数目;引入了自适应重采样机制,缓解由于重采样带来的粒子消耗问题.为验证改进算法性能,在搭建的差速型移动机器人平台上,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RBPF-SLAM方法,能够实时构建栅格地图,在建图效率和精度上均有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分布式多传感器协作的条件粒子滤波算法以解决人与机器人位置的联合概率分布估计问题.全局视觉系统中,各视角独立运行图像平面上基于粒子滤波的目标跟踪,并利用地平面单应关系实现多视角目标主轴同步融合.视觉观测进一步与机器人激光数据以顺序滤波方式异步融合,提出包含人体位置假设的激光似然场模型以提高对机器人位姿误差的鲁棒性,并引入基于Kullback-Leibler距离的自适应采样以降低描述联合分布所需的粒子数目.实验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在具有观测噪声且人—机位置均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多传感器协作实现基于地图的同时机器人定位与人体跟踪.  相似文献   

9.
空地正交视角下的多机器人协同定位及融合建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一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进行同步定位与建图存在的视角局限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空地正交视角下的空中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协同定位与融合建图方法.鉴于无人机的空中视角与地面机器人视角属于正交关系,该方法主要思想是解决空地正交视角的坐标系转换问题.首先,设计了一种空中无人机和地面机器人协同定位与建图的框架,通过无人机提供的全局俯视图像与地面机器人的局部平视图像获得全面丰富的场景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融合惯性测量单元和图像信息修正偏移并优化轨迹,利用地面机器人上带有尺度信息的视觉标识,获得坐标系转换矩阵以融合地图.最后多组真实场景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具有有效性,是空地协同多机器人协同定位及融合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领域中值得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四足机器人被认为是灾后救援、野外探索以及危险环境巡逻搜查的最佳移动平台,而定位与建图又是机器人在复杂地势环境进行自主行走的前提。搭建了一个基于四连杆并联机构的四足机器人运动平台,并且针对该四足机器人设计了相应的运动控制算法。为解决四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地图构建与定位难题,采用ORB-SLAM2算法进行四足机器人的三维位姿估计,同时构建一个线程用于三维稠密点云信息的获取与拼接,并最终实现了在复杂环境中的四足机器人定位与建图功能。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辅助的移动机器人同步定位与地图创建(SLAM)方法, 解决了传统SLAM 方法难以解决的求解问题空间维数高和多数据关联困难两大问题.为该WSN 辅助的SLAM 方法建立了模型,并进行了噪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本方法的分布式粒子滤波数据融合算法.着重 分析了粒子初始化、预测、序贯重要性采样和重采样等关键步骤,并通过仿真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 高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粒子滤波算法,并综合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辅助导航,可以极大地降低求解问题空 间维数,解决多数据关联错误问题,可以完全不依赖锚节点完成盲节点高精度定位;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移 动机器人定位与地图创建精度,特别是在不要求机器人路径闭合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抑制惯性导航的误差累计.  相似文献   

12.
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罗荣华  洪炳镕 《机器人》2004,26(2):182-186
对移动机器人的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SLAM 面临的问题,介绍了SLAM的基本实现方法.通过对各种改进的SLAM实现方法的性能对比,详尽地分析了如何降低SLAM的复杂度、提高SLAM的鲁棒性等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对多机器人协作的SLAM也进行了论述.探讨了SLAM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Rao-Blackwellized 粒子滤波器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闭环策略的移动机器人分层同时定位和地图创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方法,基于信息熵的主动闭环策略同时考虑机器人位姿和地图的不确定性;局部几何特征地图之间的相对关系通过一致性算法估计,并通过环形闭合约束的最小化过程回溯修正.在仅有单目视觉和里程计的基础上,建立了鲁棒的感知模型;通过有效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 SIFT)方法提取环境特征,基于KD-Tree的最近邻搜索算法实现特征匹配.实际实验表明该方法为实现SLAM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移动机器人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作为能使移动机器人实现全自主导航的工具近来倍受关注.本文对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特别侧重于一些旨在降低计算复杂度的简化算法的分析上,同时对它们进行分类,并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本文首先建立了SLAM问题的一般模型,指出了解决SLAM问题的难点;然后详细分析了基于EKF的一些简化算法和基于其他估计思想的方法;最后,对于多机器人SLAM和主动SLAM等前沿课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一种基于特征地图的移动机器人SLAM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结构化环境中基于特征地图的地图创建方案;采用激光测距仪进行特征地图创建,利用"聚合-分害虫-聚合"的方法来提取线段表示环境信息实现局部地图创建;为了实现移动机器人的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对机器人的位姿与地图信息进行预测及更新,结合状态估计和数据关联理论,实验显示x的校正量保持在±0.9cm之内;y的校正量保持在±2.5cm之内;θ的校正量在±1.2之内,实现了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SLAM.  相似文献   

16.
电缆隧道空间小、环境复杂,因老化及腐蚀易发生火灾,巡检机器人可以通过日常巡检提早发现隐患,但电缆隧道环境存在定位难度大、地图信息缺失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该文提出了电缆隧道环境下使用IMU、车轮里程计、激光雷达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定位建图方法,并设计了该方法的电缆隧道定位建图系统。为了验证定位建图系统的有效性,该文使用该系统进行实验测试,定位、建图能力均可满足巡检要求。  相似文献   

17.
A Discussion of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aims at a discussion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LAM problem. The analysis is not strictly formal but based both on informal studies and mathematical derivation. The first part highlights the structure of uncertainty of an estimated map with the key result being “Certainty of Relations despite Uncertainty of Positions”. A formal proof for approximate sparsity of so-called information matrices occurring in SLAM is sketched. It supports the above mentioned characterization and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algorithms based on sparse information matrices. Further, issues of nonlinearity and the duality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covariance matrices are discussed and related to common methods for solving SLAM. Finally, three requirements concerning map quality, storage space and computation time an ideal SLAM solution should have are propose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is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these requirements including a formal specification of the term “map qual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research conducted during the author's Ph.D. studies at th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in Oberpfaffenhofen. Udo Frese was born in Minden, Germany in 1972. He received the Diploma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aderborn in 1997. From 1998 to 2003 he was a Ph.D. student at the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in Oberpfaffenhofen. In 2004 he joined University of Breme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mobile robotic,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and computer vision.  相似文献   

18.
《Advanced Robotics》2012,26(17):2021-2041
Abstract

The calibration parameters of a mobile robot play a substantial role in navigation tasks. Often these parameters are subject to variations that depend either on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or on the load of the robot.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approach to simultaneously estimate a map of the environment, the position of the on-board sensors of the robot, and its kinematic parameters. Our method requires no prior knowledge about the environment and relies only on a rough initial guess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platform. The proposed approach estimates the parameters online and it is able to adapt to non-stationary changes of the configuration. We tested our approach in simulated environments and on a wide range of real-world data using different types of robotic platf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