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报导得较多的是关于红宝石(λ=0.69微米)和钕玻璃(λ=1.06微米)激光对眼晴辐射作用时的阈值及最大容许能量密度的实验和计算数据。这些数据彼此有些差别。对于经常操作激光并长时间受λ=0.69微米激光辐照的实验人员来说,可参考  相似文献   

2.
激光辐射通过大气传输的衰减是许多激光应用工程首先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们已对这一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1.06微米钕玻璃激光、10.6微米CO_2激光和DF/HF化学激光若干谱线在不同大气条件下水平光程传输衰减的实验研究,0.53微米、0.63微米、0.9微米、1.06微米和10.6微米激光透雾性能的比较测量,如何利用水平传输衰减资料换算斜程传输衰减的理论研究,1.06微米激光的斜程衰减实验测量,大气中CO_2气体对CO_2激光各发射谱线吸收的理论计算和实验测量,以及水气对10.6微米CO_2激光连续吸收的实验室模拟测量等等。  相似文献   

3.
概要本装置是为了用平面显象的方法在夜间观察、记录远方目标并测距而设计的。外观如图1,系统图如图2。它由发射系统(把波长1.06微米(近红外光)及0.53微米(可见光)的激光发射到目标上)、接收系统(把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弱光接收放大)、探测  相似文献   

4.
近期CO_2激光技术(包括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局/美国空军基地的BB/OB工程所用的激光雷达)在战术方面的几项应用引起了军方的注意。10.6微米波长的CO_2激光器与目前用于测距和目标指示的1.06微米Nd:YAG激光器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如CO_2可以穿透几乎全部战场烟雾,还可同8~12微米波段的红外前视装置(FLIR)兼容。第一代CO_2激光器的确是又大又笨,而且平均效率只在5%左右。由于早期的这些局限性,低功率CO_2激光  相似文献   

5.
我们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Nd:YAG的1.06微米激光辐射经KDP晶体倍频,倍频效率约10%,即在激光束总能量中,1.06微米的激光占  相似文献   

6.
图片报道     
美国控制激光公司的计算机控制的激光系统。一种系统发射波长为1.06微米,用于凝结组织与止血;另一种发射波长为1.319微米,适用于封闭伤口与熔合组织。……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观察了1.06微米激光测距机,对不同距离兔眼的致伤效应,推算其致伤边界,并根据不同大气条件下,激光远距离辐照量的衰减,参阅有关近红外激光对眼的最大容许辐照量,进行安全距离估算。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在红宝石和Nd∶YAG两个激光波长上测得激光引起表面损伤过程的初步直接比较结果。这些数据中最明显的特点是,所研究的全部材料在0.69微米比在1.06微米更耐损伤。用光电变象管条纹照相机测量击穿起始时间的分布,进一步确定了激光引起损伤过程的概率性质。击穿分布观测值可用在一定时间发生击穿(假定在此之前一直未发生击穿)的混合概率描述。另外,还讨论了在激光引起损伤的概率性说明与类阈值说明间的若干联系。由此表明,这些观点不是完全相互矛盾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宇航/防御方面大部分运用1.06微米的YAG激光器 采用这种波长,可使激光器获得适当的效率。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它存在着一些严重缺点。首先,1.06微米激光束在穿透水水气(雨、雪、雾)或烟雾时衰减很厉害。因此,在这些条件下,特别是假设在欧洲地区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对现有的全部军用指示和测距系统的效能是有争议的(但是有1.06微米的激光器总比根本没有要好)。其次,1.06微米的波长靠近不可见光谱。人看不见这种光线,但眼睛却能敏感到它。视网膜大量接收这种激光能量有可能损伤眼睛,甚至毁坏视网膜。这一考虑关系到部队的训练,为此需要戴防护镜或采取某些别的措施滤光器、降低功率……)。 鉴于上述原因,使人们想到理想的激光器应处在大气传播窗之内,离可见光谱较远的稍长波长(穿透能力更强)上。总之,位于红外波段的激光器将许可采用同样的光学系统,而且能够更好地把激光器的功能与夜视红外探测器的功能组合在一起。 采用处在8~12微米大气窗内10.6微米的激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激气器通常叫做二氧化碳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在效率方面同样表现出引入注目的优点。这是一种气体激光,除二氧化碳外,还含有氮气和一定比例的其它气体。象在常规激光器中一样,产生的跃迁和电子能级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1.06或1.33微米运转的Nd:YAG振荡放大器装置可达到激光系统有不同波长和每个脉冲有高的能量的要求。本文提出了1.06微米的抑制振荡而取得1.33微米振荡方法。加热问题的解决就能提高激光振荡器的每个脉冲的能量。实现此目的一种方法是对闪光灯输出进行光谱滤光。本文提出了1.33微米运转的Nd:YAG振荡器所采用的各种滤光片所取得的实验结果。而使用激光放大器则能进一步提高每个脉冲的能量。对圆形和高斯形截面光束都作了放大器对激光脉冲影响的研究。这种研究包括了放大器的饱和、输出脉冲形状变形和输出强度分布变形的各种影响。把分析结果与1.06微米运转的实验Nd:YAG放大器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1.引言和任务研制波长大于1.06微米的激光目标指示器在陆军引起了很大的重视。掺钬氟化钇锂(HO:YLF)发射波长2.06微米,是一种颇有希望的材料。本文将介绍每秒20次2微米激光指示器的设计和结构以及波长1.06微米指示器的系统特点。  相似文献   

12.
前言近几年来激光技术的发展,对快速而灵敏的光电二极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尤其对在用于1.06微米的掺钕激光波长。本文描述的是硅雪崩光电二极管。这种管子在1.06微米范围中的量子效率大约有30%,同时这种管子也适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其他波长。  相似文献   

13.
测量了CaF2,MgF2,ThF4,MgO,Al2O3,TiO2,SiO2,HfO2和ZrO2薄膜的脉冲式激光引发损伤阈值。测量是在波长1.06微米、0.53微米和0.26微米进行的,脉冲宽度约为5毫微秒和15毫微秒(对1.06微米)。每一种材料的不同厚度的薄膜,都对每种激光波长和脉冲宽度,进行了损伤实验。薄膜厚度为1λ,1/2λ,1/4λ,1/6λ和1/8λ,其中λ=1.06微米。实验发现,对于大多数膜料,击穿与脉冲宽度的关系符合[脉宽]1/2曲线。也发现了一些例外:某些氧化物薄膜对于1.06微米的激光,其击穿能量密度实际与脉宽无关。氟化物薄膜和SiO2薄膜,其损伤阈值随膜厚增加而减小,这与膜层内部的电场变化并无关联(氧化物薄膜并不展现如此明显的厚度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国际罗克韦尔科学中心已研制成一种高灵敏度的光学接收器,它能用于1.06微米波长处的激光通讯,并以1.4千兆位/秒之速率运转。这项研制是响应美囯空军需要适于空中应用的激光通讯系统而制定的。这种光学接收器采用了一种新的倒置的同质结构GaAs-Pb雪崩型光电二极管,该二极管在1.06微米波长处的量子效率为96%。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介绍激光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诸如激光和材料的耦合,气体动力学和相互作用过程的力学效应。所涉及的光强在105瓦/厘米2到1010瓦/厘米2的功率密度范围。材料是不透明的。激光波长是1.06微米和10.6微米。  相似文献   

16.
激光光源和一块平面平行板组合,就可构成横向剪切干涉仪。利用此干涉仪可定量确定激光(0.63微米及1.06微米)光束波面的准直性、球面波曲率、波面象差以及评价透镜质量等。  相似文献   

17.
《激光技术》1981,5(4):57-57
1.06微米窄带干涉滤光片能屏蔽其它光,只留一条透过1.06微米波长的狭缝。用一般光学材料为基镀若干层膜可满足要求,但在0.88微米以前有一透过次峰。继续镀膜虽然可以消除次峰,然而却严重降低了1.06微米的透过率。使用透红外玻璃就能简化镀膜工艺,提高激光干涉滤光片的性能。也可探索用此红外玻璃为基,直接镀膜。  相似文献   

18.
由于氙灯辐射存在一定量的近红外1.06微米的辐射(约百分之几),它将消耗一部分激光上能级的粒子数,降低了激光输出效率。为此我们采用掺钐玻璃吸收1.06微米辐射,以降低“退泵浦效应”,提高激光总体效率。一、实验图4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采用普通单椭圆聚光筒。由R_(866)全反镜和T=90%平面镜生成振荡  相似文献   

19.
陈泽兴  李仲伢  张军昌 《中国激光》1983,10(11):811-812
根据钕玻璃中Nd~(3 )离子的能级结构,~4F_(3/2)→~4I(13/2)的跃迁在室温下可以发射波长在1.36微米附近的辐射。但跃迁几率仅为~4F_(3/2)—~4I(11/2)跃迁的1/5左右。我们采用对1.06微米为低反射率,对1.36微米为高反射率的介质膜作腔片,抑制1.06微米激光振荡,从而获得了1.36微米激光输出。所用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激光元件几乎具有纤维光通信系统所要求的理想特性。这种长度介于10至100微米之间的钕硼酸铝晶体激光器能发射一种难得的高纯度单一光谱线,波长为1.06微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