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采用自行设计的新型厌氧反应器处理造纸黑液酸析废水,并基于FISH技术及其它常规手段,对运行期间反应器内的处理效能、厌氧颗粒污泥比产甲烷活性、功能菌群落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经过71天的运行,最终进水COD为8700mg/L,COD去除率为49.46%,水力停留时间为37.38h,容积负荷为5.59 kg COD/(m3·d),污泥最大比产甲烷速率达到355.36 m LCH4/(d·g),食丁酸盐产氢产乙酸菌相对丰度为(79.87±0.77)%,比运行开始时提高了50.87%,产甲烷菌相对丰度为(81.08±1.36)%,提高了26.39%,耗氢产乙酸菌相对丰度为(19.51±1.09)%,提高了2.14倍。证明新型厌氧反应器对厌氧污泥的颗粒化有显著效果,对黑液等高浓度高毒性废水有良好处理效能。  相似文献   

2.
EGSB与UASB反应器快速启动及调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的快速启动及其特性,并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UASB反应器的启动完成需要45 d,COD最大容积负荷为5 kg/(m3.d),CODCr去除率为80%,EGSB反应器的启动可在25 d内完成,COD容积负荷可达8 kg/(m3.d),CODCr去除率大于90%。在EGSB的启动过程中,颗粒污泥性质变化明显,其平均直径由0.88 mm增加到1.25mm,比产甲烷活性是接种前的4倍。  相似文献   

3.
采用IC厌氧生物反应器处理造纸废水,研究了颗粒污泥的特性。结果表明:采用高负荷、高进水浓度的启动控制条件,经历22天的启动运行,IC反应器的容积负荷为10kgCOD/m3·d,COD去除率达到70%的水平。容积负荷在15~20kgCOD/m3·d,进水上流速度为3.5~4.8m/h时,COD的去除率仍可稳定在70%左右。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IC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粒径变大,比重增加;厌氧颗粒污泥VSS/TSS的比值增至90%;比产甲烷活性增至450.8mLCH4/gVSS·d;沉降速度达到45.6~112.5m/h,平均沉降速度提高44.4%。  相似文献   

4.
厌氧处理宣纸檀皮蒸煮黑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酸化预处理和厌氧折流工艺对宣纸生产中产生的高浓度檀皮蒸煮黑液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主要是进行水解和酸化,改善废水水质;厌氧折流反应器(ABR)是处理的主要单元,当进水COD浓度为7 250~8 500mg/L,ABR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4h,容积负荷为9.2kg COD/(m3@d)时,ABR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超过80%;两相厌氧处理可作为好氧处理的预处理段.  相似文献   

5.
新型(IC)厌氧反应器处理酒厂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耀开  邓毛程  梁磊 《中国酿造》2012,31(4):151-154
采用新型的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处理酒厂废水,研究了水力条件、进水方式和温度对IC厌氧反应器形成内循环和运行性能以及COD去除率的影响,进而确定IC厌氧反应器最适宜的容积负荷率。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进水方式是以切线方向从底部进入,这时,在一定的进水速度下,可形成缓慢的上升旋流和保持良好的内循环,从而能达到较好的污泥膨胀率和较高的COD去除率;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为6h;最适宜的进水温度为35℃,这时的污泥膨胀率为68%,COD去除率为80%;IC厌氧反应器最适宜容积负荷率为20kg(/m3.d),此时COD去除率为80%左右。  相似文献   

6.
张叶锋  曾鸿鹄  姚毅 《广西轻工业》2007,23(6):79-80,113
本文主要探讨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几个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通过这些方法设计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在处理制浆黑液时在容积负荷在3kgCOD/m3.day,进水COD为5000mg/L时最高去除率可达到56%。进水的pH值在7.8~8.3的范围内时可以保证反应器内VFA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以保证反应器的正常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7.
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处理草浆综合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对碱法麦草浆综合废水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保持进液CODCr约6000mg/L、HRT为8h、COD容积负荷为18g/(L.d)条件下,采用合成葡萄糖废水及逐步增加综合废水比例的方式对污泥进行驯化,当综合废水比例逐渐提高时CODCr去除率先降后升,最后稳定在63%左右;BOD5去除率为78.0%左右。  相似文献   

8.
IC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处理蔗渣堆场喷淋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IC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是高效的厌氧-好氧反应器,利用其处理废水的结果表明:蔗渣堆场喷淋废水首先经过IC反应器处理,水力停留时间(HRT)4~5h,CODCr容积负荷15~25 kg/(m3·d),产气率达到去除每千克CODCr产沼气0.42m3,CODCr去除率86%,BOD5去除率90%;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当CODCr容积负荷为6 kg/(m3·d)、水力停留时间(HRT)2.5 h时,CODCr、BOD5的出水浓度分别为159mg/L、38 mg/L.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处理竹浆制浆废水有机物的降解过程和启动规律,并对启动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的基础性质、形态特征和微生物相进行了探讨和表征。结果表明,在废水水质逐渐变化和废水浓度逐渐提升的过程中,EGSB反应器对竹浆制浆废水COD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启动完成后期,CODCr去除率保持在68.5%以上,出水p H值为7.8~8.0,稍高于进水,反应器容积负荷为13.50 kg CODCr/(m~3·d),且处理后竹浆制浆废水获得了更佳的可生物降解性,其BOD/COD值较原水提高了46.9%;较接种污泥,启动后期颗粒污泥总量呈减少趋势,且沿反应器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少,而VS/TS值,中部污泥82.4%,顶部污泥73.5%,底部污泥56.7%,接种污泥44.6%,颗粒污泥活性较大程度改善;同时,启动后期颗粒污泥Ca含量的大幅度减少,Mg、Fe、Zn等含量的增加,也对改善反应器内污泥外观、尺寸、沉降性、强度及微生物群落的构建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两级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UASB)反应器处理糖蜜酒精废水的效果。进水COD负荷为28 kg/(m~3·d)时,污泥中微生物活性受到一定抑制,反应器运行效果变差,但仍能稳定运行。糖蜜酒精废水经稀释后进入一级UASB反应器,一级厌氧出水直接作为二级UASB反应器的进水。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两级厌氧消化,废水的COD和硫酸根总去除率分别稳定在65%和88%左右,二级厌氧出水COD浓度为9 000 mg/L左右,硫酸根浓度为300 mg/L。一级厌氧处理对COD和硫酸根的去除贡献较大,去除率分别为45%和70%左右,产气效果也较好,日产气量达到35 L左右,甲烷含量70%左右。出水硫化物浓度随进水硫酸根浓度增加而升高,最终一级厌氧出水达到568.8 mg/L,二级厌氧出水达到720mg/L。MPB电子流所占比重随进水COD负荷提升而增大,最大为85.8%。  相似文献   

11.
活性炭负载铈催化臭氧处理桉木制浆废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浸渍法在活性炭(AC)上负载铈(Ce)制备了催化剂(Ce-AC),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了该催化剂催化臭氧处理桉木制浆废水对CODCr和色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Ce以CeO_2晶型的形式负载在AC上;Ce负载量为1.0%时,Ce-AC催化臭氧处理桉木制浆废水效果最好;当反应30 min时,废水的色度和CODCr去除率达到95%和55%,分别比单独臭氧氧化过程提高10个和18个百分点,比AC催化臭氧氧化过程提高5个和12个百分点;Ce-AC催化臭氧处理桉木制浆废水极大地提高了对废水CODCr的去除率。动力学分析表明,单独臭氧氧化及AC、Ce-AC催化臭氧处理制浆废水的过程中,CODCr降解的反应符合表观二级动力学方程,负载的Ce提高了反应的动力学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电絮凝法、化学絮凝法和混凝-电絮凝复合工艺对棉浆稀黑液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采用电絮凝法,当初始pH值为9.0、电流密度为150 A/m2、反应时间为90 min时,CODCr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4.0%和88.6%;初始棉浆稀黑液浓度和NaCl浓度对处理效果影响不大。采用化学絮凝法,当初始pH值为6.0、PAC用量为500 mg/L、CPAM用量为3 mg/L时,CODCr与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能达到39.3%和78.2%。采用混凝-电絮凝复合工艺,在初始pH值为9.0、PAC用量为200 mg/L、电流密度为100 A/m2、反应时间为60 min时,CODCr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64.4%和91.3%。  相似文献   

13.
对发酵培养菌丝体后的黄水利用厌氧接触-膜生物反应器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水CODCr浓度为10.03g/L~14.36g/L时,厌氧接触池对废水CODCr的去除率为53.5%~69.6%;厌氧反应停留时间14h~16h较为合适.溶氧控制在2.0mg/L~3.5mg/L,MBR对CODCr去除率在91.4%以上,出水CODCr210.65mg/L~277.89mg/L,NH3-N去除率37.3%~54.2%;MBR对CODCrNH3-N的去除率随污泥浓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少,合适的MLSS值应控制在8g/L~10g/L.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实验室构建的优势菌群(B. subtilis:B. cereus:V. pantothenticus=35%:50%:15%,质量比)强化好氧活性污泥以处理制浆中段废水。污泥驯化实验表明,投加优势菌群体系的CODCr去除率和污泥的理化特性均优于不投加优势菌群体系的。当优势菌群投加量为0. 3 g/L时,废水处理效果最好,处理周期为8 h,比不投加优势菌群的体系缩短了1 h,CODCr去除率达72. 9%。降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好氧活性污泥处理制浆中段废水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优势菌群投加量为0. 3 g/L的体系降解速率常数最大,为0. 0487 min-1,且大于不投加优势菌群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红假单胞菌生物强化活性炭对造纸废水色度、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只投加1%黄孢原毛平革菌时,在处理时间180 min后造纸废水的脱色率达80%以上,CODCr去除率达65.1%;只投加1%红假单胞菌脱色效果较差,但CODCr去除率为71.4%;两种菌体组合投加造纸废水,脱色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达到90%以上,CODCr去除率均高于单一菌种的效果,达80%左右,其中先经红假单胞菌后经黄孢原毛平革菌生物强化活性炭的组合对造纸废水CODCr去除率高于先经黄孢原毛平革菌后经红假单胞菌生物强化活性炭的CODCr去除率。  相似文献   

16.
利用自行设计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对草浆黑液进行处理试验研究,确定了处理草浆黑液时的产气动力学模型和基质降解动力学模型。在35±2℃、pH7.3~7.8、C∶N∶P=350∶50∶1和黑液COD浓度为1000~5000mg/L条件下,产气系数为0.091h-1,污泥床区与精处理区基质降解动力学常数分别为101.3h-1和0.021h-1。COD去除率可达70.08%。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Fenton流化床氧化技术的工艺原理。通过与传统Fenton氧化工艺的对比,分析了Fenton流化床氧化技术在提高污染物去除率、降低化学品消耗、减少污泥产生量方面的优势。Fenton流化床氧化技术应用于制浆造纸生物处理后废水的深度处理效果很好,对废水CODCr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对色度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三维电极-电Fenton法深度处理造纸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三维电极-电Fenton法深度处理造纸二级生化出水,以COD_(Cr)去除率为主要考察指标,研究不同因素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处理条件;并对COD_(Cr)降解规律进行了反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常温下,初始p H值3、电解电压10 V、通气量5.1 L/min、Fe~(2+)浓度0.6 mmol/L、反应时间60 min时,废水中COD_(Cr)去除率高达90.5%;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三维电极-电Fenton法氧化降解过程符合准一极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工业规模装置上对泸型白酒废水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pH值、容积负荷、温度、污泥量、进水固体悬浮物量和挥发性脂酸酸对化学需氧量(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可有效去除泸型白酒废水中的CODcr;pH值在6.2~7.8范围内CODcr去除率呈抛物线趋势,在pH值7.0左右最佳;容积负荷在8 000~10 000 mg/L范围内随负荷增大而CODcr去除率增加,之后逐渐降低;温度宜控制36~38 ℃范围内;进水固体悬浮物量宜低于1 800 mg/L;污泥量宜占总体积的20%左右;挥发性脂酸酸浓度最适范围<2.5 mmol/L;工艺CODcr去除率达到了85%以上,处理能力满足了实际生产的要求,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Complex oily wastewater from a food industry was treated in three different UASB reactors at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Although all three systems achieved fat, oil, and grease (FOG) and COD removal efficiencies above 80% at an organic loading of 3 kg COD/m3 x d, system performance deteriorated sharply at higher loading rates, and the presence of high FOG caused a severe sludge flotation resulting in failure. Initially, FOG accumulated onto the biomass which led to sludge flotation and washout of biomass. The loss of sludge in the bed increased the FOG loading to the biomass and failure ensued. Contrary to previous findings, accumulation of FOG rather than influent FOG concentrations or volumetric FOG loading rate was the most importantfactor governing the high-rate anaerobic reactor performance. The critical accumulated FOG loading was identified as 1.04 +/- 0.13 g FOG/g VSS for all three reactors. Furthermore, FOG accumulation onto the biomass was identified mainly as palmitic acid (>60%) whereas the feed LCFA contained only 30% of palmitic acid and 50% of oleic ac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