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三门峡水库原型试验运用以来(近期),渭河下游冲淤出现"总体由淤转冲"的明显变化,综合整治前后均呈"上下冲、中间淤,总体冲"的冲淤分布。分析表明:综合整治前潼关高程下降是渭河下游冲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综合整治期间渭河下游冲刷量增大主要是大规模工程建设在河道内取土等人类活动造成的。建议近期河道治理中应适时在不利畸形河湾修建控导工程、加固或续建洪水顶冲工程,加强对不利河势的控导,确保岸坡稳定与防洪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2.
淮河中游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道实测资料分析了淮河中游河道的冲淤演变情况。结果表明,淮河中游各河段的冲淤 特点不尽相同,主槽和滩地的冲淤规律也不相同,河道发生的变化与淮河中游的水沙条件密切相关。 河段输沙总差值与断面法计算的冲淤量比较分析显示,近期人工采砂导致的河床变形远大于淮河中游 的自然演变。河道冲刷扩大将有利于增加河道泄量,但无序采砂也将给河道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依据黄河下游业不来沙和断面冲淤实测资料,分析了1998年6月-2000年5月下游河道冲淤特性以及加密试验断面的对计算冲淤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枯水少沙,洪流量不大,下游河道汛期淤积,非汛期冲刷,主槽淤积加剧;汛期淤积集中于孙口上河段,非汛期冲刷主要在夹河滩口以上河段;测验断面加密后提高了计算冲淤量的精度,河段冲淤定性上也趋于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4.
针对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特性、水资源损耗特点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干流河道输水堤防的规划原则、布局形式与堤距,河道整治的部位与形式,引水工程及叠梁式生态闸等治理措施;深入分析了输水堤防工程对河道冲淤的影响,指出堤防建设规模与河道冲淤有一定的关系,修建堤防后中游河段向下游河道输水比例将增加,导致中游河段淤积减少或冲刷增加,下游河段淤积增加;探讨了引水分流对干流河道冲淤的影响,对于阿拉尔至英巴扎河段,引水分流使该河段的淤积加重或冲刷减轻;英巴扎至恰拉河段,引水分流会使河道处于减淤状态。当分沙量较大时,对减少干流泥沙淤积是有利的,同时也减轻了干流泥沙处理的负担。  相似文献   

5.
渭河和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渭河下游和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利用渭河下游和黄河下游实测资料对从非平衡输沙理论推导出的冲淤临界流量与含沙量关系进行了验证和对比。以此为基础,对河床冲淤特性做出了新的解释,即“相对大水冲刷、相对小水淤积”。按照来水来沙指标流量与含沙量的对比关系,将河床冲淤分成相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小水淤积区2个大区,或分为清水冲刷区(绝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大水冲刷区、相对大小水冲淤临界区、相对小水淤积区、绝对小水淤积区5个小区。  相似文献   

6.
北洛河改道入黄口依托牛毛湾工程,由于入流角与干流河槽流路夹角较大,再加上黄河本身游荡、多变,因此北洛河改道后对小北干流及北洛河入黄口河段河势流路演变、渭河口河段冲淤演变产生一定影响是必然的。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对渭河河口河段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不利的水沙条件下渭河口河段发生淤积,还是在有利的水沙条件下河道发生冲刷,与现状线路相比,改道后对渭河口河段的减淤或冲刷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湘江湘潭-濠河口河段河道演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近年来湘江下游枯水期水位过低,洪水期水位较高,下游人为因素不断影响湘江河道的通航条件,本文从不同方面综合分析了湘潭-濠河口河段河床冲淤演变的特点.通过同流量水位变化分析各河段冲淤变化,研究表明湘江总体具有大水淤积、小水冲刷的特点;依据河段中江心洲冲淤变化,得到湘潭-濠河口河段冲淤变化特点,进一步指出不同河段冲刷淤积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沙质河段冲淤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实测水沙、地形资料,分析了荆江沙质河段内洪枯河槽、宽窄河段等不同部位的冲淤幅度差异,并结合观测资料讨论了河道形态调整对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荆江河道泥沙冲淤强度平面分布不均,泥沙冲刷主要集中于枯水河槽,断面形态趋向窄深;宽浅河段冲刷强度大于束窄河段,河道形态沿程趋于均一化。蓄水前河道形态与水沙过程相适应,河床在不同流量下以造床流量为界发生冲淤交替,长时期水沙过程作用下河道整体冲淤平衡。蓄水后含沙量大幅减小、大洪水消减而中洪水持续时间增长是荆江沙质河段冲淤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对水沙条件、潼关高程影响渭河下游淤积的程度有更明确的认识,对相关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①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主要受来水来沙、潼关高程及河床边界等因素的影响,水沙条件是影响渭河下游冲淤的主导因素且水量的影响程度更大;②渭河洪水对潼关高程影响较大,渭河高含沙洪水期间,当洪峰流量较大时,潼关河床往往发生强烈冲刷,造成潼关高程大幅度下降;③潼关高程持续抬升时渭河下游淤积增加,但造成的淤积不可能完全由潼关高程降低所产生的冲刷来使之平衡,也就是说潼关高程的升降给该河段造成的冲淤变化是不可逆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黄河上游河段水库联合运用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内蒙古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来沙量大幅度减少,河道演变剧烈,研究该河段演变特性变化可为河道防洪、防凌及下游河段水库调水调沙提供技术支持。为此,基于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并通过输沙率法结合同流量水位及典型断面变化分析了该河段水沙变化特性、河道时空冲淤分布特性及河道冲淤与水沙条件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河段近期来水来沙总量偏少,至2018年有所增多,河道整体表现为冲刷,2012—2019年河段累积冲刷2.7亿t,其中汛期冲刷1.96亿t,河槽刷深展宽,河床高程下降,局部表现为上游冲刷下游淤积,包头上游河段冲刷量约为3.59亿t,下游河段淤积量约为0.72亿t,汛期冲淤变化比较剧烈。结果表明,来沙量大幅度减少,致使水流含沙量不能满足水流挟沙能力是河段发生整体累积性床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受水口水库清水下泄冲刷及河道采砂等因素影响,水口大坝至竹岐河段河槽形势发生显著变化,影响到城市供水、航运、采砂规划等诸多方面。该文利用2003~2011年河道实测地形资料,分析该河段河槽纵剖面及横剖面的变化特征,进行典型河段河槽冲淤的可视化分析与冲淤量计算。结果表明:2003~2011年,水口大坝至湖柄村河段深槽纵剖面高程变化相对较小,湖柄村至竹岐河段深槽纵剖面高程变化显著,总体呈下降趋势;该河段横剖面主要有不对称V字形和U字形两种,V字形横剖面演变特点为断面形态基本稳定,深泓位置基本稳定,总体呈全断面下切状态,U字形横剖面近期的演变特点为断面多呈冲淤交替状态,伴随有深泓摆动,总趋势表现为下切;3个典型河段河槽在2003~2011年间呈逐年刷深状态,且冲刷范围广、下切幅度明显、河沙损失量大。  相似文献   

12.
引水引沙对河道冲淤的影响,与原河段的冲淤情况,引水的分流比,分沙比及河道特性等有关,黄河上游是水量的主要来源区,来水含沙量低,引水对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较大,中游为多沙区,中游引水对中下游影响较小,下游为多口门引水,引水对本河段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泥沙冲淤演变情况和冲刷强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非汛期,黄河下游发生冲刷的河段主要在高村以上尤其是夹河滩以上,高村—艾山河段大致维持冲淤平衡状态,而艾山以下河道则发生淤积;调水调沙使高村—孙口河段由微淤状态进入微冲状态;孙口—艾山河段由微冲微淤状态变为冲刷状态;从冲淤强度沿程分布看,高村—孙口河段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汛期和非汛期均为冲刷,孙口—艾山河段汛期冲刷而非汛期略为淤积。  相似文献   

14.
三峡工程建成后,重庆主城区河段处于水库变动回水区,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规律将发生变化,该河段泥沙冲淤变化的分析研究,备受有关方面关注。根据2007年及多年所监测的来水来沙资料及河道观测资料,对重庆主城区河段的泥沙冲淤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河段冲淤量主要与来水来沙条件、河道形态、两江相互顶托等因素有关;2007年重庆主城区河段冲淤主要分布在开阔段的缓流、回流区等部位;主要淤积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9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主要冲刷期分别为年初至6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11月中旬至年末;全年略呈冲刷态势。  相似文献   

15.
赵凯  杨兴菊  虞邦义 《治淮》2009,(5):24-26
根据河道1992年和1999年两次实测断面资料,采用断面法分析1992年-1999年间淮河中游正阳关至蚌埠闸段沿程冲淤变化情况,分析1971年~1999年正阳关至蚌埠闸段冲淤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2年-1999年间除个别河段外主槽沿程均呈冲刷状态;滩地沿程表现为上、下段冲刷,中间段淤积,冲淤相抵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1971年~1999年间主槽一直呈冲刷状态,且后期冲刷程度明显加强;滩地在1971年~1992年间呈淤积状态,而1992年后则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6.
2000—2013年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及滩区治理提供参考,利用实测资料对2000—2013年的黄河下游冲淤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全断面累计冲刷17.162亿m3,冲刷最大年份为2003年;2冲刷在纵向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夹河滩以上河段冲刷面积超过了4 000 m2,而艾山以下河段不到1 000 m2;3同流量水位降幅上大下小,流量为3 000 m3/s时水位降幅为1.33~2.58 m,其中高村以上河段超过2 m、利津河段为1.33 m;4下游河道主槽排洪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7.
刘月兰 《人民黄河》1996,18(10):23-26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冲淤性过程表明,未经整治的游荡性河段具有明显的调节泥沙的作用。在主流摆动冲刷所形成的宣阔的河道内,高含沙洪水堆积造床,高含沙洪水后的低含沙水流再进行冲刷搬运。河道整治后,减少了主流游荡摆动范围,压缩或消除了河槽中的嫩滩,使中水河槽变窄,二滩稳定,河槽调节泥沙作用降低,输向下河段的粗少量将有所增加,泥沙主要由含沙量罗高的洪水输送,输沙过程与艾山以下河段大水易冲小水易淤的输水特性较为  相似文献   

18.
输沙量差法计算河道冲淤量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输沙量差法是计算河道冲淤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分析了输沙量差法与断面法计算河道冲淤量结果之间的差异和采用输沙量差法计算河道冲淤量的误差来源,提出了计算河道冲淤量中误差和相对误差的表达式。结合黄河下游现行测量条件,指出:①河道输沙量测验的相对中误差为1.7%~2.5%,能满足了解河道输沙情况的要求;②一般情况下河道冲淤量的绝对值远小于输沙量,但其绝对误差又大于输沙量的测验误差,导致计算的河道冲淤量的相对误差较大;③河段冲淤量的相对误差随冲淤量的减少而增加,甚至出现实测的冲淤量小于其测量误差,导致冲淤量计算成果定性困难;④当河道内的冲刷量或淤积量占来沙量的比例较大时计算的冲淤量相对误差很小,但河段淤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冲淤量的相对误差迅速增大,甚至超过100%,此时采用输沙量差法计算的河道冲淤量无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宁蒙河段的水沙和河道断面资料,分析了该河段主要水文站年内的冲淤过程、规律和近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宁蒙河段河道在年内经历两次冲淤平衡,一次是冬季的冲淤平衡,一次是春、夏、秋季的冲淤平衡,后者水量较为丰沛且对河道冲淤起主要作用;2宁蒙河段淤积主要发生在内蒙古河段,石嘴山和头道拐水文站的断面冲淤变化不大,其余水文站断面均发生了明显淤积;3近期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是径流量较少和大流量洪峰日数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20.
基于河床冲淤和横断面面积变化,提出描述河道冲淤及垂向和横向调整的河床演变阶段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1960-2017年三门峡库区和渭河下游河道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反映河道冲淤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溯源冲刷阶段,库区及渭河下游下段由下游向上游依次呈现"河床冲刷下切"、"河道冲刷展宽"、"河道淤积展宽"三个演变阶段,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