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型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以葡萄糖、月桂醇为原料,采用直接法合成了十二烷基葡糖苷,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酯比、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等对产品得率的影响,得出较佳工艺条件为:剂糖比0.008:1,温度120℃,醇糖比5:1、压力4.00kPa,反应时间4h,此时APG5得158.7%。并对产品的表面张力和起泡性质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了净洗剂LS的合成工艺过程,并对影响反应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了N,N’-二「2-(辛基氨)-乙基」甘氨盐酸盐两性表面活性杀菌剂的合成,并进一步探讨了合成N,N’二辛基二乙烯三胺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在相转移剂和双氧水稳定剂存在下。合成氧化叔胺的工艺条件。经中试表明:这路线可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实验研究了Span-80合成工艺,在以KOH为催化剂,出梨醇与油酸摩尔比为1:1.1,温度180~190℃抽真空加热3小时并经过精制得到的Span-80质量好,收率高。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硬脂酸单甘油酯的性质及用途,并对其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7.
十八醇硫酸酯盐合成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以氯磺酸和浓硫酸为硫酸化剂硫酸化十八醇生产十八醇硫酸酯盐的合成方法,确定了工艺条件,并对影响合成反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由淀粉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淀粉与乙二醇在酸性催化剂下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的工艺,考察了反应温度,糖醇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因素对反应和产品结果的影响,确立了较佳的工艺条件和参数:反应温度 ̄110℃,压力为6.65kPa,催化剂与经折合的淀粉中葡萄糖单元摩尔比为0.03:1,醇糖摩尔比为6:1,反应时间为 ̄90min,中和剂为NaOH。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利用3-氯-1,2-丙二醇和二甲基十二烷基胺合成新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二(羟基)丙基二甲基十二烷基氯化铵的合成工艺,并研究了其溶液性能。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以SN1为代表的脂肪酸烷基醇酰胺硫酸酯烷醇胺盐.并以SN1为例对合成工艺、与月挂酸钠的复配体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短碳链单烷基磷酸酯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雍  师华  熊家锦  陆峰 《日用化学工业》2005,35(2):75-77,80
通过实验和分析确定了短碳链单烷基磷酸酯的合成工艺路线;讨论了聚磷酸质量分数、水解量以及甲醇与五氧化二磷的摩尔比对反应产物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和^31P核磁共振谱法定性分析了反应产物的组成。工艺路线以质量分数为125%的聚磷酸、水解量为0.8mol(以五氧化二磷摩尔数计)、甲醇/五氧化二磷的摩尔比在2.0:1时较为理想。结果表明:产物含摩尔分数为85%以上的磷酸酯,其中单酯为65%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丁诗宏  王斌 《当代化工》2005,34(3):165-168
概述了磷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详细论述了磷酸酯油剂(代号517#)的合成小试研究工作.结果证明,实验产品具有优良的抗静电性能以及与其他油剂良好的配伍性,并能满足腈纶纺丝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3.
磷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概述了磷酸酯的分类,应用和用不同磷化剂进行磷酸化反应的原理,着重对用P2O5和聚磷酯合成磷酸酯的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用玉米淀粉与3-氯-丙二醇反应后再与高级叔胺反应制得含糖苷基的新型表面活性剂。研究了玉米淀粉与3-氯-丙二醇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和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15.
刘守业 《贵州化工》2003,28(3):8-11
用约1/4(以P2O5计)磷矿粉,与约3/4(以P2O5)二水法磷酸进行反应,以补偿脱氟过程中损失的磷,即进入肥钙中的磷;同时,采用(新技术)添加有机复合助剂——促使补偿反应磷矿粉分解转化完全;提高脱氟效果即磷收率;优化湿法磷酸生产系统各项工艺指标;可降低综合生产成本1/4。  相似文献   

16.
用硫酸浸取磷矿,通过改变工艺参数和实验条件,在不添加除氟剂的条件下,制备了低氟含量的饲料级磷酸氢钙。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加酸量、静置时间、中和终点pH,搅拌转速等因素对产品中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矿粉用量40 g的情况下,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0℃,浓硫酸20 mL,反应时间3 h,静置时间2.5 h,中和终点pH 6.0,搅拌转速400 r/min。在此条件下制备出的磷酸氢钙中氟的质量分数至0.07%,低于0.18%的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7.
以溴代十二烷与单乙醇胺烷基化 ,再与五氧化二磷酯化 ,合成了一种结构为 :C1 2 H2 5N+H2 CH2 CH2 PO4- H的新型磷酸酯两性表面活性剂。再以磷酸酯为原料 ,配制出了新型粉状洗涤剂。该洗涤剂去污力强 ,润湿、泡沫性能良好 ,刺激性与毒性特低  相似文献   

18.
单烷基磷酸酯在沐浴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单烷基磷酸盐(MAP)分别应用于皂基型和表面活性剂沐浴露进行了研制,对研制配方的各种性能与市场产品进行了对照比较,结果表明MAP在沐浴露中,具有配伍性能优良,使产品泡沫细腻丰富和改善浴后感觉等优点,是沐浴露中一个非常有用的原料。  相似文献   

19.
以10#机油为分散剂均匀分散P2O5,并与十六醇进行磷酸化反应和水解反应,得到了低游离磷酸含量的十六烷基磷酸酯皮革加脂剂,解决了合成磷酸酯皮革加脂剂过程中P2O5易吸湿结块问题。通过正交实验对合成反应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P2O5采用10#机油分散进料可提高产物中十六烷基磷酸酯的含量;当n(十六醇)∶n(P2O5)=2∶1,磷酸化反应较佳的条件为:m(10#机油)∶m(P2O5)=2∶1,磷酸化温度80℃,磷酸化时间3h;水解反应的较佳条件为:水解温度70℃,水解时间2 h,水用量2.0%(基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在此优化反应条件下,产物中十六烷基磷酸单酯、双酯和游离磷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5.2%、25.3%和9.5%。当10#机油与P2O5质量比大于2.5后,十六烷基磷酸酯加脂剂的乳液稳定性下降,加脂革柔软度降低。  相似文献   

20.
A series of dialkyl diphosphate gemini surfactants has been synthesized using C18 as hydrophobic chains and phosphate as head groups. Three flexible spacers have been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 attempt has also been made to synthesize mono octadecyl phosphate (MOP) at 35°C, which was used as an intermediate in the synthesis of geminis. This long chain of MOP has been effectively converted to gemini surfactants and subsequently converted to their disodium salts. The effect of reaction variables like temperature, duration, molar ratios of reactants, catalyst and spacer on the yield of dialkyl diphosphate gemini surfactant has also been reported. The MOP, gemini surfactants and disodium salt of gemini surfactant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FT‐IR and 1H‐NMR. Surface activ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ynthesized gemini surfactants and their monomer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yield of dialkyl diphosphate gemini surfactants ranged from 80 to 90%. Among all synthesized dialkyl diphosphate gemini surfactants D, S‐1,6‐GSOD had maximum anionic content, i.e. 80.7%, showed highest foaming ability and superior dispersing ability, whereas D, S‐1,8‐GSOD showed low cmc values, i.e. 0.00012 mM/L; minimum surface tension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i.e. 39.1 and 36.3 mN/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