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油层的连通性研究是油气藏评价的重要内容。笔架岭油田JL11区块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都十分相似,仅用油藏地球化学常规方法无法判断其油藏连通性,因此,采用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方法对该区块的东营组和沙河街油藏的连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L11区块东营组东三段和沙河街组沙二段内油藏连通性都较好,沙一段连通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
对准噶尔盆地沙南油田的油源、油藏流体连通性、原油运移以及油气充注方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南油田原油来源于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沙南油田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流体的连通性较差,其中沙丘3井区、沙丘5井区和沙112井区三个井区油藏流体的连通性最差,它们各自独立成藏,分属不同油水系统;应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油藏流体的连通性结果与示踪剂研究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陈堡油田陈3断块开发中后期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陈堡油田的开发现状,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建立完善的三维地质模型,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稳产的关键。以陈堡油田陈3断块油藏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储层地质与沉积微相特征,认为该区白垩系泰一段第三砂层组属扇三角洲平原亚相、赤山组属风成沉积。在小层细分与对比、沉积相、储层物性等研究的基础上,以完善的储层地质知识库为支撑,采用Petrel建模软件,成功的建立了该区泰一段第三砂层组-赤山组的三维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4.
陈堡油田污水回注的配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堡油田的开发层系为陈3块泰州组和阜宁组、陈2块阜宁组。陈2块阜宁组地层水型为NaHCO_3型,总矿化度24168mg/L;陈3块泰州组地层水型为Na_2SO_4型,总矿化度34712mg/L;陈堡联合站污水为陈2块和陈3块混合污水,水型为Na_2SO_4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陈堡油田陈3断块秦一段第3号油砂体(K2t1^3)与赤山组(K2c)接触面及其上下K2t1K2c油藏的地质开发特征,使用了原油色谱指纹、FMT压力测试、干扰试井试验等技术,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K2t1^3与K2c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K2t1K2c接触面有渗透性,不仅无法作为隔层,而且是地层水运移、活动的重要通道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陈堡油田陈2断块阜宁组阜三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挖掘剩余油,实现陈2断块的稳产,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基尼系数分析了陈2断块阜宁组三段的层内、层间和平面的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单砂层垂向非均质模式以反韵律和复合韵律为主,层内非均质性较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和分流河口砂坝的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和基尼系数等3个参数依次减小;不同的沉积环境造成了砂层组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高于纵向非均质性,顺着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和物性较好,非均质性弱;垂直于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和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7.
以生物降解稠油油藏为例,探讨了应用紫外光谱技术研究油藏连通性的新方法。由于原油中的芳烃和非烃分子存在共轭键,在紫外区有明显吸收,不同物质吸收特征不同,且具有加和性,根据吸光系数可以判断其相似性。以各种原油在各波长处的吸光度值A计算出各吸光系数E,以E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作关系图。观察图中研究样品的曲线位置、走势(特征指纹),来判断不同油藏原油的连通性。应用该方法,以QHD32-6油田西区稠油油藏为例,讨论了部分油藏流体连通性。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于Nm2油组的F7井、F8井样品曲线基本重合,连通性很好;来自于Nm1油组的F17井、F20井连通性很好,F19井与F17井、F20井连通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根据油藏地球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东海平湖油气田进行了原油族群划分、油藏连通性预测以及原油运移、充注方向研究。平湖油气田原油均属同一族群和同一组群;PH1井和PH4井H2油层连通性很好,PH4井和PH5井P3、P8油层连通性较好,PH2井和PH6井H4b油层以及PH4井和PH5井H6油层的连通性较差;平湖主断层、放二断层和放一断层均为油气主要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期次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综合利用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史分析法、自生矿物同位素测年法、流体包裹体法和油藏地球化学法,分析准噶尔盆地中部已钻井揭示油藏的成藏期次与时间,认为中部1,3区块侏罗系油藏存在3期成藏: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白垩系油藏存在2期成藏: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中部2,4区块侏罗系、白垩系仅存在1期成藏:早白垩世末—现今。指出各期次油藏的勘探方向:中部3区块北部是寻找早白垩世末形成的原生油藏的重点地区;中部1区块是寻找古近纪—现今形成的次生油藏的重点地区;中部2,4区块是寻找古近纪—现今形成的原生油藏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0.
应用色谱指纹技术研究孤东油田六区块油层连通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色谱指纹技术可用于油藏的油层连通性研究。对胜利油区孤东油田六区块8口井分别取自3个主力生产小层的油样进行全烃色谱分析,通过对比单层油样的色谱指纹特征,判断井间小层的流体连通性。油藏地质研究结果验证了根据油样色谱指纹特征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图3参7  相似文献   

11.
油气包裹体在莫索湾地区油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油气组分是目前研究油气藏成藏时间和油气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包裹体组分综合分析,确定了莫索湾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三工河组油气为两期成藏,第一期油气成藏时间为晚侏罗纪-早白垩纪;第二期油气成藏时间为晚白垩纪-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12.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地质特征与成藏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油气藏基本特征为基础,通过沉积与储盖组合特征和成藏期次分析,对牛圈湖油田的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动态恢复。牛圈湖油田沉积与储盖组合良好。原油主要来自于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湖相烃源岩,以低成熟油为主。下侏罗统西山窑组主要为扇三角洲相、河流相和湖沼相沉积,岩性为砂岩、砂砾岩等,砂岩储集空间为粒间原生孔隙和粒间溶孔,为低孔低渗的孔隙型储集层。芦草沟组沉积相主要为滨浅湖-半深湖相、火山喷发相和河流相沉积。储集层储集空间包括孔、缝、洞,但以孔、缝为主,为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其原油属于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既有阶段性,也有较好的持续性。芦草沟组油藏的油气聚集开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末-白垩纪是成藏的主要时期。侏罗系油藏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晚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是不同层位油藏的重要保存期。  相似文献   

13.
苏丹Fula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Fula油田主要为较浅的白垩系Aradeiba组、Bentiu组的普通稠油油藏和Abu Gabra组的稀油及天然气藏。主体区块FulaNorth断块Bentiu组油藏为一垒块上的断背斜块状油藏,具有倾斜的油水界面。Aradeiba组为浅湖沉积的层状薄砂岩的高孔、高渗储层,Bentiu组为辫状河沉积的厚层块状砂岩的高孔、高渗储层,Aradeiba组和Bentiu组油藏埋藏浅,砂岩胶结疏松、物性好、易出砂、地层压力低,原油具有密度大、粘度高、酸值高和油稠等特点。Abu Gabra组的层状油气藏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砂岩、厚度薄、中孔、中渗、物性差,具有断块小、储层相变快、油气高度低等特点。Abu Gabra组油藏的形成主要受侧向封堵条件、储层的储集性等地质条件控制;有效的生、储、盖组合、泥岩的侧向封堵是Darfur群、Bentiu组油藏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经多期构造及古风化岩溶作用,属于非均质性较强的裂缝、溶洞性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研究其井间连通性,对于划分开发单元,进一步提高奥陶系油藏开发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动态生产资料,通过Orkiiszewski方法计算井底流压,最终计算和评价油井产能系数,分析井间连通性。该方法的研究结果与静态地质分析相符,应用中与其他资料研究相互验证能够更加准确地划分储集层连通单元。  相似文献   

15.
王曦莎  易小燕  陈青  袁恩来 《岩性油气藏》2010,22(1):126-128,133
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在现有资料和技术条件下,难以明确判断井间的连通性。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井间连通关系难以确定的问题,以S48井区缝洞单元为例,采用注水见效的方法,研究了井间的连通性。研究表明,利用该方法能很好地了解缝洞单元内各井之间的连通情况。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储层为一套发育孔、洞、缝3种储集空间的白云岩储层。孔,洞,缝配置的多样性,造成不同滩体部位的储层物性及产能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强,连通性评价难度大。针对这类储层的特点建立了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气井连通性评价方法,首先用静态分析法(地质特征、原始地层压力和流体性质对比分析方法)初步评价气藏(井)的连通性,再用动态分析法(试井、类干扰试井和生产动态分析法)进一步评价气藏(井)的连通性。最后,基于连通气井达到拟稳态渗流后,气井的配产与井控动储量成正比的渗流理论,结合动静态分析法的结果综合评价气藏(井)的连通性。通过该方法评价磨溪9井组的连通性,认识到该井组处于滩体的主体部位,气藏性质相同,新投产的井地层压力均下降,试井曲线无明显边界特征,生产动态曲线出现井间干扰现象及气井的配产与井控动储量成正比,证明气藏(井)的连通性好。由于磨溪009-X6井投产时的地层压力高于同一时间相距1.5km的磨溪009-X1井的地层压力,进一步说明该气藏(井)连通具有方向性。  相似文献   

17.
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含油白云岩中发育有大量与烃类活动有关的流体包裹体,其记录了油藏带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过程。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和均一温度测试,并划分了油藏带原油类型,讨论了油气充注过程。结果表明:①油藏带表现出多幕次油气聚集成藏特征,存在4类不同成熟度的原油包裹体和1类干气包裹体充注,尽管4类原油包裹体在隆鄂尼区块和昂达尔错区块的显微荧光颜色存在差异,但光谱波峰形态相似,而主峰波长和红绿熵参数则明显不同,推测其来自同一烃源岩的不同成熟度阶段。②油藏带主成藏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是盆地经历最大埋深阶段油气充注时期;但在早白垩世时期,局部的构造活动导致原生油藏发生二次调整,油包裹体呈非均一相,平均均一温度和盐度均发生变化;新近纪中晚期(盆地第二次生烃高峰时期),差异性沉陷或局部的热异常致使部分油气转化成干气,并伴随流体运移、捕获、充注于白云石颗粒和方解石胶结物中。  相似文献   

18.
氮气对牛庄油田牛20断块地层油相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胜利油区牛庄油田牛20断块油藏为例,利用PVT物性分析仪,通过氮气对地层油的膨胀降粘实验和氮气与地层油的多次接触实验,研究了溶解不同量氮气的地层油相态特征,总结出由于氮气溶解引起的地层油相态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解释了氮气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氮气与地层油的互溶性不强,膨胀地层原油的能力有限,对地层油轻烃组分的抽提能力不强,在牛20断块油藏条件下,难以实现多次接触混相,但随着氮气的溶解,地层油的饱和压力增长迅速,粘度有效降低,因此,氮气驱提高采收率主要是依靠改善原油流动性和增加地层能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以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为例,通过裂缝平面分布特征、裂缝孔渗特征、开发井初期产能等方面分析,对苏德尔特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特征与油水分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裂缝发育程度与潜山油藏储层含油性具有正相关性,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原油在圈闭内的运移与聚集,裂缝性储层纵向发育的非均质性决定了同一断块内不同井区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裂缝在空间的不连通性造成断块内孤立分布的裂缝性储层发育区保存原有的地层水状态。分析裂缝对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油水分布的作用,对于类似地质条件基岩潜山油藏评价及开发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鄂深8井于江汉盆地西南缘谢凤桥构造中发现了白垩系油气藏,油源对比表明,白垩系原油与沙市、荆西、花园油田新沟嘴组原油同源,源岩是沙市组上段—新沟嘴组下段生油岩,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谢凤桥构造位于梅槐桥生油洼陷,具有优越的烃源条件。该区白垩系储层发育,沙市组、新沟嘴组盐岩、膏泥岩盖层发育,构造形成期早于油气形成期,万城断层使下第三系烃源层与白垩系优质储层相接,是白垩系新生古储型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具有类似新生古储型油气成藏条件的万城断隆带是江陵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