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族裔文化身份的阐释,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和当代美国小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就《我爱比尔》和《最蓝的眼睛》在族裔文化身份阐释的问题上进行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2.
扎迪·史密斯是英国移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白牙》是一部具有浓厚多元文化色彩的作品,涉及了种族、阶级、移民、传统和文化等多重涵义。本文拟以一系列的二项对立结构来分析《白牙》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有色移民在当今主流社会的困惑与焦虑,民族身份认同的困难,从而揭示后殖民时期少数族裔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所受的压迫和歧视,同时展现史密斯倡导超越宗教、种族和性别的分歧,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存在着一个怪现象,即长篇章回小说在元末明初横空出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大约一百多年时间内,长篇小说创作几乎一片空白,直到明朝中后期又突然掀起了一个小说创作高潮,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长篇章回小说。从作品的成书过程、文化传统、印刷技术、文学演进等几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创作前后的种种情况,解读中国长篇章回小说横空出世、沉寂一百多年、明中叶后重新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小说《宠儿》中的话语对抗与主体动态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黑人文学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深刻揭示了话语与主体性的辩证关系。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处于对抗的奴隶主与奴隶两大阶级,分别采取不同的话语形式,以期建立不同的话语秩序。奴隶主叙述以书写性文本为表述模式,巩固其权力并消解奴隶主体性。另一方面,奴隶们选择植根于黑人口头传统的口语性文本,与书写性文本形成对抗。莫里森将源于黑人口传文化的召唤—回应模式融入了小说创作,不仅使奴隶叙述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参与性、即兴性等特点的口语性文本,而且促成了奴隶叙述文本之间、奴隶个体之间的动态多重互动,奴隶最终得以重建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认为面对不同族裔、不同肤色群体的身份认同应该采取更包容的态度,单纯从肤色上来界定族裔身份的情况在当下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已经不适用,提出少数族裔文化身份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观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任碧莲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的文本分析,探讨任碧莲提出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族裔文化身份具有流变性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身份角度探讨莫瑞森的小说《柏油孩子》。认为小说中表现的美国黑人内部的分裂及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缺失或不完整,是居于强势地位的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的对立与冲突造成的。既接受黑人身份,也接受美国人身份,是美国黑人解决内部分裂及文化身份缺失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全球畅销书《哈利·波特》通过讲述小巫师哈利及其同伴与伏地魔的斗争,揭示了麻瓜(人类)与巫师的对立。作品所描述的伏地魔及其爪牙对非纯种巫师的迫害,与现实社会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排斥“非公民”的现象具有惊人的类似。从全球化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其人物以文化身份为自我,以其血统特征为镜像的创作特色。作品中的麻瓜和巫师的“他者”镜像的相互建构,使文学书写又迈入了一个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因其以异乡人身份书写中国题材而引人瞩目,其作品《大地》中描写的客观性、真实性也颇受争议.赛珍珠跨越时空和双重文化的成长背景使她创作《大地》时,既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憧憬,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教义和英语文化内化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作者内心未完成愿望的艺术升华,实现了作家自己的白日梦.  相似文献   

9.
全球畅销书<哈利·波特>通过讲述小巫师哈利及其同伴与伏地魔的斗争,揭示了麻瓜(人类)与巫师的对立.作品所描述的伏地魔及其爪牙对非纯种巫师的迫害,与现实社会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排斥"非公民"的现象具有惊人的类似.从全球化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其人物以文化身份为自我,以其血统特征为镜像的创作特色.作品中的麻瓜和巫师的"他者"镜像的相互建构,使文学书写又迈入了一个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0.
《南昌水专学报》2017,(5):74-79
《私刑者》是约翰·怀德曼的转型之作,被学界认为是使他跻身于一流小说家的标志。该小说讲述了四位黑人青年计划私刑处死一位白人警察的故事,其私刑计划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权力运动的缩影,计划中的精心设计突出地反映了黑人权力运动的性别政治。文章分析了作品中黑人性别政治的历史根源、文化土壤及内在根源,并剖析了其主张反伦理道德、反社会公义的本质及可能带来的悲剧后果。文章认为,小说中黑人私刑计划的破产反映了黑人权力运动性别政治的弊端和危害,怀德曼是借私刑计划的失败对运动中的性别政治主张进行反思、剖析和质疑。  相似文献   

11.
艾丽丝·沃克的小说三部曲展现了黑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种种创伤.她们所受的创伤不仅来自于社会,还来自于家庭;不仅是身体,而且心灵也饱受创伤.创伤叙事、回归传统文化和族裔身份,以及与周围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黑人女性走出创伤.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的核心主题是对文化身份属性的阐释和对身份认同的探索。黑人女性剧作家的边缘化身份与特殊的生活境遇赋予了她们独特的黑人女性主义的书写方式。黑人女性剧作家在寻找与构建黑人女性文化身份,拆解黑人女性文学的被边缘化境遇和建立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与批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新移民》到《花鼓歌》,剧作家黄哲伦不管是在中国京剧元素的运用手法上还是在对华裔美国人身份属性的追求和探索上,他的创作思想都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与转变。京剧运用手法的日益娴熟,反映了黄哲伦与族裔传统文化的关系由疏远变得亲近。此外,黄哲伦对华裔形象真实性的追求也经历了巨大的思想转变,他对文化真实性追求的转变反映了他在构建身份属性态度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柏油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论文指出正是通过人物和环境的隐喻功能,小说编织起复杂而丰富的意义之网,为揭示黑人传统价值观与白人主流价值观、现代与传统、奴役与反抗等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深广的想象时空。  相似文献   

15.
比较《边城》和《围城》可以发现,两部作品尽管在文学表达形式和对现实的关注角度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它们存在着共同的文化立场,两部作品的最终精神旨向都是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人性追求、人格尊严的深切关注,都有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  相似文献   

16.
布莱恩·弗里埃尔的代表作《翻译》被誉为爱尔兰戏剧史上的分水岭。在爱尔兰被视为一个后殖民语境的前提下,从3个方面解读该剧中的爱尔兰文化身份之重构过程:语言和文化身份塑造,(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与文化身份建构,以及重写历史与文化身份之重构。同时,指出弗里埃尔并非仅仅停留在后现代的虚无主义之上,而是通过否定和颠覆“既定”的现状积极地为爱尔兰文化身份之重构创造新的表达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现代戏剧自19世纪下半叶滥觞以来,始终致力于寻找和建构戏剧的民族身份。本文追踪考察了阿拉伯现代戏剧发展的不同时期从《一千零一夜》松散演绎成的多部戏剧,意在通过具体的分析阐释,说明阿拉伯戏剧家如何结合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化用传统民族遗产,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和思想价值,从而彰显阿拉伯现代戏剧的民族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作为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倾向的代表人物,乔伊斯在其代表作中大胆突破传统,以时间、意识和技巧为其创作中心,利用各种现代创作技巧展示主人公斯蒂芬的现代精神气质,并从新的视角阐释了技巧的应用在主题阐述中的作用。本文旨在从小说整体布局的构建和小说创作形式与小说内容的相关性来探讨作品中表现手法与主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全球畅销书《哈利&#183;波特》通过讲述小巫师哈利及其同伴与伏地魔的斗争,揭示了麻瓜(人类)与巫师的对立。作品所描述的伏地魔及其爪牙对非纯种巫师的迫害,与现实社会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排斥“非公民”的现象具有惊人的类似。从全球化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其人物以文化身份为自我,以其血统特征为镜像的创作特色。作品中的麻瓜和巫师的“他者”镜像的相互建构,使文学书写又迈入了一个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20.
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六月庆典》在我国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该小说在其表现主题、写作技巧和叙事手法上都堪称经典,可以说是对作者第一部著名小说《无形人》的超越。在此从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出发,追踪主人公桑瑞德(儿时布里斯)的人生之路以及黑人牧师希克曼在此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对《六月庆典》的身份寻求主题进行深入解读并挖掘作者对黑人命运和黑人文化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美国社会历史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