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工艺控制得到含不同-纤维织构份额的430铁素体不锈钢样品,研究了-纤维织构份额对430不锈钢表面起皱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冷轧430铁素体不锈钢在略低于再结晶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进行高温再结晶退火处理能够获得高份额的-纤维织构;随着显微组织中-纤维织构份额的提高,430铁素体不锈钢表面抗起皱性能增强。相比于{100}<011>和{112}<110>取向晶粒,-纤维取向晶粒平均塑性应变比高,并能在再结晶组织中较少形成取向相近的晶粒簇,减轻了铁素体不锈钢的表面起皱现象。  相似文献   

2.
王伟明  余海峰  毛惠刚 《轧钢》2006,23(6):8-11
研究了热轧409L铁素体不锈钢钢带在不经退火直接酸洗冷轧和经罩式炉退火后再酸洗冷轧、最后冲压成制品的两种工艺过程中,制品表面的起皱情况,以及各个工序中钢带的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和织构,结果表明,利用罩式炉退火工艺生产的最终冷轧退火钢带中平行于轧制面的{111}面织构充分发达、{001}面织构被削弱,材料的抗起皱性较好、轧向r值较高,拉伸或深冲时表面不易产生平行于轧制方向的狭窄条纹起皱缺陷。  相似文献   

3.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冷拔+中间退火2169N奥氏体不锈钢管材的织构转变,及其对管材扩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169N钢的层错能为27.7M·J/m2,属低层错能级别,变形方式为机械孪生。管材存在{113}121主织构组分、{111}uvw和{110}001次织构组分。{110}001织构为管材冷拔时产生,{110}001和{111}uvw织构为管材中间退火转变而成,{113}121织构为{110}112经111旋转约40°转变生成。管材{113}112主织构组分、{111}uvw和{110}001次织构组分均表现出较高的R值,不利于管材厚度方向塑性变形,影响扩口工艺性能。  相似文献   

4.
应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汽车用电镀锌钢板表面线缺陷形貌特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镀锌板正常部位与缺陷部位表面差别很大,去除锌镀层后对应部位的显微织构也有明显的不同,基板{111}面织构比例越高,镀锌板表面缺陷越低,而高斯织构{110}001、立方织构{100}001或旋转立方织构{100}011等非{111}织构比例增加时,缺陷出现的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测定50SW1300冷轧无取向硅钢中不同织构组分的含量,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综合研究{100}面织构、{110}001Goss织构、{111}110织构、{111}112织构组分含量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能够从多个影响因素中获取主要的信息来定量研究多变量问题,揭示不同织构组分含量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织构组分含量与铁损之间并无线性关系;轧面、纵截面上{100}面织构、{110}001Goss织构组分含量的增加均能改善无取向硅钢的磁感,而{111}110织构、{111}112织构组分的增加会劣化磁感,且在优化磁感时,增加{100}面织构、{110}001Goss织构组分含量比降低{111}110织构、{111}112织构组分含量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6.
测量了1.35%Si无取向硅钢的静态CCT曲线,根据静态相变点测量了实验钢的动态CCT曲线,根据动态相变点设计了不同冷却速度的模拟热轧实验并利用EBSD技术对不同冷却速度的退火试样进行微观织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冷却速度越小,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开始温度越高,再结晶程度越高,再结晶组织晶粒越粗大;热轧退火织构分布与在两相区终轧有明显关系,主要织构类型有旋转立方织构、{111}121织构、{111}110织构和立方{100}001织构;随着冷却速度上升,{111}121织构、{111}110织构和立方{100}001织构含量下降,旋转立方织构含量上升,高斯织构含量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采用EBSD技术研究Cu含量对低碳低硅无取向电工钢热轧板、常化板、冷轧板和成品板表层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卷取过程中Cu元素在热轧板表层的偏聚作用阻碍{100}晶粒的长大,导致{100}织构组分减少,不利的{111} 〈100〉、{112} 〈100〉、{554} 〈100〉织构和随机织构组分相对增加.常化过程中,表层偏聚的Cu元素在高温下向热轧板心部扩散,对晶粒长大抑制作用降低,同时{100}面具有低表面能,最终使得有利的{100}织构组分长大速率较快,织构组分含量增加.Cu元素对冷轧和成品板表层织构也有一定影响,加入Cu元素后,冷轧板表层{111} 〈112〉织构得到加强,而{111} 〈110〉织构被削弱,成品板的有利织构{100} 〈100〉和{110} 〈100〉面织构组分增加,不利织构{111} 〈100〉组分减少,达到了改善织构,提高磁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冷拔+中间退火2169N奥氏体不锈钢管材的织构转变,及其对管材扩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169N钢的层错能为27.7M·J/m2,属低层错能级别,变形方式为机械孪生。管材存在{113}<121>主织构组分、{111}和{110}<001>次织构组分。{110}<001>织构为管材冷拔时产生,{110}<001>和{111}织构为管材中间退火转变而成,{113}<121>织构为{110}<112>经<111>旋转约40°转变生成。管材{113}<112>主织构组分、{111}和{110}<001>次织构组分均表现出较高的R值,不利于管材厚度方向塑性变形,影响扩口工艺性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并结合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Cr11铁素体不锈钢不同退火时间下的再结晶织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112}〈110〉和{100}〈110〉织构减弱,{111}〈110〉和{111}〈112〉织构明显增强,当退火时间达到1800s时,再结晶织构为集中的{111}〈112〉,这主要是再结晶时优先在{111}形变织构基体中形核的结果;对Cr11钢晶粒长大过程中织构演变机制的探讨认为,{111}〈112〉织构成为最终稳定取向是晶粒选择生长的结果,∑13b晶界在这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金相和EBSD等技术,观察了不同热轧终轧温度对00Cr21 Mo1铁素体不锈钢热轧态、热轧退火态和冷轧退火态织构变化的影响情况,并分析讨论了较高终轧温度下铁素体不锈钢00Cr21 Mo1塑性应变比(Rm)较低的原因。结果表明,较低的终轧温度下,00Cr21 Mo1热轧态组织形变带宽度较小,受轧辊切应变而形成的{110}001、{110}112、{4 4 11}11 11 8织构组分强度较小,且均匀、分散,最终冷轧退火态以{111}面织构为主,塑性应变比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金相和EBSD等技术,观察了不同热轧终轧温度对00Cr21Mo1铁素体不锈钢热轧态、热轧退火态、冷轧退火态织构的变化的影响情况,并分析讨论了较高终轧温度下铁素体不锈钢00Cr21Mo1塑性应变比(Rm)较低的原因。结果表明,较低的终轧温度下,00Cr21Mo1热轧态组织形变带宽度较小,受轧辊切应变而形成的{110}<001>、{110}<112>、{4 4 11}<11 11 8>织构组分强度较小,且均匀、分散,最终冷轧退火态以{111}面织构为主,塑性应变比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以含Nb细晶高强IF钢热轧板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冷轧压下率对实验钢冷轧织构以及再结晶织构形成影响。结果表明,退火后铁素体晶粒细化,强度提高。实验钢经冷轧后主要的织构为{112}110、{111}112、{111}110、{001}110,并且随冷轧压下率增加,织构组分无变化,各组分强度整体增加。再经退火后,在α线上织构减弱,甚至一些织构逐渐消失。提高冷轧压下率时,织构峰值逐渐由{001}110转为{111}110。对于γ取向线,峰值由{111}110取向变为{111}112取向,最终{111}112比{111}110取向强度大。实验钢再结晶机制由定向形核和选择生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随冷轧压下率增大,{111}面织构强度增大,所以r(塑性应变比)值增大,深冲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工业试验和OM、SEM和EBSD等系统地研究了830 ℃和860 ℃终轧温度下50W600无取向硅钢组织结构的演变规律及成品电磁性能。结果表明,提高终轧温度有利于促进热轧板特别是其心部的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促进退火冷轧板的晶粒长大。50W600无取向硅钢在热轧-冷轧-退火过程中的织构演变规律主要为高斯织构{110}<001>→{112}<110>、{001}<110>和{111}面纤维织构→{111}面纤维织构。终轧温度从830 ℃提高到860 ℃,一方面减弱了热轧板中的{111}面纤维织构组分,另一方面增强了冷轧板中的{111}面纤维织构组分并减弱了其{001}<110>织构组分,最终促进退火冷轧板中对磁性有害的{111}面纤维织构组分减弱和对磁性有利的{001}<110>织构组分增强。提高终轧温度有利于无取向硅钢的铁损降低和磁感应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对W800无取向硅钢热轧、冷轧、冷轧退火各阶段沿厚度方向分布的织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800无取向硅钢热轧阶段的主要织构组分为{001}110反高斯织构,其含量由表层到中心逐渐增加,卷取使得W800无取向硅钢热轧板{001}110反高斯织构减弱,而{111}110、{111}112γ纤维织构增强;冷轧阶段的主要织构组分为{001}110、{112}110α纤维织构和{111}110、{111}112γ纤维织构,其中,由表层到中心α纤维织构逐渐增强,γ纤维织构逐渐减弱;退火会导致{001}110反高斯织构减弱,{111}110、{111}112γ纤维织构加强。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Ti和Ti+Nb超低碳BH钢的铁素体区热轧以及冷轧、退火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超低碳BH钢铁素体区热轧后纵截面晶粒均明显拉长成纤维状,接近冷轧态组织,只有少量等轴晶粒。经后续冷轧和高温盐浴连续退火后均发生了再结晶,形成了等轴铁素体晶粒。两种超低碳BH钢的热轧、冷轧和退火织构均在{111}<121>和{111}<112>处具有峰值,Ti-ULC-BH钢退火板纤维织构组分在{111}<112>处强度最大为16,Ti+Nb-ULC-BH钢退火板纤维织构组分在{111}<121>处强度最大为11,这与反映深冲性能的r值高低相一致。EBSD微观取向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超低碳BH钢退火板的铁素体晶粒间微观取向主要是以大角度晶界(>15°)为主,晶界取向差均主要分布在25°~60°;Ti-ULC-BH钢退火板织构中<111>织构占到了75.7%;Ti+Nb-ULC-BH钢退火板织构中<111>织构占60.5%。  相似文献   

16.
孙超凡  周旬  方圆  李瑞 《轧钢》2023,(3):40-46+71
为了研究铁素体轧制和奥氏体轧制两种不同热轧工艺对超薄规格冷轧IF钢组织、织构和成形性能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和XRD衍射仪分别观察和检测了两种热轧工艺下热轧、冷轧、退火带钢微观组织和宏观织构,采用EBSD检测了退火带钢的表面微观织构,采用拉伸试验机分别检测了退火带钢沿轧向、45°方向和横向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相比奥氏体轧制工艺,铁素体轧制工艺下退火带钢γ织构更强,主要织构组元{111}<110>、{111}<112>强度差异更小,相应■值提高0.45,△r值降低0.10;铁素体轧制工艺下冷轧带钢位错、亚晶界等晶体缺陷密度更大,且形成的α织构更强,退火过程中具备<110>//ND取向的晶粒优先形核,且在生长过程中吞并邻近低取向差的{118}<110>、{557}<110>等其他取向晶粒,从而导致退火板形成更强的{111}织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种不同成分的无取向硅钢退火板进行微观组织观察以及分别使用XRD和EBSD进行宏观织构和微观织构观察,研究了3种典型元素对无取向硅钢组织和再结晶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组织对其磁性能有影响,晶粒尺寸越大,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越好,1.35Si-0.25Mn-0.28Al的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达51.6μm,铁损值达3.577 W/kg。Si和Al元素有利于平均晶粒尺寸的增大,Mn含量的提高有利于减少夹杂物对晶粒长大的限制。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织构主要由强的γ织构(特别是{111}112织构)和弱的立方织构以及高斯织构等组成。有利织构中,立方{100}001织构和旋转{100}011立方织构含量较高,1.35Si-0.25Mn-0.28Al钢中立方织构含量达8.2%,1.33Si-0.17Mn钢中旋转立方含量达7.8%,有利织构含量越高,磁感应强度值越大,1.35Si-0.25Mn-0.28Al钢的磁感应强度达1.739 T。铜型{112}111织构和黄铜{110}112织构组分含量较低,1.33Si-0.17Mn钢在退火样品中黄铜织构最多,其比例仅为1.4%。无取向硅钢的化学成分对织构组成有影响,Al和Si含量的增加有利于{111}121织构和立方织构组分的增加、不利于{111}110组分和高斯织构增加,在1.35Si-0.25Mn-0.28Al钢中{111}121织构的含量达44.3%而{111}110织构含量为17.2%,高斯织构含量仅为1.2%。Mn的含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无取向硅钢中旋转立方织构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微碳深冲钢板的再结晶与{111}织构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试验和微观组织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冷轧微碳深冲钢板的再结晶组织和织构的特点以及AlN相析出对{111}织构形成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1}织构从再结晶的形核阶段就已经开始形成,而且在其形成和初始长大过程中吞噬了非{111}织构组分.退火时采用慢速升温有利于AlN相充分析出和长大,促进了{111}织构的形成,从而抑制了非{111}织构组分,提高了微碳深冲钢板的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拉伸测试、杯突实验和耐蚀实验等分析了不同Cu含量对Cr21铁素体不锈钢的组织、力学性能、成形性能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0.36%Cu的Cr21铁素体不锈钢晶粒大小均匀,屈强比最小,伸长率达到35.7%,塑性应变比达到最大值为1.82,杯突IE值达到8.51,γ纤维织构{111}112的强度最高达23.1,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当Cu含量超过0.36%时,{111}112织构强度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而{112}110和{001}110织构强度增加。当Cu含量超过1.08%时,Cr21铁素体不锈钢的点蚀电位增加明显,耐蚀性能随实验钢中固溶的Cu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XRD、SEM和拉伸试验机对热轧Ni47Ti44Nb9形状记忆合金板材的织构及其对拉伸和恢复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便为改善该合金的力学和记忆性能提供理论依据。热轧板材的织构主要为{001}uv0和{111}uvw丝,沿轧向(RD),{001}uv0丝织构中强组分向{001}010靠近,{111}uvw丝织构中的{111}112和{111}165组分较强;沿横向(TD),强织构组分为{001}010和{111}132;热轧板材经高于再结晶温度热处理后,沿轧向,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临界应力最高,与轧向成45°角方向的临界应力最低,且沿横向拉伸断口表面出现很多微裂纹;经850℃热处理后,临界应力随着冷速的加快而降低,且该温度下退火板材的织构对可恢复应变的影响不明显,基本在7.0%~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