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DSA对肝硬化并发微小肝癌(MHCC)的诊断价值。方法340例肝硬化患者,腹部增强CT及B超检查未见肝脏占位病变,在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前行肝动脉DSA,多角度投照,对造影发现的MHCC用微导管行肝段TACE治疗。结果DSA检查诊断MHCC20例。病灶均为单发,直径0.4~1.0cm,DSA表现为肝动脉造影早期至中期出现边缘较清楚的结节状染色,染色持续时间15s以上。病灶分布在左叶2例,右叶18例。AFP阳性4例,阴性16例。TACE治疗1次11例,2次7例,3次2例。栓塞后均见病灶内碘油聚集。1例TACE治疗1次后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结论DSA对肝硬化并发MHCC的检出能力优于常规增强CT及B超检查。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分析具有完整血管造影记录的263例肝癌介入治疗病例,采用介入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的方法评价靶血管近段的形态变化,观察其受损情况。结果发现:受损血管共85支,总受损率为32.2%,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单次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所致的靶血管受损率。其中17.0%的损害导致选择性插管发生困难或失败,引起肿瘤侧枝循环形成而影响了介入疗效.受损血管的形态学改变可分为五类:1.毛糙或小波浪状(7.2%);2.局限性环形狭窄(14.8%);3.细线样狭窄(3.0%);4.串珠样狭窄(4.6%);5.完全闭塞(2.6%)。本文讨论了引起血管损伤的原因以及与受伤后的血管外形改变的关系,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血管损伤的方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DSA表现及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与价值.方法 自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于897例肝癌患者中经血管造影证实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7例.采用5 F Yashiro导管联合3 F SP导管超选择脾动脉肝癌供血支造影,行化疗栓塞术后注入适量明胶海绵颗粒或无水乙醇行栓塞治疗.结果 造影示脾动脉肝癌供血支2例为主要供血动脉,5例为非主要肝癌供血动脉.所有病例脾动脉肝癌供血支均完全栓塞.术后AFP下降均>50%,2例降至正常.术后4~6周CT复查显示肿瘤直径缩小2.5~4.6 cm.结论 脾动脉分支参与肝癌供血比较少见.对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者,超选择并充分栓塞脾动脉肝癌供血支对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MSCT肝癌CT检查患者45例,于动脉期22s、门静脉期55s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MPVR、MIP、VR、SSD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兼容性血管成像.其中22例作了肝动脉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动脉期肝动脉血管造影(SCTA)显示肿瘤血管31例,肿瘤染色17例,动-门脉分流(APS)9例.门脉期门静脉造影(SCTP)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16例.MSCT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  相似文献   

5.
李丁  向华 《工业加热》2014,(11):1018-1021
【摘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血管形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肿瘤的形成及发展的多个过程。VEGF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迁移和抑制核因子kB活化等生物学功能。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生理学特性与VEGF作用相关。现就VEGF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肝癌的诊断及预后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土贝母皂苷微囊栓塞对肝癌抑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评价土贝母微囊栓塞效果.方法 将成功接种VX2瘤株的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13只,生理盐水1 ml肝动脉灌注;B组13只,碘油1 ml加1 mg丝列霉素混悬液肝动脉化疗栓塞;C组14只,土贝母微囊5.1 mg/kg肝动脉栓塞.栓塞后1周取材,制备光镜、电镜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情况.结果 36只兔成功行肝动脉造影和栓塞;栓塞后土贝母微囊组、化疗栓塞组肿瘤体积有所缩小,对照组体积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DSA表现特点与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54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HCC患者,根据其在DSA的表现特点,如肿瘤大小及多少、病灶边缘是否清晰、肿瘤血供情况(包括肿瘤血管的丰富度及是否有动静脉瘘等)等特点进行分析;用Elivision TMplus法对HCC组织切片进行VEGF定性检测,根据染色程度及阳性细胞的百分比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进行HE染色,用Edmmond法进行病理分级,本组把Ⅰ、Ⅱ级划为高分化组,Ⅲ、Ⅳ级划为低分化组。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肝癌组织的VEGF表达与癌组织血供特点、病灶数目多少、轮廓完整性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或P<0.0167),与瘤体大小无关(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DSA某些表现特征与肝癌组织的VEGF含量有一定相关性,通过观测DSA图像特征能提高对肝癌侵袭和转移评估的能力,给临床个性化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变异、寄生性供血的产生机理。材料和方法:本研究收集TAE治疗资料完整的中、晚期肝癌340例,对其血管造影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变异供血93例(占27.4%);寄生供血99例(占29.1%);变异合并寄生供血12例(占3.5%)。结论:肝癌寄生性动脉供血的发生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1)。与肿瘤生长部位有关;变异供血因早期胚胎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肝癌所致下腔静脉梗阻的疗效及方法.方法 6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有腹胀、腹壁静脉曲张和下肢浮肿等.均为肝右叶病变压迫侵蚀下腔静脉所致的狭窄阻塞.治疗方法采用先溶栓,而后球囊扩张和内支架植入.结果 6例患者狭窄阻塞的下腔静脉均开通成功,下腔静脉血流通畅,压力由术前的4.0kPa(1kPa=7.5 mmHg)降至2.1 kPa,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介入方法开通由于肝癌所引起的下腔静脉狭窄阻塞,疗效肯定,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判断肝癌寄生供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寄生供血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DSA证实存在寄生供血的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比较分析不同MSCTA重建方式在显示肝癌寄生供血方面与DSA的符合率。分析存在肝癌寄生供血病例的MSCTA特征。结果DSA显示寄生动脉50支,MSCTA显示寄生动脉40支,阳性率80%。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两种重建方式结合能达到最佳显示效果。存在寄生动脉供血的病灶均位于肝脏边缘,长径平均为6.9cm。结论MSCTA在显示肝癌寄生供血方面与DSA有较高的符合率,可应用于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肝癌病灶解剖部位临近裸区和悬韧带,以及病灶巨大对临近器官的直接侵犯、粘连可能是寄生动脉供血形成的主要原因;反复的TACE治疗和随之发生的肝动脉侧支供血减少也是寄生动脉供血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肝癌氩氦刀(ECS)术后的DSA影象特征.方法本组对38例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32例,转移性肝癌6例)作氩氦刀治疗,术后分别在7 d左右、30~60 d行肝动脉或超选择血管造影.结果单个冰球覆盖的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5 cm以下的单发病灶,冰球覆盖较完全.冰球叠加覆盖的病灶形态多为不规则形.巨块型,弥漫结节状,治疗区内可见到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冰球覆盖遗漏区18个,肝动脉-静脉和肝动脉-门静脉瘘各4例,穿刺道出血5例,造影剂外溢6例.ECS治疗区域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ECS治疗术后并行肝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0℃生理盐水经脉冲式灌注肝组织及肿瘤组织对其血管渗透性的影响。方法建立30只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37℃盐水组、60℃盐水连续灌注组及60℃生理盐水脉冲式灌注组),每组10只。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进行灌注,灌注液为生理盐水(液量60ml ),灌注过程中,测量60℃热灌注组肿瘤组织达43~45℃持续时间,灌注结束前5min,各组经导管推注1%伊文思蓝(EB)2ml/kg,灌注EB后置10min,取出肝脏用生理盐水灌注肝动脉冲洗血管中残留的EB。取小块正常肝组织、瘤组织,称重后,放入1ml 甲酰胺液中,置于50℃恒温水浴箱60h,提取液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出620nm下的A值,从标准曲线上测出相应的EB含量,以反映该组织毛细血管的渗透性。结果灌注EB10min后,60℃脉冲式灌注组肿瘤组织EB含量(15.21±0.94)μg/100mg ,与60℃连续灌注组(10.71±0.84)μg/100mg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37℃灌注组(3.42±0.87)μg /100mg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脉冲式灌注组正常组织EB含量(8.32±0.86)μg /100mg 与60℃连续灌注组(7.59±0.65)μg /100mg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37℃灌注组(2.68±0.73)μg /100mg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脉冲式灌注组肿瘤组织(43~45℃)持续时间为(12.3±3.3)min,与60℃连续灌注组的(5.7±2.5)min相比有差异(P<0.01)。结论60℃脉冲式灌注热疗可以增加肿瘤组织的血管渗透性,可能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介入热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类型,探讨不同类型基因与原发性肝癌(HCC)患者TACE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通过384孔板DNA提取试剂盒检测2007年1月到2008年1月156例经过病理确诊2个月内接受TACE治疗HCC患者的VEGF基因型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基因类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检测出VEGF 2578C/A,VEGF 1154G/A,VEGF 634C/G和VEGF 1498T/C 4种基因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5.47%。经多变量分析显示,肿瘤分期(TMN)、癌灶转移、VEGF 2578 AA和VEGF 1154 AA基因型是独立预后因素。肝癌TMN分期为Ⅲ至Ⅳ期将极大增加肝癌患者死亡风险(HR=3.64,95%,CI=1.67-6.79;HR=2.91,CI=1.30-6.27)。然而VEGF 2578 AA和VEGF 1154 AA基因类型患者相比野生基因类型死亡风险更高(HR=3.65,95%CI=1.35-11.13;HR=7.13, 95%CI=1.46-65.8)。结论 VEGF 2578C/A和VEGF 1154G/A基因类型与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能对预测介入治疗HCC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6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全部病例经Seldinger's法靶动脉插管DSA或/和PUCK造影。结果 定位诊断率为84.38%(27/32例),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为78.95%(15/19)。病变性质为:肿瘤性病变9例,血管性病变15例,其中血管畸形9例、肠小动脉瘤2例、胆囊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动脉硬化3例;非特异性炎症溃疡3例,造影阴性5例。直接显示出血征象(造影剂外溢)23例(71.87%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Moyamoya病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1例患者的DSA检查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DSA显示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分叉处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侧支循环;并根据Suzuki分期对31例患者57个大脑半球病变进行了分期:属于Ⅰ期病变者有4个大脑半球,Ⅱ期10个,Ⅲ期17个,Ⅳ期12个,Ⅴ期6个和Ⅵ期8个.结论 DSA可清晰显示Moyamoya病血管狭窄的程度、闭塞部位及侧支循环的情况,并作出分期,从而可指导临床及早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热疗对肝组织及肿瘤组织血管渗透性的影响及意义,为研究介入热疗的生物学效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的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30只,随机等分为3组(非灌注组、普通灌注组及热灌注组),在X线监视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进行灌注,灌注液为生理盐水(温度为60℃),液量30ml ,15min缓慢推注。灌注结束前5min,经导管推注1%伊文思蓝(EB),2ml /kg,非灌注组直接推注EB,注EB后置10min,取出肝脏用生理盐水灌注肝动脉冲洗血管中残留的EB。切取靠近肝门部的小块正常肝组织、瘤组织,称重后,放入1ml 甲酰胺液中,置于50℃恒温水浴箱60h,提取液用722型光栅分光光度计测出A 620nm ,从标准曲线上测出相应的EB含量,以反映该组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结果肿瘤组织与肝组织的EB含量在3组中均有差别,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灌注组与非灌注组肝组织的EB含量、肿瘤组织的EB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热灌注组与非灌注组、正常灌注组肝组织的EB含量、肿瘤组织的EB含量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介入热疗可以增加肝组织及肿瘤组织的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TACE)术前、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组织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PLC患者TACE术前1d,术后6~8d、32~40d行血清VEGF检测及CT灌注扫描成像(CTPI ),得到血清VEGF、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 )等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TACE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部分缓解及无变化(PR+SD)组。术前两组血清VEGF及ALP、PVP、HP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8d两组血清VEGF及PVP较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HPI 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2~40d,CR组血清VEGF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R+SD组则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结论血清VEGF能间接反映TACE术后肿瘤组织微血管及侧支循环生成情况;CTPI 能直观和定量反映肿瘤组织TACE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清VEGF与肿瘤组织ALP、HPI 呈正相关。故联合应用血清VEGF及CTPI 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对进一步治疗时间、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究肝动脉栓塞术中“血管湖”现象的发生机制,研究其与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仅使用微球作为栓塞材料的221例患者。根据其术中是否出现“血管湖”现象分为A、B两组。A组33个病灶(32例患者),术中出现“血管湖”现象;B组270个病灶(189例患者),术中未出现“血管湖”现象。结果 “血管湖”现象患者发生率为14.5%(32/221),病灶发生率为10.9%(33/303),该现象发生与肿瘤直径是否≥3 cm、肿瘤是否存在假包膜、单位体积肿瘤所使用的微球量是否≥0.01 mL/cm3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预后评估在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mRECIST)、总生存率(OR)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湖”现象的患者发生率为14.5%(32/221),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肿瘤的大小、肿瘤是否存在假包膜、单位体积肿瘤所使用的微球量有关,该现象的发生可能预示着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介入放射学方法诊断肠道血管畸形的准确性和治疗肠道出血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seldinger 技术,对22例可疑肠道血管畸形导致消化道出血者,并经非介入性方法诊断阴性或诊断不明确病例作肠系膜上或/和肠系膜下动脉或腹腔干动脉造影。结果:22例31支动脉造影均发现病变并确诊为肠道血管畸形,其中1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