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储层监测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确定注入流体的位置及注入流体的移动方向,井间电磁(EM)成象在储层规划中是一门新兴技术。特别是在提高采收率(EOR)阶段,应用它描绘和监测流体在井间地层中流动最合适。井间成象不同于常规测井,它对井间地层空间进行扫描成象,而常规测井仅是测量井眼周围狭小的体积空间,井间电磁技术的电导率成象直接与储层特性参数有关,如:水的饱和度,矿化度,孔隙度等等。井间电导率成象能反映监测井之间未探明区域地层的详细情况。电导率成象对岩石孔隙中的流体(水和油)的变化特别敏感,因此它不同于地震速度和衰减的测量,这种测量是对岩石基体的物理性质变化敏感。EM成象和地震成象两种方法能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储层监测的水平。井间电磁在理论研究和仪器制造上已有重大进展,对于注水监测,在EOR期间的不同时刻的电导率成象能提供有关油、蒸气、水移动的信息。最近同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LLNL)合作在Chevron(雪佛龙)注气现场进行了实验,时间推移测量资料清楚地说明了由于方法,结果发现分辨率异常的那一部分空间的变化情况。文章集中描述它的应用、物理理解、数据处理方法,结果发现分辨率与数据的采样多少,空间的覆盖范围及电磁成象工作频率有关。另外,为优化成象质量,在反演计算中应利用已有的一些基于测井曲线的限制及其它的一些地质信息。从理论和现场试验中发现,井间EM在储层监测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成象测井技术的不断应用,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综合评价技术也突飞猛进。该文以大港千米桥潜山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成象测井与常规测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整套碳酸盐岩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技术。该技术基本上攻克了碳酸盐岩岩性识别、储层类型划分、储层孔洞缝参数定量计算、储层流体性质判别四大技术难题;同时在确定裂缝发育方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等地质评价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的是注海水对储层渗透率敏感性研究的试验结果。岩心流体试验使用的是新的流体回注设备,以北海Hopeman(不含碳酸盐岩)砂岩储层作为模拟对象。模型限制注水压力为345巴,在207巴孔隙压力下,注水速度为0.3cm^3/min。在注水期间,使用高性能的液相色层分析仪器定期取样进行阳离子分析。注水后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岩石渗透率探测器和离子、电子探针扫描成象等技术观察岩心结构上、矿物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西部某油田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难点,文中应用三维可视化解释等技术对目的的层段进行了精细的标定和解释。结合钻井、测井、地质分析及试油等资料,通过模型正演模拟(AIMS)和地震反演(STRATA、JASON等)处理技术,对奥陶系储层及其储集特性进行了预测和描述。探索了一条针对碳酸盐岩、玄武岩等多孔介质储层进行地震预测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塔河油田的主体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主要储层类型为缝洞型储层,储集体受岩溶、裂缝控制,形态复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埋藏深(超过5 300 m),地震反射信号弱,其勘探开发难度很大。近几年来,西北分公司综合利用地质、地震、钻井及测井等资料,通过模型正演,建立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识别模式,形成了一套以地震参数提取、振幅变化率计算、相干体分析、波阻抗反演及波形分析等技术为主的、适合于塔河油田储层预测的技术方法系列。该套技术方法为塔河油田探井、评价井、开发井的部署论证,储量计算,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提高了钻井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划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红涛  高楚桥 《石油物探》2005,45(1):37-38,57
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储渗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裂缝和溶蚀孔洞。而储层的孔隙空间结构很大程度地决定着地层原始流体的分布以及储层的储量和产能,为此,提出了用常规测井资料计算导电效率、分数维及裂缝密度的方法。针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具体情况,利用交会图方式,确定了通过采用导电效率和裂缝密度来划分储层类型的标准,即导电效率大于0.03或裂缝密度大于1.4,储层裂缝发育;否则为孔洞性储层。此外,分维数越大高角度裂缝越发育。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类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7.
乌南油田利用冲洗带电阻率计算碳酸盐岩含量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南油田碳酸盐岩组分以粉(泥)晶颗粒充填、胶结状存在,造成孔隙空间喉道的连通性下降、电阻率升高,是影响储层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碳酸盐岩的体积计算十分重要。利用中子一密度交会等方法不能很好确定岩性中砂质和碳酸盐岩的比例;另一方面,在早期的581测井资料中仅测有单声波,无法通过体积模型确定储层岩性组分,提出了利用冲洗带电阻率计算碳酸盐岩含量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南堡凹陷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与分布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碳酸盐岩潜山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富集受地层、构造、储层等多重因素控制,优质储层发育和分布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对钻井、测井、岩心等各项资料深入分析,明确了南堡凹陷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为主,主要储层类型为裂缝-孔洞型,裂缝是沟通孔洞的重要通道;碳酸盐岩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包括岩溶)、构造作用是碳酸盐岩潜山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其中有利沉积相带是储层发育的基础,有利的成岩后生作用是储层发育的保障,有利的构造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关键。通过细分地层组段开展地震地质储层综合预测,显著提高了储层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制主要为白云化和古岩溶作用,在成岩作用与古岩溶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用地球化学自组织理论深入研究了流体热驱支流对储层的影响,结合孔隙介质中水的运移形式,提出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的3个成岩模式:(1)顶部固结-扩散成岩模式;(2)中部岩溶-热驱对流成岩模式;(3)底部淡水平流去白云化成岩模式,控制本区储层发育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古岩溶-热驱对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碳酸盐岩储层具有的低孔,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常使得常规测井解释评价变得困难和不确定,应用MAXIS-500测井系列的成像测井(FMI)可以直观识别地层裂缝,确定裂缝发育状况,获取井旁地层构造等信息;核磁共振测井9CMR)可以提供精确的有效孔隙度,孔隙结构等信息。华北油田的应用实例表明,两种测井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确定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参数,为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提供更精确,直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仅依靠地下数据一般不足以确定储层范围的构造非均质性,其中力学分层和天然裂缝系统分布更为如此。在阿曼北部有一个白垩系碳酸盐岩的大型数据集,含有多套地下储层和类比露头的数据。该数据集为将露头资料与地下储层研究的结合和对所建立储层模型的动态标定提供了理想条件。为此,针对阿曼山前的杰贝勒马德马尔(Jebel Madmar)背斜建立了一个储层范围露头类比的裂缝模版(fracture template)。该露头模版可以在以下方面提供更好的定性和定量控制:(i)裂缝的类型和规模(例如NE走向裂缝带),(ii)裂缝分布的航测和地层非均质性,(iii)裂缝性质(例如胶结作用的演化和选择性断层或裂缝复活而导致的变化),(iv)构造演化和复活历史。在一个统一的区域构造格架内,有关的露头模板已在为一套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建立地质真实模型和补充地下数据集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初始的动态标定表明这一露头模板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也就是在有关储层模型中成功地反映了裂缝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并对生产数据实现了历史拟合。裂缝系统几何形态可能分布范围的缩小,反过来又能更好地确定有效的裂缝性质。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碳酸盐岩石物性参数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先进的试验设备和配套技术,以岩石物理试验研究为主,针对珠江口盆地(东部)碳酸盐岩储层开展岩石物理参数测试的试验研究工作,直观的展现了碳酸盐岩的密度及纵、横波速度和纵、横波阻抗等物性参数随孔隙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纵、横波速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特征,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裂缝及含油气性检测等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天然裂缝性储层拥有极大的油气储量因而是具有很大潜在吸引力的勘探目标,缝性储层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内(Asmari;伊朗;基尔库克(伊);伊拉克;Zechstein,欧州西北部;奥斯汀(美)Calk,德克萨斯等),同时也可能发育于砂岩(英国Rotliegend of Sole Pit),粉砂岩(德克萨斯的Spraberry油田),页岩(Appalachian盆地西部),燧石(加利福尼亚,蒙特雷)和基岩(埃及的Mara-La Paz,Venezuela,;Zeit湾)内。  相似文献   

14.
古城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塔东探区重点勘探领域。近年来古城6井、古城8井、古城9 井相继在中下奥陶统白云岩中获高产气流,展现了该区良好的勘探潜力,而针对寒武系钻探的城探1井、城探2井均未取得突破。白云岩储层的成因及主控因素成为制约寒武系碳酸盐岩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同位素、主微量元素等各种地球化学分析,对古城地区上寒武统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深入研究。古城地区上寒武统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白云岩中,岩性以颗粒云岩、藻(礁)微生物云岩、角砾云岩以及晶粒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晶间溶孔及溶蚀孔洞为主。研究区上寒武统储层分为4类,包括颗粒云岩孔隙型储层、角砾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结晶云岩孔隙型储层以及结晶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研究表明礁滩相沉积是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准同生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为储层形成的关键;埋藏—热液溶蚀作用是储层发育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赵舒 《石油物探》2005,44(5):509-516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强等特点,储层的储、渗机理十分复杂。微电阻率成像(FMI)测井资料能够描述地下岩层的沉积特征,因此,可以依据碳酸盐岩地层的FMI测井响应特征,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评价。介绍了FMI测井解释结果的多种地质应用;给出了常规测井资料和FMI测井资料对岩心的深度归位和空间方位归位的方法原理和实现步骤;利用统计方法建立了裂缝参数的定量估算关系;通过与常规测井等资料的对比,建立了储层分级标准,并利用FMI测井资料对储层进行了分级。多口井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FMI成像测井资料对缝洞型储层的评价结果与录井油气显示和测试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16.
论低渗透储层的分类与评价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储层300余块压汞样品、260余块铸体及100余块图像孔隙分析结果,参考前人关于碎屑岩储层特别是低渗透储层的划分标准,文章将低渗透砂岩储集层分为4类4个亚类,4类即低渗透层(Ⅰ类)、特低渗透层(Ⅱ类)、超低渗透层(Ⅲ类)、致密层(Ⅳ类),其中特低渗透层和超低渗透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主要储层类型,故又根据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油层厚度的常用划分标准等将二者各细分为2个亚类。  相似文献   

17.
金燕  张旭  刘兴刚  王鹰  谢冰  徐丽媛 《测井技术》2003,27(5):413-415,422
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以其自身独有的孔隙空间结构而区别于孔隙性砂岩储层。它的低孔、各向异性、非均质性3大特点给测井评价带来了多解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使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基于FORWARD平台,利用WellBase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开发了一套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软件系统,将测井资料与岩心、录井,试油等地质资料相结合,编制了粘土分析、储层参数精细评价、横波估算、岩石力学参数计算、裂缝综合评价、地层应力分析、有效厚度划分、成果输出等模块,实现了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人机交互解释。  相似文献   

18.
基质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均方根振幅等常规地震属性预测以缝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层,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但对以基质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层,至今还没有一套相应的成熟预测技术。本文以中东阿曼盆地D油田为例介绍了基质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电特征及有利岩相分布特征,提出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进而总结出以基质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预测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其具体研究思路是:基于测井、录井资料确定目的层段,建立目标储层发育模式;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反演技术开展储层分析研究;结合地质、测井资料发现和落实圈闭,进行综合评价,指导钻探部署。  相似文献   

19.
中东H油田属于低渗碳酸盐岩油藏,该类油藏储层复杂,常规砂岩的储层评价方法不适用,有必要开展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储层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基于大量的室内岩心实验,将分析结果与现场生产实际相结合,优选出主流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和原油黏度4个评价参数,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低渗透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受喉道控制,喉道的大小决定了储层渗透通道的好坏;渗透率和可动流体百分数存在较好的半对数关系,可动流体百分数的大小体现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开发潜力。基于以上研究,划分了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四元参数分类界限,建立了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与中东H油田6个主力层试釆结果吻合程度较好。该评价方法可有效指导开发初期油田产能区块的优选。  相似文献   

20.
流动单元在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定义和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单元研究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实际意义,并且在砂岩油藏中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岩石结构构造、成岩后生作用、构造断裂作用、溶蚀作用等多种因素对储集空间的影响,使已有的流动单元概念及研究技术方法难于应用。以塔河油田为例,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特征,论证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屏障的存在及其类型,探索性提出区别于砂岩油藏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提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油藏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生产干扰分析法、流体性质差异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结合储层发育特征,初步建立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