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黄河水系已检出有“三致”毒物污染.为监测黄河水系城市供水水源地“三致”毒物污染状况,保护饮黄人群健康,提出在干流兰州包兰桥、包头镫口、河南花园口、山东利津,支流湟水民和、汾河河津、渭河华阴、洛河石灰雾断面开展“三致”毒物监测.在“三致”毒物监测方法与监测频率选择方面,认为选用蚕豆很尖微核法初证、Ames试验确证,每年选择平水期进行比较适宜.对河流管理控制,从污染源建档、现状监测评价报警、“三致”毒物零排放控制、排水许可证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朝晖 《治淮》1995,(9):15-16
本文着重介绍在淮河流域省界河段开展水质监测的目的、意义及对省界河段监测断面的布设、水,质指标的确定等。通过一年来的水质监测、评价和回顾性评价,进一步掌握了省界河段的水资源污染情况,并就去年六月以来淮河水系和沂沐泗水系及全流域的污染原因做了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依据南盘江上段2015年主要干流及污染较为严重的支流水质监测资料,开展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评价,并与南盘江上段干流断面2005~2014年近10 a的水质评价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南盘江上段水环境质量现状总体呈明显改善趋势,但部分干流断面及部分支流污染仍然严重,其中,花山水库坝址以上及八大河出境口段水质较好,而花山水库坝址以下至弹药库河段水质较差,污染较严重,总体趋势呈逐年好转。据此,对水质较差的河段污染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河面源污染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面源污染的成因及特性,提出从监测项目、监测断面、监测时机及频率等方面选定对单断面和河段分别进行面源污染监测的方法,并从理论上提出了用污染负荷评价面源污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河道冲淤量的计算通常有“断面比较法”(简称断面法)和“输沙平衡法”(简称沙量法)等。黄河下游艾山一利津河段为弯曲性河道,弯道段和浅滩段存在不同的冲淤特性,一般情况下,弯道段涨冲落淤,浅滩段涨淤落冲。由于测验断面布设于弯道河段的多于浅滩河段,因此在汛期一定的水沙条件下,造成计算冲淤量汛期和非汛期出现较大偏差。通过弯道段和浅滩段不同冲淤特性的分析,提出了在弯道段及过渡段布设数量相同的实测大断面、尽可能避开局部冲刷坑的影响、尽可能加密测验断面等断面布设原则。  相似文献   

6.
开展省界河段水质例行监测,既是落实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关于加强流域机构监督、监测作用的精神,又是淮河流域的首创。本文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监测项目和监测断面布设情况,并依据1994年6~11月的6次监测资料,对流域省界河段的水质进行了综合回顾性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淮河流域的省界河段污染相当严重,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行污染治理,才能保证2000年淮河水变清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正> 水质监测断面位置选择,特别在城镇污染河段,断面布设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水质监测成果的代表性。本文以大运河邳县城镇河段作为实验河段,对水质监测断面的布设进行了研究,供其它中小河流城镇河段选择监测断面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1 研究范围 由第二松花江丰满水库坝址、嫩汀尼尔基水库坝址始、下游至同江几作为研究河段.点研究河段:由丰满水库坝址、汀桥站水文断面始,下游至佳木斯水文断面.本项目在第二松花江丰满以下汀段、嫩汀汀桥至三岔河口江段、松花江干流汀段开展中小洪水(20年一遇以下洪水)不同级别条件下河床糙率变化规律及沿程变化情况的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夏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及污染原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夏河干流及5条支流水质监测断面进行监测分析和调查评价,发现大夏河流域大部分河流仅源头上游水质尚好,中下游明显受到污染。污染河段有大夏河折桥段、合作河合作段、红水河临夏段、牛津河取水口段,主要纳污河段污染物超标严重,甚至达到Ⅴ类。该流域中企业直接排污、排污管网不配套、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河道内非法采沙、水土流失、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污染物超标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淮河蚌埠至临淮关段表层水质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3年12月~2004年7月淮河蚌埠至临淮关段的4个断面水样进行了13个项目的分析,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各监测断面的表层水质进行评价,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了各断面的污染负荷和研究河段的主要污染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断面的水质指数不同,水质处于清洁到污染水平;各断面的污染负荷比较接近。研究河段的主要污染指标为NH3-N,在不同时期其污染负荷变化在19.73%~22.91%,其次为BOD5、CODCr和TP,冬、春、夏季其污染负荷比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黄河兰州段河道采砂带来的安全问题,从河势稳定、防洪安全、水环境安全三方面建立河道采砂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G2法和CRITIC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主客观组合赋权,基于和谐论建立评价模型对2013—2018年黄河兰州段河道采砂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河道采砂对河道安全及水环境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对黄河兰州段河砂开采进行控制和预防,以避免对河道安全及水环境安全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针对黄河泥沙多且变化大的特点,采用泥沙运动相条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完成了黄河包头河段动床模型沙选择和比尺设计,利用原型实测资料进行的验证试验,表明模型小河较好地复演了原型河势,水沙运动规律及河床冲淤变形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综合污染指数法,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及累积距平法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黄河流域兰州和白银段7个监测断面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兰州段和白银段2010—2019年水质综合状况良好,各监测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均在0.25以下;监测断面水质空间差异显著(P<0.05),兰州段整体水质优于白银段,扶和桥断面水质显著优于除新城桥外的其他断面(P<0.05);季节方面,兰州段综合污染指数在春、冬季高于夏、秋季(P<0.05),白银段水质季节性波动不明显;兰州段水质明显改善始于2014年,且经历了综合污染指数平稳下降(2014—2017年)和快速下降(2018—2019年)两个阶段;白银段水质发生转变时间滞后于兰州段(2016年),2017—2019年水质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4.
黄河兰州段污染物经济损失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河兰州段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研究方法选取适当模型与参数,确定黄河兰州段排污收费基准值为0.84元/t,等于污染物治理费用和水污染损失值之和。构建环境经济与污染物总量的关联指标体系,为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中成本核算、交易价格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16年7月(有引水)和9月(无引水)分别对郑州贾鲁河水系9个断面进行了采样分析,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进行水质评价和污染来源分析。结果表明,贾鲁河郑州段上游水库综合水质为Ⅱ类或Ⅲ类,中游湖泊水质为Ⅳ类,下游为Ⅳ~劣Ⅴ类;索须河和七里河水质分别为劣Ⅴ类和劣Ⅴ类并黑臭;通过杨桥干渠向贾鲁河引黄补水只能暂时改变最近受水区的水质,对出郑州断面水质无明显影响。2个因子可解释5个水质指标的信息;在干流下游和支流,第一污染因子代表性指标TN、TP、NH■-N主要与市政污水处理厂排水相关,第二污染因子代表性指标COD_(Cr)和COD_(Mn)主要与未处理污水相关;贾鲁河上、中游主要为面源性和内源性污染。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黄河包头段水功能区划范围和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情况.通过对黄河包头段近7年的水质质量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阐述作为包头市城区饮用水80%来源的黄河水质质量现状和水质污染变化趋势,分析了主要污染物NH3-N的年际变化及季节性变化规律,并提出了保护黄河包头段水资源污染控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包头市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也是严重缺水城市,流经包头市南缘的黄河成为包头市可利用的重要地表水源,因此准确地预测黄河包头段地表水污染物浓度及其趋势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采用灰色残差辨识法对黄河包头段地表水体建立DO、TB、IMn和NH3-N四项污染指标的水质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DO、TB和NH3-N三项污染指标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而IMn指标波动性较大,可能是由于不合理放牧及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实测值无规律变化造成的,但总的预测变化趋势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开展了黄河流域降水和气温预报工作,对其在2011年渭河流域典型降水过程及2011年宁蒙河段和黄河下游的气温预报效果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MM5对渭河流域雨区分布、强度及强降水中心位置和量级的预报与实况比较吻合,模式能够正确反映渭河流域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气温预报,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误差增大,但平均误差范围均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尤其是对内蒙古河段凌情预报的关键站点-包头站,预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地下水流模拟模型,对傍河开采给黄河下游地下水循环、侧渗量及径流量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黄河下游悬河段建立11个傍河取水的地下水源地,有利于水资源的多年调节和合理开发利用;②傍河取水改变了地下水的循环途径,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转化,有利于“三水”转化和改善水质;③傍河水源地大规模开采不会对黄河径流量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曙光  刘昕宇  渠康  张宁  暴维英  徐建 《人民黄河》2006,28(4):35-36,64
痕量有毒有机物的监测意义重大,传统方法难以达到要求,迫切需要发展高效、经济、有选择性的采样技术,以及与之配套的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方法。根据黄河联合基金项目的要求,在黄河兰州段有机污染物研究中应用了半透膜采样技术,通过多次试验对装置的设计和样品实地采集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实验结果表明,半透膜采样技术在河流痕量有机物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在水质常规监测中推广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