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连盆地重质稠油藏成因及地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二连盆地重质稠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陷结构、构造发育史、地层水系统、生油岩成熟度及油气运移史等多种因素控制.研究发现,二连盆地存在两种成因稠油:原生稠油和次生生物降解稠油;它们的形成机理和地质地化特征不同.原油的地化分析表明,蒙古林稠油藏为原生重质稠油藏;而吉尔嘎朗图凹陷西南斜坡区重质稠油藏是轻度-中度降解的低熟重质稠油藏,其产层物性与含油饱和度分析发现,它们是“先成藏后稠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沉积相律的基础上,通过陆相断陷盆地输导体系控制的油藏分布连续性分析与油藏类型分布序列分析,指出陆相断陷盆地油藏分布序列与沉积体系分布序列相对应,在一定的时空格架内既具有连续性特征,又具有侧向相邻、纵向叠置的分布规律。陆相断陷盆地沉积相序与油藏类型分布序列不仅具有特征上的相似性,并且还具有内在成因上的规律性联系,即都是由断陷盆地构造一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所决定的输导体系特点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3.
陆相断陷盆地洼槽区通常被当作生、排烃区而非油气成藏区,故在被证实具有生排烃能力之后,往往被以寻找油气藏为主的勘探工作所忽视。依据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和二连盆地白垩系多年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陆相断陷盆地洼槽区多元控砂、优势成藏、主洼槽控制油气分布、三主元因素控制油气规模富集、构造油气藏与地层-岩性油气藏具共生互补性等洼槽聚油新认识,指出洼槽区反转构造带翼部扇三角洲前缘、缓坡坡折带三角洲前缘、湖底扇、断层根部河道砂等是形成规模富集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场所和勘探的有利方向。应用这一理论,华北油田在断陷盆地洼槽区发现了数亿吨石油地质储量。  相似文献   

4.
陆相断陷盆地独特的地质结构决定了其发育多种成因类型的坡折带,控制了多种类型的隐蔽圈闭的形成与分布.南堡凹陷多凸多凹,存在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4种成因特征的坡折带类型,其分布受构造与沉积因素的双重影响,归根结底受长期、多期活动的断裂控制;坡折带控制了坡折砂的形成与分布,研究区发育断裂坡折砂、挠曲坡折砂、沉积坡折砂和侵蚀坡折砂4种成因类型的砂体.它们受各成因类型坡折带控制,其有规律的分布构成了陆相断陷盆地坡折带控砂模式.  相似文献   

5.
陆相断陷盆地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是不同层次构造运动形式的物质体现,也以不同的方式对应着不同类型的石油地质要素。盆地不同级别成藏单元成因划分的基础是不同层次的成藏要素类型及其作用,通过不同级别层序地层、地质要素及其作用内在联系的分析,认为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与成藏单元之间可以建立起成因类比关系,一级层序、二级层序、三级层序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应于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或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组合体.从而更加深入地反映陆相断陷位地等时成因地层格架与成藏单元结构间的内在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陆相盆地断陷勘探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的断陷洼槽区概念,主要包括断陷陡带(翼部)、主洼槽区、斜坡带中低部位。断陷洼槽区勘探程度低,是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接替战场;断陷洼槽区岩性地层圈闭发育,具有明显的油气成藏优势,是发现规模储量的重要勘探领域。结合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和二连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体系域划分的基础上,强化构造背景、沉积体系与储集砂体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断陷洼槽区8种典型的岩性地层油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断陷盆地边缘凹陷类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断陷盆地中的断陷构造层往往是由众多断块组成,在伸展掀斜过程中,每个块体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沉降和沉积单元。由于各个块体所处的构造位置、边界断层走向、以及演化过程中的运动学特点不同,有些块体在整个断陷过程中长期继承性掀斜沉降,成为主力生油气中心的主体凹陷;有些块体在断陷演化过程中被边缘化,表现为沉降幅度较小或剥蚀量较大。根据成因和所起的构造作用,可以将边缘凹陷分为4种类型,即废弃型、调节型、过渡型和改造型。  相似文献   

8.
南堡凹陷隐蔽油气藏以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岩性及不整合遮挡和超覆等类型为主,其分布受不同类型坡折带,如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等控制。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地质因素是断裂,其中同沉积基底大断裂控制了决定隐蔽圈闭形成和分布的各类坡折带的形成,而油源断裂则起到了将油气从烃源区输导到隐蔽圈闭中聚集成藏的关键作用。隐蔽油气藏成藏需要经过3个阶段:断裂控坡折带—坡折带控隐蔽圈闭—油源断裂输导成藏。  相似文献   

9.
页岩油资源潜力分析是页岩油勘探实践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可动资源量是最直接的资源潜力衡量指标。在借鉴页岩油资源评价和页岩油可动性等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应用氯仿沥青"A"参数法和热解参数法计算东营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页岩油资源量和可动资源量。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页岩油资源量分别为11.39×10~8和11.57×10~8t。平面上,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各次级洼陷带,资源丰度为100×10~4~250×10~4t/km~2。纵向上,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埋深3 000~3 500 m,资源量为7.01×10~8t,其次分布在3 500~4 000 m,资源量为4.37×10~8t;从页岩油可动资源量来看,两者接近,分别为0.75×10~8和0.73×10~8t,但深部页岩油具有较高可动率。利津洼陷带具有较高的页岩油资源丰度和可动率,页岩油资源潜力大,为有利的页岩油勘探区。  相似文献   

10.
综合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轻烃特征、生标化合物分布特征和相关地质资料,对琼东南盆地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烃源进行了分析,其结论认为:盆地东部非烃气含量高,多为CO2和N2,烃气含量不等,多为湿气;盆地西部烃气含量高,多数为干气.盆地中的天然气为混合成因有机成因气,油气主要来源于渐新统的煤系烃源岩和滨海沼泽相烃源岩,始新统中深湖相源岩对盆地晚期生成高成熟—过成熟的原油裂解气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渤海海域PLA含油构造稠油特征及稠变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域油藏开发经济门限高,对稠油油藏来说,选取合理的开采技术提高产能、扩大经济效益将是重中之重。通过对PLA含油构造区稠油物理特征、原油稠变环境以及影响原油稠变因素分析,总结出该区原油具有"三高三低"的稠油特点,属于普通稠油-特稠油;原油稠变主要因素是地层埋藏浅、温度低,保存条件差以及强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乌石凹陷已发现多个稠油油田。为研究稠油特征和成因,开展了稠油油藏原油物性、组分、饱和烃特征、生物标志物、油气来源和盆地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北部湾盆地稠油主要分布在凸起、斜坡带和近洼带,呈高密度、高黏度特征。(2)北部湾盆地存在3类稠油,第一类为凹陷中央流二段下部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运移至圈闭成藏,遭后期抬升剥蚀,埋深小于2 000 m,上覆盖层薄导致油藏遭受生物降解,此类原油成熟度高,C30-4-甲基甾烷含量高,组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饱和烃和芳烃成分有序缺失;第二类稠油主要分布在近洼带,为本地低热演化油页岩、页岩生成的原油,其成熟度低,Ts/Tm值较低,C30-4-甲基甾烷含量低,在近洼就近成藏,埋深处于生烃门限附近,为早期原生稠油;第三类稠油主要分布在斜坡带,主要为深洼流二段下部烃源岩生成的成熟原油和本地流二段上部烃源岩生成的成熟度较低的稠油混合而成,同时受运移、扩散、吸附等因素的影响,原油变稠,C30-4-甲基甾烷含量中等,此类油藏埋深大于3 000 m,是未受到生物降解的混合型稠油。该研究成果对北部湾盆地优化勘探开发部署、指导油区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华北稠油、委内瑞拉稠油、轮古159稠油和新疆稠油4种稠油的密度、蜡含量、元素分布、酸值、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四组分分布等性质,并通过核磁共振H谱、电化学法、相对黏度法和表面张力法测定了4种稠油沥青质的结构、极性、缔合度和临界胶束浓度,并将上述性质与4种稠油的黏度进行了关联。研究表明,4种稠油的黏度:华北稠油<委内瑞拉稠油<轮古159稠油<新疆稠油,稠油密度、蜡含量、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结构、沥青质极性等性质与稠油黏度无直接联系,而稠油沥青质含量和沥青质缔合性大小顺序与稠油黏度大小顺序一致,稠油沥青质含量越高、沥青质缔合度越大、沥青质临界胶束浓度越小,稠油黏度越大。实验结果表明,稠油中沥青质的含量和沥青质的缔合性是影响稠油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从成藏演化论稠油形成机理--以济阳坳陷罗家地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沉积埋藏史、生烃史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确定烃源岩生、排烃及油气运聚期次;结合稠油物理、地球化学性质复杂变化的特点,以阶段性成藏各过程为线索,分析各阶段稠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理清了稠油的形成机制,建立了石油稠化模式,总结了石油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多种烃源岩、多个成藏期及多种石油稠化作用控制重油成因与分布”的新观点,拓宽了研究重油成因与分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生代-新生代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成因类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生代-新生代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虽沉积于海洋环境,但有机质生源输入复杂。海相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中不仅有代表低等水生生物输入的腐泥组分,而且有较多指示陆生高等植物成因的镜质组、惰质组或壳质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也呈现出有机质生源输入二元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饱和烃正构烷烃的分布面貌以双峰态为主,部分呈单峰态。C27-C29规则甾烷的分布型式以不对称的"V"字型为主,部分呈"L"型或反"L"型分布;除指示水生生物输入的C23三环萜烷外,代表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奥利烷、四环萜烷和其他低分子量的三环萜烷均有分布。中生代-新生代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生源组成复杂,这一特殊现象是大陆边缘盆地海洋和大陆两种地质营力、低等水生生物和陆生高等植物双重生源输入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生源构成可将中生代-新生代大陆边缘盆地海相烃源岩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即以藻类生源输入为主的内源型、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陆源型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生源型,并进一步揭示海相烃源岩的成因类型与干酪根类型之间可以通过显微组分组成、有机元素组成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6.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通过冀东和胜利等油藏开发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中主力小层的单层突进、主力层过早水淹、非主力层油气动用程度低和驱油效率低;层内非均质性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内注入剂波及体积,直接决定水驱效率,是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注入水波及面积和波及效率,从而控制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为此采用了细分开发层系、分层注水、开展流动单元精细研究等地质和开发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类非均质性对油藏最终采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非剪切带含油气盆地成因机制与构造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艺琼  何登发  童晓光 《石油学报》2015,36(10):1234-1247
位于非洲大陆的中非剪切带盆地群,受控于周邻板块的构造运动,盆地形态多样,多具有走滑-反转等构造样式,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业已成为全球的热点勘探地区。以地震、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平面上的盆地形态和构造地质横剖面特征,应用构造应力场概念和构造解析方法,详细探讨了剪切带盆地的成因机制和构造类型,并进一步揭示了盆地的形成演化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受周缘板块构造的影响,中非剪切带盆地群自早白垩世以来,发育多期叠加的构造-地层序列,经历了3幕裂谷作用:1以具右旋走滑拉张性质的第一幕最为剧烈,是盆地群的原始动力和决定性因素;2第二幕裂谷作用的影响较小,强度自东向西减弱;3裂谷期为第三幕,主要影响了东部的盆地。结合平面及剖面上的走滑应力场变化特征,将早白垩世的中非剪切带盆地群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T-R型盆地、T-R'型盆地、S/P型盆地(其中T、R、R'、S、P分别表示张裂面、里德尔剪裂面、共轭里德尔剪裂面、挤压面及走滑低角度破裂面),整体上在剪切带上组合成为一套完整、配套齐全的走滑盆地群体系。在盆地群3幕裂谷作用中,这种成因差异性的构造演化特征,发育多种圈闭类型,油气富集特色鲜明:东部盆地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西部盆地中也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中部盆地由于控盆断裂较为复杂,其潜力有待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北部陆相大气田形成与高产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大量样品分析测试资料和勘探实践,探讨四川盆地北部元坝、通南巴等地区陆相须家河组—自流井组天然气成藏与富集高产控制因素.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陆相层系天然气主要源自同层系烃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达到较好—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整体处于高—过成熟生气阶段.受物源影响,研究区发育多期(扇)三角洲体系,主河道砂体多期叠置、大面积分布,储集层与烃源岩形成下生上储和互层式成藏组合.根据对九龙山、马路背、元坝3个地区5口典型高产井的解剖分析,提出研究区勘探与研究的整体思路:沉积物源控制岩石类型、胶结类型、沉积微相;烃源岩控制成藏规模和气藏位置;构造类型控制裂缝发育的规模、发育的部位;裂缝和储集层的匹配控制产量的高低和稳产时间.依此模式预测元坝地区西部和剑阁地区须三段、须四段,元坝中东部地区须四段、自流井组及通南巴构造马路背、河坝场地区珍珠冲段、须二段,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主要区块.图10表1参22  相似文献   

19.
叙利亚O油田SH_B油藏为典型的低渗孔隙型块状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因“低渗、油稠”等突出特点,在现行的井网和开采方式下油藏开发效果差,主要表现为“三低”,即储量动用程度低、单井产量低和油藏采收率低,尚无一套经济有效、可实施的开发方案。目前,低渗稠油油藏开发在国内外没有成功案例,也没有成熟技术及经验可借鉴,如何经济有效开发属世界级难题。为此,以“提高开发效益,实现有效开发”为目标,针对低渗稠油油藏面临的“三低”问题,应用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技术,系统开展了开发方式、井型井网井距、水平段长度及水平井热采参数等优化研究,形成了低渗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开发对策研究方法,针对性地提出了SH_B油藏的开发对策。优化确定的油藏开发技术对策为开发方案编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国内外类似油藏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