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伊通盆地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伊通盆地可以划分出莫里青-鹿乡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和岔路河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2个含油气系统及岔路河断陷E2s、E2sh、E2y-E3w复合含油气系统;在分析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条件及含油气系统内油气富集带、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䵼��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油气运移的通道称为输导层或运载层。研究表明,伊兰-伊通盆地主要发育三种类型的输导管: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及断裂。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主要作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断裂既可作为油气的遮挡层又可充当油气运移的通道,这与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有关,作为运移通道时主要起着担当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或导致油气直接散失的作用。伊兰-伊通盆地可分为岔路河断陷、鹿乡断陷和莫里青断陷3个二级构造单元,上述三个断陷的输导体系存在着差异,并控制了其油气的运聚和分布:①砂体分布特征决定了莫里青断陷油气以近距离运聚为主,而断裂和基岩不整合面也为较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②双二段砂层是鹿乡断陷大南凹陷生成的油气大规模向五星构造带运移的优质输导管;③断裂在岔路河断陷中起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作用,对浅层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有着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3.
伊通地暂原油的重要性质是含蜡量高,原油碳同位素值主要在-29‰至-26‰之间。显示出较重的碳同位素特征,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存在低熟油,依据最新地化分析资料研究认为:原油性质与伊通地暂特殊的原油母有关;目前已经发现的原油基本为成熟原油,而非低熟油,部分为高成熟原油;由南部的莫里青断陷到鹿乡断陷,再到北部的岔路河断陷,原油成熟度逐渐增高。图4参4(刘鸿友摘)。  相似文献   

4.
应用钻井测试资料、地震资料和盆地模拟技术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史和油气运移史进行了研究.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经历了3次"幕式"聚集与释放,压力演化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莫里青断陷现今地层压力以常压为主,局部残留弱超压;岩相、沉积速率、生烃作用及断裂活动对地层压力差异分布有重要的影响;莫里青断陷超压释放期油气运移活跃,超压释放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驱动力;渐新世中晚期是莫里青断陷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尖山构造带和靠山凹陷处于双阳组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靠山凹陷西北部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富集程度较高,是研究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图5表2参25  相似文献   

5.
前人认为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宽对接、软碰撞”褶皱基底上发育的中、新生代盆地,其基底年代为海西期;针对蒙南地区的归属问题研究较少,对于该区是否属于二连盆地并不明确,仅认为蒙南地区(温都尔庙隆起)是二连盆地南部的隆起造山带,并未从基底特征、构造演化等方面分析蒙南地区与盆地的关系。为此,基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运用重磁电特征对比、层序地层旋回对比等方法分析了二连盆地基底特征、基底演化过程、构造演化差异性,得到以下认识: ①二连盆地基底演化经历加里东期洋盆发育(阶段Ⅰ)、海西期蒙南地区隆起(阶段Ⅱ)、海西期古亚洲洋兴—蒙海槽开始发育至最终闭合(阶段Ⅲ)、印支早期盆地统一基底形成(阶段Ⅳ)、晚印支—燕山期统一盆地发育阶段(阶段Ⅴ)、喜山期的开阔内陆盆地(阶段Ⅵ)等6个阶段,其中关键阶段为Ⅱ、Ⅴ及Ⅵ。②二连盆地基底具有过渡特征,盆地北部、中部和南部基底分别发育于早海西期、晚海西—印支期以及加里东期三个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③二连盆地基底演化以联合基底和统一盆地形成过程为特征,蒙南地区经历了泥盆纪—二叠纪(海西期)、新生代以来(喜山期)两期隆起;晚三叠世—白垩纪(晚印支—燕山期)在统一基底隆起上形成统一盆地。④蒙南地区和二连盆地的基底特征和盆地演化过程具有相似性,说明在地史期间蒙南地区应属于二连盆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莫里青断陷天然气成因与运聚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莫里青断陷烃源岩成熟度不高,在断陷的大部分地区只发现油藏,其溶解气含量也很低,但在断陷的东南部靠近东南缘的伊23井和伊14井发现了以气为主的气藏。认为莫里青断陷的天然气并非典型的油型气,也不是典型的煤型气,而是与其特定的母质类型有关的天然气;莫里青地区的天然气主要与凹陷深部的烃源岩亲缘关系密切;向东南方向,天然气发生明显的运移分异作用,伊23井和伊14井气藏是油气运移分异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位于伊通盆地南端的莫里青断陷,目前共有53口探井钻达基岩,多口井见油气显示,有2口井获得工业油流,证明莫里青断陷基岩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但是,对基岩油藏的形成与分布规律还缺乏相应的认识。文中在对莫里青断陷古近系的断裂发育及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圈闭形成时期及特征,将莫里青基岩潜山划分为古地貌潜山、同生潜山、后生潜山3大类。研究认为,永吉组沉积时期活动的断裂与烃源岩的生排烃期相匹配,是沟通源岩与基岩圈闭的有效运移通道,这些断裂与不整合面、砂体构成良好的阶梯状疏导体系。基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和裂缝,断裂活动对于裂缝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断裂影响有利储层的分布。综合分析各项因素认为,同生断阶潜山对基岩油气成藏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8.
伊通地堑在南北方向上形成莫里青断陷、伊丹凸起、鹿乡断陷及岔路河断陷。岔路河断陷地层自下向上为古近系的双阳组、奢岭组、永吉组、万昌组和齐家组。据岩石薄片观察 ,结合电镜扫描、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等综合研究 ,古近系主要为碎屑岩沉积 ,砂岩储层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为 :机械压实作用、碎屑长石溶解、粘土矿物转化、胶结作用、溶解作用。自生粘土矿物在砂岩中以胶结物和交代物形式出现 ,主要是高岭石、伊利石、伊蒙混层、蒙皂石、绿泥石等 ,成岩作用明显受埋深控制。归纳出成岩阶段的划分 ,并划分为四个孔隙带 :原生孔隙带、混合型孔隙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和残余孔隙带  相似文献   

9.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具多物源、多期次走滑断陷盆地的特征,其断裂复杂,物源期次、储层展布认识不足。文章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岩-电-震相结合,通过对莫里青油田双阳组二段层序主要界面的识别与对比,首次将研究区双阳组二段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对应基准面中期旋回)和13个基准面短期旋回,建立了莫里青油田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结合粒度分析、地震属性和地震相分析等方法进行沉积微相划分,进而利用相控随机建模的方法,拟合开发程度较高的A、B区块的储层展布特征,选取最优模型,实现对开发程度较低的C、D区块进行储层预测的目的。该方法成功在莫里青油田C区块南部双二段预测出6个有利含油储层,实现储层定性分析向半定量、定量化分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东海陆架盆地椒江凹陷前新生代沉积基底的年龄,并对凹陷内断陷期的沉积物源进行示踪研究,选取了椒江凹陷内典型钻孔中的岩屑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分析测试,并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椒江凹陷前新生代基底以岩浆岩为主,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复杂,主峰值年龄为227 Ma,主要形成于印支晚期,形成环境属于大洋岛弧环境,和丽水东次凹及雁荡低凸起等已有岩浆记录具有一致性;断陷末期古新统明月峰组碎屑锆石具典型岩浆岩特征,其锆石主峰年龄集中在140~90 Ma,其形成环境属于大陆边缘环境。椒江凹陷古新世物源较为单一,与丽水东次凹具有较大可对比性,东部的雁荡低凸起为其古新世断陷期持续提供物源供应。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东坪气田花岗岩在区域地质演化研究及资源开发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因而对东坪花岗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东坪花岗岩可分为2类:一类为高Sr、低Yb的埃达克质花岗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源区存在石榴石、金红石、角闪石的残留,无或仅有少量斜长石残留,推测可能为加厚下地壳的含金红石榴辉岩部分熔融形成,熔融深度大于50 km;另一类为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源区残留相为石榴石、角闪石及斜长石,可能是由加厚下地壳的麻粒岩部分熔融形成,熔融深度大致为40~50 km。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两类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在418 Ma左右,是同一次岩浆活动侵位的结果,而且构造判别图解显示,两类花岗岩均属于同碰撞花岗岩。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418 Ma左右南阿尔金洋已经闭合,转而进入陆内俯冲碰撞造山阶段,造成地壳相互叠置加厚,加厚下地壳由于受到地幔物质的底侵加热,在不同深度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东坪两类不同类型的花岗岩。东坪及其邻区尖北、牛东气田中氦气的成因及含量与基底花岗岩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氦气主要是由基底花岗岩及花岗片麻...  相似文献   

12.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岩浆活动主要分为海西期和燕山期。盆地内岩浆岩年龄分布在84~129Ma之间,岩浆岩主要为安山岩、玄武岩和凝灰岩;在盆地中部断陷带油气勘探中发现了CO2气藏,其CO2稳定碳同位素、伴生稀有气体氦和氩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中部断陷带天然气藏中的CO2主要为壳幔混合成因,CO2气藏主要分布在乌北苏仁诺尔断裂构造带、乌南洼槽和巴彦塔拉断裂构造带,但是其分布范围与燕山期岩浆岩体不太吻合,笔者认为有火山岩浆活动带分布的地区不一定都会有CO2气藏。苏2井CO2气藏的成藏特征,反映了断裂活动对CO2生成和聚集的控制作用,指出由切割南屯组及其以下地层的深大断裂沟通的南屯组和铜钵庙组是寻找具有经济价值CO2气藏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13.
火山岩是松辽盆地断陷期盆地充填的主体,其年龄的精确标定是认识盆地裂陷启动时间和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系统采集了长岭断陷20件火山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分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原定火石岭组的火山岩形成于110~119 Ma,应划归为营城组一段;原定营城组的火山岩形成于100~109 Ma,应划归为营城组三段。所选火山岩样品鉴定为安山岩、粗面岩、流纹质凝灰岩和流纹岩;在TAS图解中落入流纹岩、粗面岩以及粗面英安岩区域。两个年龄区间的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铕负异常和稀土配分曲线都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斜型,进一步暗示了二者的亲缘性。作为松辽盆地南部最大的深层构造单元,长岭断陷的火山岩地层序列需要重新厘定;松南地区火山-裂谷作用起始于早白垩世晚期而非晚侏罗世,相应的盆地构造-沉积史和油气形成演化史也需要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4.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是依通地堑一条重要的断层,分隔鹿乡断陷及岔路河断陷,断层两侧发育有梁家和五星两个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本文通过高质量的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研究了二号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分析了其空间变化特征、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认为二号断层不仅横切伊通地堑,而且具有控盆作用,向东与岔路河断陷的东部边界断层连为一体,其演化经历了早期张扭作用及晚期压扭作用,对两侧构造带发育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同时认为该断层是一条重要的油源断层,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哈日凹陷是银额盆地北部的小型断陷,勘探程度较低,岩性复杂,火成岩广泛发育。为明确研究区火成岩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开展了火成岩矿物特征分析、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地震相分析以及火成岩的发育期次和喷发模式等研究工作,并结合勘探实践,分析了哈日凹陷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发育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玄武岩、英安岩、安山岩等多种类型的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主要表现为丘状杂乱地震相、锥状地震相、平行板状地震相等3种类型;②通过火成岩锆石定年和地震相综合研究,晚古生代以来研究区发育3期火山活动,分别为晚二叠世、早白垩世巴音戈壁期和苏红图期,其中前两期为中心式喷发模式,后一期为典型的裂隙式喷发模式;③多期火山活动和持续的岩浆热液活动促进了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的快速成熟及储集层的白云石化作用;④与烃源岩有着良好匹配关系且气孔和微裂缝较发育的火成岩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可为深入了解研究区火成岩特征及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基底变质岩储集层岩心进行观察,以地质认识为指导,充分利用常规及成像测井数据,系统总结该地区4种类型的变质岩岩性测井响应特征及有效性识别方法。利用孔隙度测井系列+成像测井,对变质岩岩性进行有效识别,提出了变质岩岩性测井多图版结合识别方法。利用成像测井+核磁共振测井,进行变质岩储集层裂缝识别、计算及有效性分析,最终识别研究区的变质岩优势岩相。对研究区多口井的测井资料进行评价,取得较好的评价效果,为该地区变质岩风险勘探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鹿乡断陷是伊通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该区地层具有时代新、物源多、快速沉积等特点。常规地层划分与对比及传统层序划分问题较多,在清楚认识鹿乡断陷南部万昌组两个三级层序的基础上,利用最大熵频谱属性分析准确识别出四级层序。最大熵频谱属性分析方法具有不受取样长度限制、频谱分辨率较高的优点,可以准确地识别出最大湖泛面的位置,并且对于三级层序内部的体系域特征、旋回性有更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伊通地堑——走滑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通地堑是一个主体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第三纪含油气走滑断陷盆地。它具有狭长不对称的地堑结构,断裂构造复杂,发育有正滑动断裂和逆滑动断裂。张扭和压扭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复合型叠加构造为其主要构造样式。地堑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初始断陷期、主断陷期和重新活动期3个阶段。地堑在形成过程中,由于边界断裂的限制造成应力不均匀分布,导致地堑内部东西差异沉降和南北隆凹相间,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随着断裂活动期次的不同而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