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德国《能源战略2050》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80%(以1990年为基准)以上的目标,确保德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清洁、经济,2010年9月28日,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发布了《能源战略2050——清洁、可靠和经济的能源系统》报告,提出了德国至本世纪中叶能源发展路线图。介绍德国未来能源领域的战略要点,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和电网发展,从统一规划、电网建设、可再生能源经济性等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和德国各自的特点。为实现可再生能源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应加强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高可再生能源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可再生能源现状、前景与政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庆一 《中国电力》2002,35(1):68-73
论述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的和意义,对中国和世界各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开发现状、经济性、环境影响及实施障碍作了评估,预测到2050年的发展前景,评述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力》2010,43(3)
<正>到2050年德国的能源消耗可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德国的能源消耗几乎可以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是迄今世界上已出炉的最宏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德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05年德国政府曾宣  相似文献   

4.
《电力建设》2009,(2):10-10
[本刊讯]近日,中国工程院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丛书,对2050年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在丛书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符合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需求,大规模地替代化石能源、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为了应对能源与环境问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并网力度不断加大。根据有关预测及各国公布的可再生能源战略白皮书,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全球能源供应比例近50%,其中,欧洲、美国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可达100%,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占比也将达到60%。100%的可再生能源供电的话题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大讨论。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将是集中式接入与分散式接入长期并存。分散式接入的可再生能源可  相似文献   

6.
《电力技术》2010,(6):19-19
欧洲新能源协会(EREC)公布的一份题为《RE—thinking 2050》的报告称,欧盟可望于2050年实现能源的全部可再生,即包括电力、供暖及运输等领域消费的能源.全部由可再生能源替代。该报告详细阐述了在未来40a时间内.欧盟将如何从现在的混合能源消费阶段.逐步过渡到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阶段,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7.
<正>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缓解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是国家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至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占比达30%以上,而局部地区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也超过30%。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生产的清洁化转型,丹麦、葡萄牙、德国等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已占重要甚至主体地位。因此,未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能源行业正经历着以低碳化、无碳化、低污染为方向的第三次深刻变革。为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已成为各国的重要课题。在《全球能源转型:2050年发展蓝图》报告中,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指出,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在于提升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通过这两项,到2050年能源方面的碳排  相似文献   

9.
<正>“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策略,国际能源署IRENA对“2050年能源转型情景”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挑战包括:全球经济的能源强度需降低约2/3;2050年能源相关排放需要减少70%;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所占比例需要从目前的26%提高至86%。在各类能源类型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化石能源枯竭和气候环境变化两大关键问题,促使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为核心的新能源革命。在此背景下,电网将承担除了电力输送之外的更重要的使命,成为能源、电力、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支撑平台。研究了2031—2050年中国电网发展模式及影响电网发展的关键电网技术,采用一种基于关键问题表征指标的宏观预测方法,分近中期(2011—2030年)、中长期(2031—2050年)两个阶段给出了中国电网的发展趋势预测,并凝练了10项影响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梳理了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  相似文献   

11.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和环境问题,过去的高消耗、高排放的能源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特别是电力供应体系,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成为大势。首先,介绍了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中长期电力发展研究思路。接着,提出了多区域、多场景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该模型以全社会电力供应成本最小化为优化目标,考虑了电力系统扩展规划、运行、发电资源及能源电力政策等多方面约束;通过电力系统运行模拟在规划问题内的适度耦合,可计及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与波动性。最后,基于所提规划模型,展望了中国2050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电源格局与电力流,并对系统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电力技术》2010,(9):74-74
德国联邦环境局(Umweltbundesamt,简称UBA)近日发表能源研究报告称,德国有望于2050年普及可再生能源。报告显示,根据联合国气候协议,到2050年德国温室气体减排比例将高达90%。为此,必须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  相似文献   

13.
《电源技术》2010,34(8)
<正>欧洲可再生能源委员会2009年11月召开的第三次可再生能源政策会议以《至205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占所需能源的80%》为主题进行了研讨,目前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欧洲一些高水平的核研究机构也开始转向可再生能源。这  相似文献   

14.
正逐步摆脱化石能源依赖,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全球能源变革趋势。预计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出力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将达到80%。随着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传统的电力系统频率控制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风电机组和光伏发电系统替代传统火电机组发电,使得在线机组的总转动惯量减小,维持频率质量的能力降低,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的随机波动又加重了系统对调频  相似文献   

15.
正近十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2030~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占比达30%以上,"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挑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背景下,电力系统将形成  相似文献   

16.
《电世界》2015,(11)
<正>丹麦是北欧的一个发达国家,近几年来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不断地调整能源结构,建立了适合国情发展的能源系统,同时制定了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丹麦目前的能源消耗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今后将逐步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为主。丹麦政府提出的中期目标是:到2035年,电力和供热的能源消耗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建立起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近十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2030~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占比达30%以上,"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挑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背景下,电力系统将形成  相似文献   

18.
正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生产的清洁化转型,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十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2030~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占比达30%以上,"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由此必须研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形态演化的影响机  相似文献   

19.
《电力系统通信》2012,(1):81-81
欧盟委员会2011年12月15日发布"2050能源路线图",即实现欧盟到205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80%-95%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据欧委会介绍,欧盟将通过4种路径的组合来实现目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使用以及采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CCS)。  相似文献   

20.
<正>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生产的清洁化转型,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十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2030~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占比达30%以上,"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由此必须研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形态演化的影响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