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煤气与热力》2007,27(10):30-30
建设部以建筑节能标准为主线,全面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有关标准规范的制订和修订,先后批准发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 50364—200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等21项重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中体现了建筑节能和资源节约的要求,组织开展了《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等27项有关标准的制订、修订。  相似文献   

2.
一、《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09年版二、国家标准GB15930-2007《建筑通风和排烟系统用防火阀门(2008-1-1起实施)(CB15931-1995已被本标准取代)三、国家标准GB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995-11-01实施)8.5.5厨房、浴室、厕所等的垂直排风道,应采取防止回流的措施或在支管上设置防火阀。3.4接口件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是建筑节能领域的重要标准规范之一,原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对规范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促进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2]5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进行全面修订。本次修订全面提升了公共建筑设计节能水平,同时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提高了标准的科学性及先进性;增加了对养分设计细节的标准化规定,提高了标准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1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发布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的公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将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为我国首部引领性建筑节能国家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46家科研、设计、产品部品制造单位59位专家历时3年联合研究编制完成。《建筑节能》期刊编辑部特邀《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主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环能院院长、《建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分析了LEED认证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的节能设计要求,通过LEED v4参考标准ASHRAE90.1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以及最新参考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以围护结构系统、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要求为方向,对比分析国内外绿色建筑认证最新参考标准在一些关键评价指标的差异化,为建筑节能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向阳 《中国电梯》2022,(15):51-53
针对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特点,分析了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相比新建建筑中安装的电梯还应注意遵循的技术标准要求,在建筑兼容性设计、无障碍设计和环境适应性设计方面应满足GB 50300-201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GB/T 10058-2009《电梯技术条件》等标准中相关条款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结合山东省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采暖系统及散热器安装》(L06N902)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编制中的体会及其他有关技术资料,对热水集中供暖系统的形式、热计量方法、热力入口装置、管材、散热器等的设计与安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成都市发布了《成都市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205号)(以下简称《规定》),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应当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等国家、行业或者省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建筑设计中装配率、绿色建材的使用比例应当达到国家、省、市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相关要求;新建、改(扩)建的公共建筑应当设计安装分类分项能耗计量装置,  相似文献   

9.
2007年10月发布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411-2007)是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旨在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统一建筑节能施工验收质量的标准。《规范》第一次把节能工程明确规定为建筑工程的一项分部工程,提高了建筑工程的验收标准。其中的配电与照明分项工程,提出了明确的节能方面的要求,需要建筑电气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岗位从业人员认真研究并贯彻到工程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1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发布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的公告",GB/T 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为我国首部建筑节能引领性国家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46家科研、设计、产品部品制造单位的59位专家历时3年联合研究编制完成。GB/T 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的主编中国建筑科学  相似文献   

11.
夏季针对东莞地区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调查表明,把空调温度设在26~27℃可以满足70%以上居民的舒适要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南方典型湿热气候区长期生活影响下,人体热期望度和适应性对室内热环境的主观评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建筑节能的考虑,在该地区适当提高室内空调设计计算温、湿度也可以满足人的热舒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关于"热感觉"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哈尔滨市居民的热感觉与热舒适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热感觉投票值分布频率与热舒适投票值分布频率是有差异的。对新加坡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数据也表明:热感觉与热舒适是不同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既仔在于稳态热环境中又存在于动态热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关于热感觉和热舒适与热适应性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热舒适研究的发展过程,讨论了热感觉、热舒适及热适应的定义,并分析了热感觉与热舒适的差异及与热适应性的关系,得出了人们对同一热环境有不同的热感觉及热舒适性,主要是由于人体的适应性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0,30(3):25-26
指出了人体热反应研究中关于热舒适的一些模糊概念及对热舒适与热感觉关系的含混认识。分析了热舒适与热感觉的不同含义、现有的不同解释及两者的稳态和动态条件下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连续刚构桥的温度效应不容忽视,在T构阶段,温度变形影响立模标高的确定,能否对T构阶段进行温度效应的仿真计算与分析对桥梁建设提供参考在桥梁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对某连续刚构箱梁桥T构阶段,通过大型应用软件ANSYS计算了温度应力及温度变形,从结构建模、加载、求解到后处理,说明了ANSYS在连续刚构箱梁桥温度效应计算中的应用,仿真分析和计算表明,对连续刚构桥T构阶段温度效应仿真计算与分析可行。  相似文献   

16.
张宇峰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7,37(12):25-31
对30名受试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均匀热环境和不均匀热环境下人体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可接受范围涵盖了(0,1.5)的热感觉投票和"舒适"与"稍有不适"标度范围内的热舒适投票;在不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可接受度与热舒适密切相关,而全身热感觉与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出现分离,热感觉不均匀度是其原因。综合考虑全身热感觉和热感觉不均匀度的影响,提出了综合评价模型。经验证,该模型适用于全身热状态为中性偏热的均匀和不均匀热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上海地区人体热感觉和适应性热舒适现状,通过环境参数测量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和探讨室内外气候条件、服装热阻、热感觉等关系。本文主要涉及自然通风建筑内人体热感觉和热中性温度随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适应性热舒适研究中,人体中性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得到的上海地区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可为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热舒适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丁颖慧  陈滨  陈星 《暖通空调》2006,36(9):29-34
在大量热舒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模型建立的形式、研究的内容、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等,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热舒适模型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大连住宅冬季热环境及热适应现场调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2012年冬季对大连住宅室内热环境、居民热感觉和热适应措施进行了现场测试,并收集了36户共102份热感觉主观问卷.结果表明大连居民对热环境的接受度是93.2%,热中性温度是20.44℃,热期望温度是20.81℃,80%可接受温度区间是17.38~24.28℃.57%的受试者认为室内湿度干燥,需要采取加湿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地区高校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室室内热环境。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描述了教室室内热环境状况,得出了该环境下学生可接受的热环境范围,分析了预测热感觉与实测热感觉的差异以及风速对热感觉的影响,提出了改善教室室内热环境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