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鼠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HB)后,脾T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免疫反应。方法8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1组小鼠接种5μg佐剂,2、3、4组小鼠分别腹腔接种0·65、1·25和5·0μg的rHB,其中一半小鼠2周后加强免疫1次。分别在初次免疫后4周和加强免疫后2周,分离小鼠脾T淋巴细胞,体外用rHB刺激,检测释放IL-2及IFN-γ的水平。结果单次免疫后和加强免疫后各组IL-2和IFN-γ均显著升高,且有随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结论小鼠接种rHB后,脾T淋巴细胞分泌IL-2及IFN-γ显著增加,并与接种剂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诱导小鼠的细胞免疫效果。方法分别以不同剂量(1、2.5、5、10μg/ml,均含铝佐剂1 mg/ml)、不同剂型(含铝佐剂1 mg/ml或不含铝佐剂)、不同免疫剂次(单次免疫或加强免疫)EV71灭活疫苗经腹腔免疫小鼠,0.5 ml/只,均设铝佐剂对照组(仅注射铝佐剂1 mg/ml)。采用经典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培养方法制备正常小鼠DC,瑞氏染色法检测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及纯度;免疫磁珠分选法(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分离小鼠脾脏CD4+、CD8+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纯度。ELISPOT法检测各组免疫小鼠CD4+、CD8+T淋巴细胞分泌IL-2、IL-4、IFNγ的水平;细胞因子试剂盒检测小鼠淋巴细胞培养上清及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DC形态不规则,表面树枝状突起形态不同,细胞核较大且不规则;DC纯度为(81.39±9.24)%,可高水平表达MHⅡ(I-A/I-E)类分子,中度表达CD86和CD40。CD4+、CD8+T细胞纯度分别为95.27%和94.08%。随着疫苗免疫剂量的增加,CD4+T细胞分泌IL-2、IL-4、IFNγ及CD8+T细胞分泌IFNγ的SFC显著增加,5μg/ml疫苗组达最大值,且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5);5μg/ml疫苗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2、IL-4、IL-6、IL-10、IL-13、IL-5、TNF-α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1、2.5、5μg/ml疫苗组血清中IL-10含量明显高于铝佐剂对照组(P0.05),1μg/ml疫苗组明显低于2.5及5μg/ml疫苗组(P0.05)。含铝佐剂疫苗组CD4+T细胞分泌IL-2、IL-4、IFNγ及CD8+T细胞分泌IFNγ的SFC、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FNγ、IL-4、IL-5、IL-6、IL-10、IL-13、TNF-α水平及血清中IL-10含量均明显高于无铝佐剂疫苗组(P均0.05)。加强免疫组CD4+T细胞分泌IL-2、IL-4、IFNγ及CD8+T细胞分泌IFNγ的SFC、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FNγ、IL-4、IL-5、IL-6、IL-10、IL-13、TNF-α水平、血清中IL-10含量均明显高于单次免疫组(P均0.05)。结论 EV71灭活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本实验为其进一步人体临床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Al(OH)3佐剂对不同抗原含量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ICR小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8只:常规剂量(160 EU/0.1 ml EV71)、1/2剂量(80 EU/0.1 ml EV71)、1/5剂量(32 EU/0.1 ml EV71)无佐剂及佐剂[Al(OH)31.0 mg/ml]疫苗组,并设佐剂、生理盐水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于0、28 d经肌肉免疫小鼠,分别于初免及加强免疫后28 d,经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体外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流式细胞仪检测IL-2、IL-4、IL-6、IL-17A、IL-10、IFNγ及TNF水平。结果初免后28 d,1/2剂量疫苗组中佐剂组小鼠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佐剂疫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免疫后28 d,常规剂量疫苗组中,佐剂及无佐剂组小鼠血清抗体阳性率均为100%,抗体GMT分别为1∶152.2和1∶139.6,1/2剂量疫苗组中,佐剂组小鼠血清中抗体GMT与无佐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抗体阳性率及抗体G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1/2剂量、1/5剂量疫苗组,均诱导产生IL-6、IL-10、IFNγ及TNF 4种细胞因子,与佐剂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检测到IL-2、IL-4、IL-17A。结论 EV71灭活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IL-6、IL-10、IFNγ、TNF 4种细胞因子及特异性的抗EV71抗体,加入佐剂后免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pG ODN1826为佐剂的布氏菌DNA疫苗对C57/BL6小鼠的免疫效果。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重组质粒(pc DNA3.1-L7/L12)+CpG ODN1826组(Vaccine+CpG组,每只注射20μg重组质粒和10μg CpG ODN1826)、重组质粒组(Vaccine组,每只注射20μg重组质粒)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注射部位均为后腿胫骨前肌。各组均于初次免疫后2周加强免疫1次。于加强免疫后2周,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MTT掺入法检测小鼠脾细胞非特异性增殖效应;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组织学变化。结果与Vaccine组和对照组相比,Vaccine+CpG组小鼠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L-2、IL-12、IFNγ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0.01);脾细胞增殖效应明显增强(P0.05);脾脏生发中心明显变大,细胞增殖更活跃。结论 CpG ODN1826为佐剂的布氏菌DNA疫苗能够明显诱导C57/BL6小鼠产生Th1型为主的免疫应答,增强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氢氧化铝佐剂对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灭活疫苗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用含铝佐剂及无佐剂EV71灭活疫苗免疫BALB/c小鼠,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于加强免疫后7 d采血,进行小鼠脾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的分离及CD8+T细胞的去除,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经EV71疫苗原液或VP2-36刺激后的小鼠脾MNC分泌IFNγ水平;应用液相芯片技术(LUMINEX)检测经EV71疫苗原液刺激后的小鼠脾MNC分泌IL-2、IL-4、IL-5、IL-6和IL-10水平;采用体外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结果 BALB/c小鼠经2次免疫后,铝佐剂疫苗组小鼠脾MNC的IFNγSFC值显著高于无佐剂疫苗组(P均<0.05);铝佐剂疫苗组分泌IL-6和IL-10水平显著高于无佐剂疫苗组(P均<0.05);铝佐剂与无佐剂疫苗组小鼠血清EV71中和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铝佐剂疫苗组诱导的中和抗体效价显著高于无佐剂疫苗组(P<0.01)。结论 EV71灭活疫苗可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IFNγ、IL-2、IL-6和IL-10应答,铝佐剂可同时增强EV71灭活疫苗的Th1和Th2类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HSV-2)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D2(g D2)亚单位疫苗的免疫佐剂,对免疫剂量、免疫次数等免疫方案进行优化。方法使用Alum佐剂、Poly I:C佐剂及Alum+Poly I:C混合佐剂,分别配伍不同剂量(2、5、10μg)的gD2蛋白,共制成9种注射制剂,经后腿肌肉注射免疫9组雌性BALB/c小鼠,分别于初次免疫后第28和42天各加强免疫1次,于初次免疫后28 d及第2、3次免疫后14 d,经眼眶静脉窦取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特异性抗g D2抗体效价;脱颈椎处死小鼠,分离研磨脾脏后,获得脾细胞,加入gD2抗原刺激培养71 h后,收集细胞上清,应用CBA试剂盒测定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浓度;确定最佳免疫方案。结果初次免疫后28 d,各组总抗体效价偏低,混合佐剂(Alum+Poly I:C)配伍10μg抗原组小鼠血清抗体效价最高,但动物个体差异大。第2次免疫后14 d,各组小鼠血清抗体效价较第1次免疫显著增高;佐剂及抗原剂量对抗体效价影响显著,其中Poly I:C佐剂配伍10μg抗原组小鼠抗体效价及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综合最高。末次免疫后14 d,小鼠血清中抗体效价较第2次免疫再次升高,动物个体间效价差异缩小,混合佐剂组效价最高;各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较第2次免疫略有增高,混合佐剂配伍2μg抗原组分泌高水平的IL-2、IFNγ、TNF-α。结论小鼠免疫模型中,使用Alum+Poly I:C混合佐剂较使用任一单独佐剂可产生最佳免疫效果,最佳免疫组为混合佐剂配伍2μg抗原组,最佳免疫次数为3次,第1和2次免疫间隔28 d,第2和第3次免疫间隔14 d,最佳免疫剂量为2μg/只小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佐剂系统对重组疟疾蛋白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02、03佐剂组、Pr组和NS组,每组24只。02、03佐剂组、Pr组分别经大腿内侧肌肉注射15μg恶性疟原虫融合蛋白-2.9(combine protein 2.9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PfCP-2.9)+15μg恶性疟原虫环孢子蛋白-2(circumsporozoite protei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2,PfCSP-2)+02佐剂系统[75μg BCG-CpG-DNA+0.2 mg A(lOH)3)]、15μg PfCP-2.9+15μg PfCSP-2+03佐剂系统[(50μg PolyI:C+0.2 mg A(lOH)3]和15μg PfCP-2.9+15μg PfCSP-2,NS组注射生理盐水。隔周免疫1次,共5次,于初次免疫2周后每周内眦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G值及抗体效价;于2、3、4、5次免疫后2周,无菌取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采用ELISPOT法,对分泌IFNγ、IL-2、IL-4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进行检测。结果 02佐剂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效价在2次免疫后2周即可达到1∶105,03佐剂组在3次免疫后1周达到1∶105,而Pr组在5次免疫后2周达到1∶105,4次免疫后02、03佐剂组达到最高值。分泌IL-4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03佐剂组均明显高于02佐剂组、Pr组及NS组,02佐剂组3、4、5次免疫后才明显高于NS组,5次免疫后才明显高于Pr组(P均0.05);分泌IL-2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02佐剂组与03佐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次免疫后02、03佐剂组均明显高于NS组,且03佐剂组也明显高于Pr组,4次免疫后02、03佐剂组、Pr组均明显高于NS组(P均0.05),但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IFNγ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02、03佐剂组、P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03佐剂组在3次免疫后明显高于NS组,而02佐剂组、Pr组在5次免疫后才明显高于NS组(P均0.05);02、03佐剂组分别在3、5次免疫后分泌IL-4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达到最高,且分别在5、3次免疫后,分泌IL-2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达到最高,二者均需5次免疫后分泌IFNγ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数量才可达到最高。结论 03佐剂系统可更加有效地增强重组疟疾蛋白疫苗的免疫原性,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5次免疫后可达到最佳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与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在青年中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江西省上饶市卫生学校抽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健康状况良好的1520岁学生910名,随机分为A、B、C 3组,按照0、1、6月免疫程序,分别经上臂外侧三角肌全程接种3针1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2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和1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全程免疫后1个月采集接种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HBs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A组与C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分布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500 mIU/ml的分布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均<0.01),抗-HBs GMC﹤10和1020岁学生910名,随机分为A、B、C 3组,按照0、1、6月免疫程序,分别经上臂外侧三角肌全程接种3针1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2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和1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全程免疫后1个月采集接种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抗-HBs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A组与C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分布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抗体阳转率、抗-HBs GMC水平和≥500 mIU/ml的分布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均<0.01),抗-HBs GMC﹤10和10499 mIU/ml的分布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1或<0.001)。有1名接种者在接种后0.5 h有局部疼痛症状,第2天疼痛消失,未见其他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的抗-HBs阳转率和抗-HBs GMC水平均高于低剂量乙肝疫苗,提示青年应接种高剂量乙肝疫苗,以建立有效的防御乙肝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小鼠早期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取批签发合格的国产疫苗1和2(酿酒酵母)、进口疫苗1(酿酒酵母)、国产疫苗3和4(汉逊酵母)、进口疫苗2(汉逊酵母)各3批,经背部皮下免疫BALB/c小鼠,3μg/(100μl·只),于免疫后7 d,处死小鼠,无菌取脾,制备脾细胞悬液,分离脾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采用酶联免疫斑点(enzyme 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法测定小鼠MNC体外接受HBsAg刺激后产生的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5水平及体外接受MHCⅠ类多肽S28-39刺激后产生的IFNγ水平。结果小鼠免疫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后,以HBsAg刺激MNC,国产疫苗1诱导产生的IFNγ、IL-2和IL-4水平均明显高于国产疫苗2和进口疫苗1,国产疫苗1和2诱导的IL-5水平均明显高于进口疫苗1(P均0.05);以S28-39刺激MNC,3种疫苗诱导产生的IFNγ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免疫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后,以HBsAg或S28-39刺激MNC,进口疫苗2诱导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明显高于国产疫苗3(P0.05);3种汉逊酵母乙肝疫苗诱导的IL-2和IL-5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诱导早期细胞免疫应答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包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壳聚糖纳米粒与常规铝佐剂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差异,并对壳聚糖佐剂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20、30及40μg/ml的包裹乙肝疫苗的壳聚糖纳米粒溶液,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粒径和多分散系数,BCA法测定包封率;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铝佐剂对照组、空白纳米粒对照组、常规疫苗组和壳聚糖疫苗组,肌肉注射免疫小鼠,2μg/只,隔周免疫1次,共2次。采用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对小鼠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制备的载乙肝疫苗壳聚糖纳米颗粒粒径为(262.7±10.8)nm,与空白壳聚糖纳米粒粒径相比,略有减小,多分散系数为(0.228±0.016);随着抗原浓度升高、4℃放置3个月及反复冻融,纳米粒的包封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可达80%左右;壳聚糖疫苗组在小鼠体内产生的表面抗体滴度最高可达1∶80 000以上,并从第8周起,与常规疫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壳聚糖纳米粒作为新型疫苗佐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