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学为本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本院针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真正体现“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模拟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认为理论力学概念通俗易懂,但习题难做,逐渐降低学习兴趣。本文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学习通”智慧教学应用工具,将理论力学教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分为课前预习、对分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三个环节,重视学生参与积极性,加强知识内化过程,强化教学反馈机制,提高理论力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为本科院校机械专业理论力学课程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本科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难度大以及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将仿真技术引入教学中,通过三种仿真软件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比较,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能够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以替代课后硬件实验,降低教育成本,方便学生学习。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在教研教改以及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它是一种可行而且比较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的大势所趋。笔者以经济学课程为例,分析并探讨了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整合问题。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以社会构建主义和分布式认知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丰富健全的教学资源为物质保障。打造兼容性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促进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衔接,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衔接,从而提高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下,以数控加工实训教学为案例,结合虚拟仿真软件,形成“互联网+理论+虚拟仿真+实操”的教学模式,用以学生自主学习,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数控专业人才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信息化理念指导各学科教学的不断深入, 有关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成为不可忽视的关注点。基于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平台对英语教学及学习的支持,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探讨现代信息环境下英语主要教学环节与学习方式的关系, 阐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在英语“online+offline”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学习活动,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为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属于高职高专院校电子应用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介绍了当前“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开展项目式实验教学改革的意义。小信号放大器的知识是模拟电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模电课程的认知水平,是模电教学成功的关键。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为例,研究了“模拟电子技术”开展项目式实验教学的的方法与步骤。通过理论教学与项目制作相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了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8.
董明杰  杨庆益 《移动信息》2023,45(3):113-115
文中以“信息化教学在高职临床医学类课程中的应用”为切入点,以高职“病原生物学”课程为例,择优选择信息化教学平台“学习通”,利用平台优势结合传统教学,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维,优化学生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习的过程性监督和评价,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新工科对仪器类行业的需求,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培养要求,依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创造了基于产出教育(OBE)的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教学平台,结合集教学与实验于一体的智慧教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针对本科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难度大以及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三种仿真软件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比较,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能够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替代课后硬件实验,降低教育成本,方便学生学习。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电力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教师教研教改以及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它是一种可行而且比较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笔者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教学理念,依托“电工与电路基础”MOOC资源,实践完善了以研讨式为主要形式的MOOC+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与监督,鼓舞了学生利用线上资源展开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知识内化的能力,极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进行了针对电工学课程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简要分析了学生在电工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从教学目标、手段、过程、资源、评价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举措。基于校内SPOC和雨课堂教学平台,设计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激励,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结合蚌埠学院教学实际,促进本科课程混合式教学发展,对“信号与系统”课程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和实践。该教学模式基于学银在线MOOC平台,分别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环节进行了教学创新和改革。教学效果表明,混合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校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基于OBE理念,结合模拟电子线路课程的性质,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并利用“异步SPOC+慕课堂+QQ”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这为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人才培养既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更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模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在“走进电世界——电气工程专业概论”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即通过线上课堂建立、学生线上学习、教师线下讲授与指导学生讨论相结合等方式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模式。SPOC课堂教学体现了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运动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本文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方法研究,将“系统”概念和“比较”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并使用线上辅助教学方式。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本文给出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中对电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提出的12方面要求,结合电气专业“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授课经验,提出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另提出将课程思政、OBE教学理念等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毕业5年后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高频电路”是电子信息等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理论复杂、知识抽象,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率低下。实践性教学方法是提升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但新冠疫情等突发状况给这类方法带来了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全新的挑战。基于此,本文探讨一种融合电路仿真分析APP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多维考核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教育理念强调“学”和“用”的有机结合,被认为是新工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之一。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学团队尝试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获得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的翻转课堂,对促进我国的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翻转课堂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电子电路基础课程为例,展示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类课程的翻转课堂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案例,为翻转课堂的内容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实施效果表明,基于实践内容研讨的翻转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翻转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