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红树莓叶片生长代谢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海尔特兹’和‘秋福’红树莓叶片为材料,对其总黄酮、7种酚类物质和3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5月到12月,两品种红树莓上、中、下部叶片的鞣花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均呈双峰曲线,水杨酸含量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阿魏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总黄酮含量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均呈单峰曲线,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呈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变化趋势;两品种红树莓上部叶片的咖啡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中部和下部叶片均呈单峰曲线。红树莓叶片中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因生长代谢过程而异。其中,水杨酸、阿魏酸、鞣花酸、表儿茶素含量最高的时期依次是‘秋福’的5月份上部叶片、6月份上部叶片、7月份中部叶片、7月份上部叶片,依次为59.33 mg/100 g、158.18 mg/100 g、250.84 mg/g、350.04 mg/100 g;芦丁、咖啡酸、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桃金娘果酒中原儿茶酸、儿茶素、咖啡酸、阿魏酸和白藜芦醇5种酚类物质的含量。方法以乙酸乙酯为萃取溶剂对桃金娘果酒中的酚类物质进行萃取,采用Phenemenex C_(18)(4.6 mm×250 mm,5μm)反相色谱柱分离,以0.4%甲酸-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采用紫外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为280 nrm。结果原儿茶酸、儿茶素、咖啡酸、阿魏酸、白藜芦醇在0.012~0.20 mg/mL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3),加标回收率在98.9%~100.9%范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1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适用于桃金娘果酒中5种酚类物质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以超红桃和日川白沙桃果实为试材,研究二者果实发育过程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类黄酮和酚类物质的变化规律,探讨花青苷与色素和酚类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与日川白沙桃相比,超红桃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低且下降快,花青苷含量高且上升多;而超红桃果肉早期色素含量较低,后期含量较高,类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酚类物质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花青苷含量与其他色素和酚类物质含量总体呈现负相关,仅个别指标例外。  相似文献   

4.
酚类物质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品质至关重要,以‘黑比诺’、‘马瑟兰’和‘北红’为试材,分别于转色初期、盛期、成熟期和采收期采样,测定果实中总酚、黄烷醇和黄酮醇等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结果表明,3个品种总酚、总单宁和总花色苷含量因品种特性在成熟过程中呈不同变化趋势;采收时,3个品种中黄烷醇为主要单体酚,‘黑比诺’显著高于‘马瑟兰’和‘北红’,分别高63.97%和66.77%,儿茶素为主要成分;羟基苯甲酸为3个品种中含量第二高类酚,‘北红’显著高于‘黑比诺’和‘马瑟兰’,分别高12.27%和28.31%,主要成分为香草酸;‘马瑟兰’中黄酮醇显著高于‘北红’和‘黑比诺’,是‘北红’和‘黑比诺’的1.91倍和3.13倍;白藜芦醇表现为‘马瑟兰’>‘北红’>‘黑比诺’。对3个品种采收期单体酚含量进行PCA和OPLS-DA,筛选出差异物质主要为黄烷醇类。该研究针对不同品...  相似文献   

5.
根据色泽、香气、口味、风格作为评价因素,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发酵不同条件下的红树莓果酒进行感官的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发酵温度为24℃,酵母添加量为0.6 g/L,初始糖度为22°Bx,发酵后的果酒色泽红润,澄清透明,具有红树莓特有的水果香气。在此条件下采用电子鼻法分析红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再利用主成分分析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线性判别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模式识别方法进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电子鼻对红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比较灵敏,可以利用电子鼻检测其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红树莓叶片中黄酮类物质提取及抗氧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小浆果果树红树毒叶片为实验材料,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含量,并采用烘箱贮存法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红树毒叶片提取物粗黄酮在猪油中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鲜样中红树毒叶片总黄酮含量是278.73mg/100g,干样中是533.71mg/100g;红树毒叶片提取物粗黄酮对猪油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并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增效剂以(柠檬酸)对红树毒叶片提取物粗黄酮无增效作用,而Vc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抗氧化活性顺序为:0.02%槲皮素>0.02%PG>0.02%BHT>0.4%粗黄酮>0.05%粗黄酮 0.05%Vc>0.2%粗黄酮>0.1%粗黄酮>0.05%粗黄酮>0.02%粗黄酮>0.05%粗黄酮 0.05%CA>对照。  相似文献   

7.
不同品种苹果果实主要酚类物质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不同品种苹果果实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根皮素和槲皮素等主要酚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苹果果肉酚类物质总量以富士和新红星最高,金冠最低。富士苹果果肉酚类物质以绿原酸为主,新红星和王林苹果果肉以表儿茶素为主。不同品种苹果果皮酚类物质总量以新红星最高,各品种苹果果皮酚类物质总量均高于果肉。果皮中酚类物质以黄烷-3-醇类为主。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了解新疆主要栽培品种梨生长发育期果实酚类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选取‘库尔勒香梨’‘早酥梨’及其杂交后代‘新梨7号’果实为试材,对其总酚、总黄酮、酚类物质含量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 种梨果实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总体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花后50 d‘早酥梨’果实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分别达23.10、32.25 mg/g和29.12 μmol/g;花后80 d,‘早酥梨’果实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达80.74 μmol/g。不同生长发育期同品种梨果实的酚类物质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果实中的熊果苷、儿茶素、绿原酸、表儿茶素、槲皮葡萄糖苷、山柰酚-3-O-葡萄糖苷含量总体逐渐降低,其中熊果苷含量最高,平均值为5 797.82 μg/g,其次是绿原酸含量,平均值为1 781.02 μg/g。梨果实中总黄酮、总酚、熊果苷、儿茶素、绿原酸、表儿茶素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 种梨幼果期(花后50 d)酚类物质及抗氧化能力较高,‘早酥梨’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比‘库尔勒香梨’和‘新梨7号’高。  相似文献   

9.
研究香菜发芽过程中酚类物质和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胺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diammonium salt,ABTS)自由基清除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luorescence recovery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和还原力等抗氧化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发芽显著增加了香菜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香菜发芽到4 d时,总酚含量达到最大值,是香菜种子总酚含量的2.15倍;香菜发芽到8 d时,总黄酮含量达到最大值,是香菜种子总黄酮含量的2.63倍。发芽显著增加香菜的抗氧化性,香菜发芽过程中总酚与ABTS、还原力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总黄酮与ABTS、FRAP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发芽显著增加香菜绿原酸、没食子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和柚皮素的含量。研究表明发芽是一种有效提高香菜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小麦麦麸为原料,分别采用3株泡盛曲霉(分别为GIM3.266,GIM3.4,GIM3.5)进行连续8天的固态发酵,每天分别提取发酵过程中小麦麦麸中不同存在形态酚类物质并测定其含量,同时,每天测定3株泡盛曲霉在发酵过程中木聚糖酶、纤维素酶以及阿魏酸酯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未经发酵的麦麸相比,经泡盛曲霉发酵后的麦麸游离型酚类物质的含量显著增加,总酚含量可高达11561.30μg/g麸皮,比发酵前的麸皮总酚提高了169%;另外,酶活力的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活力在发酵前三天显著增大,其活力最高可达156.70 U,木聚糖酶活力随总酚释放量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34123.00 U,阿魏酸酯酶活力在发酵中后期达到顶峰,最高可达2642.60 U。总体而言,麦麸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的释放量与木聚糖酶和阿魏酸酯酶的酶活力呈正相关,说明发酵后麦麸中酚类物质提取量的显著增加与这两种酶密切相关,这两种酶活力高的泡盛曲霉菌株,更有利于释放麦麸中的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11.
以红树莓为试材,利用L9(33)正交实验,采用超声波法提取黄酮类物质,确定最佳提取条件是:95%乙醇溶液,固液比为1∶8(g/mL),超声波功率360W,提取45min。在最佳条件下,提取量为220.4μg/g。通过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确定柱层析法纯化树莓中的黄酮类物质的条件为选用NKA-9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剂,在室温下,用乙醇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选择为1mL/min。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红树莓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是槲皮素,含量为60.3μg/g。   相似文献   

12.
红树莓中黄酮类物质超声波提取及纯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红树莓为试材,利用L9(33)正交实验,采用超声波法提取黄酮类物质,确定最佳提取条件是:95%乙醇溶液,固液比为1∶8(g/mL),超声波功率360W,提取45min。在最佳条件下,提取量为220.4μg/g。通过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确定柱层析法纯化树莓中的黄酮类物质的条件为选用NKA-9大孔吸附树脂为吸附剂,在室温下,用乙醇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选择为1mL/min。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红树莓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是槲皮素,含量为60.3μg/g。  相似文献   

13.
以华中地区四种不同成熟阶段的树莓果实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酚含量、总花色苷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鉴定其酚类物质,并用液相色谱仪对其绝对含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树莓果实的成熟,四种树莓果实中总酚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其总花色苷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美22树莓果实的总酚含量(31.94 mg/g FW)和总花色苷含量(1.31 mg/g FW)均是四种树莓果实中最高的。四种树莓果实中共鉴定出9种酚类物质,5种花色苷类酚类物质和4种非花色苷类酚类物质,矢车菊素3-O-槐糖苷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为主要的花色苷类酚类物质;Lambertianin C和地榆素H-6为主要的非花色苷类酚类物质。此外,四种树莓果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呈下降趋势,其中天门三号树莓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最多(37%)。该研究为华中地区树莓果实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外源乙烯利处理葡萄果实对葡萄酒酚类物质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在转色期对葡萄果实喷施400 mg/L乙烯利(含1 mL/L Tween-80)(处理组)或1 mL/L Tween-80(对照组),采收期采收并进行小容器发酵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对葡萄酒酚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利处理可有效提高葡萄酒的饱和度(C值)及红黄色色调(a值和b值),提高葡萄酒中以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和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为主的大部分单体花色苷和总花色苷质量浓度,同时以表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为主的大部分单体非花色苷酚和非花色苷酚的总质量浓度也显著提高,而葡萄酒中的花青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花青素-3-O-(6-O-反式香豆酰化)葡萄糖苷和水杨酸质量浓度不受乙烯利处理的影响。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处理组的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组分差异较大,花色苷酚中的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甲基花翠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和羟基苯甲酸中的没食子酸是其主要的差异性酚类物质组分,且对乙烯利处理的葡萄酒贡献较大。乙烯利处理能够提高葡萄酒中3’5’/3’-羟基取代花色苷、甲基化/未甲基化花色苷、吡喃/非吡喃花色苷的比例,同时降低3’5’/3’-羟基取代黄烷醇和3’5’/3’-羟基取代黄酮醇的比例。综上,田间应用乙烯利处理葡萄果实有助于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的积累,可应用于酿酒葡萄的栽培生产中。  相似文献   

15.
以刺葡萄(Vitis davidii)中的甜葡萄为材料,研究负载量及套袋对果实酚类物质和香气物质的影响,以期为高质量酒用刺葡 萄的生产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负载量处理的果实总酚、总花色素和总黄烷醇含量虽然存在年份间的差异,但总体上低负载 量(1 300 kg/亩)和中负载量(1 900 kg/亩)显著高于高负载量(2 500 kg/亩)(P<0.05);果实香气物质含量及种类均随负载量的降低而 增加。 除少数处理外,不套袋处理的果实总酚、总花色素、总黄烷醇含量及果实香气种类和总含量显著高于套袋(P<0.05)。 不套袋、 低负载量处理表现最优,显著地提高了果实总酚、总花色苷、总黄烷醇含量(P<0.05),对香气总量和醛酮类物质均有显著的提升作 用(P<0.05)。 因此刺葡萄低负载量(结果枝平均留1个果穗)和果实不套袋是生产刺葡萄酒果实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以红树莓冻果为原料,研究不同发酵阶段红树莓果酒的功效成分(活性成分、有机酸含量)及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并以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为评价指标,研究红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体外降血糖功效的变化。结果表明,红树莓果酒发酵过程中乙醇体积分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陈酿结束后为(18.00±0.07)%;活性成分、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总酚、花色苷在发酵第1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3.32±2.26)mg/L和(173.64±5.72)mg/L,黄酮在发酵第9天达到最大值为(67.03±0.30)mg/L,原花青素在发酵第5天达到最大值为(6.38±0.04)mg/L;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在发酵第5天达到最大值为(90.18±0.77)%,α-淀粉酶抑制率在发酵第1天达到最大值为(87.93±2.10)%;果酒发酵期间,有机酸除L-苹果酸升高、柠檬酸降低外,其他有机酸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琥珀酸、乳酸变化最明显;陈酿期间,L-苹果酸呈缓慢升高趋势,琥珀酸先升高后缓慢降低,柠檬酸、乳酸、草酸、酒石酸和莽草酸呈降低趋势;红树莓果汁、红树莓果酒发酵和陈酿...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恭城"月柿"为试材,应用不同柿酒发酵工艺,探索酚类物质(单宁、黄烷醇类及总黄酮)在柿酒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柿酒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发酵温度是影响柿酒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东北地区6 种红树莓果实中鞣花酸含量,同时与蓝莓进行比较分析。色谱条件:色谱柱SinoChrom DS-BP 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CH3OH-0.3%磷酸(40∶60,V/V);流速1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表明:鞣花酸得到很好地分离,鞣花酸含量在0.1~1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9 3。精密度实验相对标准偏差为0.06%,重复性实验相对标准偏差为0.09%,稳定性实验相对标准偏差为0.3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00%~98.62%,相对标准偏差为0.21%~0.42%,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测得不同品种红树莓果实中总鞣花酸含量为39.10~155.98 mg/100 g;游离鞣花酸含量为1.24~8.26 mg/100 g,红树莓中含有丰富的鞣花酸,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广志  鲁敏  安华明 《食品科学》2018,39(22):20-25
为了解刺梨果实中活性物质含量变化及其对抗氧化性能的贡献,本研究测定‘贵农5号’刺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酚、总黄酮、总三萜、VC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5 类主要活性物质含量,同时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和铁离子还原体系分析体外抗氧化能力,并比较活性物质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发育时期的刺梨果实中各活性物质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VC含量随果实发育持续增加,花后100?d达到最大值;总酚、总黄酮和总三萜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即幼果(花后20~40?d)和成熟果实中具有更高含量;而花后40~60?d的果实中SOD活性更强。总体上,3?种抗氧化能力表现与总酚含量变化一致,相关性分析显示它们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5种活性物质对抗氧化能力贡献的顺序依次为总酚、总黄酮>VC>总三萜>SOD,其中前3 种物质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0%以上。以上结果表明,刺梨果实的抗氧化能力是几类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总酚、总黄酮和VC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60%甲醇、无水乙醇、1.2mol/L的盐酸对红树莓果实中的鞣花酸进行了提取,确定了丙酮为较好的提取溶剂。考察了丙酮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4个因素对提取鞣花酸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85%丙酮、料液比1∶12、提取时间为90min、提取温度80℃。采用最佳工艺条件进行提取,确定红树莓果鞣花酸含量为322μ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