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烃类矿物油(mineral oil hydrocarbons,MOHs)是一类由多种烃类物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现阶段,针对烃类矿物油毒理学数据比较缺乏,毒理学动物试验数据能否外推至人体仍存在争议。对饱和烃矿物油(MOSH)的毒性主要关注其生物蓄积性,C_(16)~C_(35)的MOSH能在人体和大鼠组织中蓄积并可形成微肉芽肿;而含有3~7个芳香环的芳香烃矿物油(MOAH)具有致突变和致癌性,以及是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欧洲食品安全局指出人群暴露于烃类矿物油的健康风险值得关注。食品接触材料是食品中烃类矿物油污染的重要来源,而由回收纸纤维制作的食品接触纸制品中烃类矿物油污染食品的问题尤为突出。为完善对烃类矿物油的风险管理,应基于化学成分而不是粘度指标,对特定组分烃类矿物油开展毒理学研究和膳食暴露评估。  相似文献   

2.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食品接触材料中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具有神经毒性和生殖发育毒性。接触材料中添加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与食品的长期接触过程中会向食品中迁移,其安全性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因此,研究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迁移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情况,综述了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迁移试验研究方法、模拟物选择、分析检测方法及近年来的迁移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脂肪性模拟液、检测方法、迁移模型及迁移机制的研究,以期为准确评估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20种芳香胺的毒性、国内外对其在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迁移的相关法规及检测标准,并讨论对比了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实时直接分析质谱法五种检测方法的定量限、检出限、加标回收率等指标。  相似文献   

4.
食品接触制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作为增塑剂,广泛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其安全性是消费者密切关注的问题。从危害性描述、危害作用与剂量、暴露评估及风险描述等方面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使用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人体暴露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剂量已构成消费者健康风险,应限制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食品接触材料中使用,建议开发环保新型增塑剂作为替代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外卖行业发展迅速,随之产生的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食品接触材料(FCM)由于反应副产物、低聚物、降解过程、包装材料与食品之间的化学反应或生产所用原料中的杂质而含有有害物质,在与食品接触时这些物质会迁移至食品中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常见外卖食品接触材料为塑料与纸制品,其中含有塑化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等添加剂,而传统中式食品又以高温、高油食品为主,在使用一次性餐具盛装该类外卖食品时,添加剂极可能迁移到相关外卖食品中,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与隐患。本文对常见外卖食品接触材料中主要有害物质的性质、检测方法与迁移研究现状进行简述,了解外卖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的迁移情况,从而给外卖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监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聚氯乙烯食品接触材料中3种柠檬酸酯类增塑剂的方法。方法 采用正己烷/二氯甲烷(1∶1,V/V)提取,经硅胶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乙酸乙酯(1∶4,V/V)洗脱,进入UPLC-MS/MS分析,以乙腈和超纯水做流动相,经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分离,采用ESI源在MRM正离子模式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3种化合物在线性范围内决定系数R2>0.996,方法检出限0.1~0.6 μg/kg,定量限0.3~2.2 μg/kg,回收率为70.3%~103.1%,相对标准偏差为0.9%~9.8%。结论 该方法分析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塑料材料中柠檬酸酯类增塑剂含量的检测,为新型增塑剂的添加使用监管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7.
浅析食品接触材料中的芳香胺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详细分析了食品接触材料中芳香胺的来源、毒性、国内外法规标准以及分析方法等,并对解决食品接触材料中芳香胺的卫生安全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食品接触材料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常常具有异常的气味,可能通过气相传质或直接接触迁移至食品中,不但会引发食品感官特性的变化,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削弱消费者购买欲望,过量摄入后还会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准确识别和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产生的异味物质,对确保食品接触材料的合规以及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挥发性物质气味评估和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接触材料领域的运用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顶空、顶空-固相微萃取、热脱附、电子鼻等气味分析技术,及其与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仪等结合的联用分析技术,并梳理和展望了食品接触材料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分析技术发展前景,为有效管控食品接触材料异味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归纳并评述了近年来有关光引发剂的国内外的管控要求、分析检测技术以及在各类食品基质中的迁移规律研究,分析并展望了光引发剂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双酚类化合物的应用、危害、迁移行为、常用检测技术在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类化合物检测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塑化剂风波又一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台湾、香港和内地政府大力查缴并全面排查塑化剂可能导致的危害,但这一行动还有一个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即非人为添加,由接触材料迁移导致食品中微量含有的塑化剂从含量上如何界定。本文主要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风险评估概况以及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中允许使用的邻苯二甲酸酯的具体种类、限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是使用最广泛的塑化剂。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主要来源于塑料接触材料,而非人为添加。白酒塑化剂事件爆发后,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明确提出了对白酒中塑化剂的限量要求,欧盟、美国等也对食品中塑化剂限量及迁移限量做出了明确规定。该文归纳了白酒及其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限量要求及检测标准。详细分析了各标准在检测对象、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异同及缺失,提出了规避检测干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食品接触材料(Food contact materials, FCMs) 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FCMs能有效保护食品,防止其腐败变质,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一些原因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其中从FCMs中迁移出的非有意添加物(non intentionally added substance,NIAS)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NIAS非常复杂,且相当数量未知,其检测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评价的关键点及难点。在这篇综述中,以塑料食品接触材料和NIAS为主,介绍塑料材料中的NIAS来源、种类、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近年来研究现状以及分析方法,最后对NIAS检测以及Orbitrap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食品接触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一些抗氧剂,以延缓材料的老化。但抗氧剂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会迁移进入食品中,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抗氧剂含量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国内外抗氧剂检测技术进行综述,包括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检测方法,目前主要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快速溶剂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色谱法进行食品接触材料中抗氧剂含量的定量检测,以期为食品接触材料中抗氧剂的检测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食品接触材料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欧盟、美国、加拿大和我国食品接触材料的基本定义、食品接触材料风险评估需要递交的资料和暴露评估的介绍,了解不同国家或国际组织对食品接触材料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而对国际上食品接触材料的风险评估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中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不可小觑。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中塑化剂国内外检测标准、样品前处理方法及主要的检测方法。欧盟法规(EU)No 10/2011相对于以往的2002/72/EC对于迁移测试的要求整体趋于严格,生产企业有必要改进生产工艺以应对更新的测试规则。国家现有的标准中对于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中塑化剂有一定的要求,目前最常见的研究大部分为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但对于其他类型的塑化剂检测结果相对较少,这也将是今后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中塑化剂检测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迁移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具有种类多、来源广、成分复杂、未知性强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结合快速、灵敏、准确以及多组分同时检测的分析检测方法是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评价的关键。本文简要介绍了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的危害性,食品接触材料种类以及食品接触材料中非有意添加物的来源,重点评述了食品接触材料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检测方法,并对食品接触材料分析检测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国茶叶包装材料的使用情况,构建不同类别茶叶不同食品接触材料的接触面积/体积比(S/V)基础数据库。方法 采集市场销售的不同包装和类型的7大类茶叶,通过直接测量法及应用3D表面积测量仪获得413份茶叶样品的接触面积,结合不同类别茶叶产品的质量、规格等数据信息,计算其S/V。结果 茶叶的接触材料均为单一材质,不同类别茶叶接触材料的S/V的平均值为93.0 dm2/kg,范围为3.5~595.6 dm2/kg。99.8%(412/413)的茶叶接触材料S/V≥6.0 dm2/kg,87.2%(360/413)的S/V介于6.0~200.0 dm2/kg之间。结论 我国大部分市售茶叶的S/V大于欧盟评估时采用的6.0 dm2/kg,利用本次调查研究获得的参数将会降低食品接触材料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食品接触材料中包括寡聚物在内的非有意添加物的风险评估,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寡聚物的文献和风险评估报告,系统分析食品接触材料中寡聚物的来源和风险评估方法,并选择1,2,3,4-四氢萘-2,6-二甲酸二甲酯和Cyclo-di-BADGE等寡聚物为案例,介绍寡聚物的风险评估步骤和方法,从而为我国食品接触材料中寡聚物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提供方法学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