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整个电力系统中,配电网处于最末端的位置,运行过程中的故障直接影响着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电能质量,与电力用户用电关系密切,所以研究配电网故障点的迅速查找与隔离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10kV配电网接地短路故障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简述了该系统的设计理念与实现,以及故障自动定位过程。运行实践证明,这一系统在10kV配电网发生故障后,能够快速的帮助检修人员准确的找到故障点。  相似文献   

2.
配电网直接和电力用户相连,提高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对提高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当配电网发生故障时,需要尽快对故障进行定位,以便快速对故障进行处理。其中利用矩阵算法能够很好地进行配电网的故障定位,该文详细分析了矩阵算法在配电网故障定位中的应用原理,并分析了相关案例。结果表明该矩阵定位算法不仅能够对配电网中的单一故障进行定位,还能够对配电网中的多重故障进行定位,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缩短配电网故障停电时间。  相似文献   

3.
在智能电网中,配电自动化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增供扩能,实现电网的高效经济运行有深远意义。为解决电网两相接地短路故障处理问题,对配电网两相接地短路的情况下故障定位与供电恢复进行了现象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发生故障时无法快速准确获取故障类型、故障相序和故障位置的问题,该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和小波变换的思想,提出一种基于融合深度特征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智能故障检测新方法,达到对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故障实时识别并准确定位的效果。算法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故障类型和故障相序识别的准确度方面有一定提高,且对故障位置定位的误差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中压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配电网故障点的准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将故障定位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现场中。该理论方法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故障测距,第二步为故障分支。其中故障测距由行波法确定,故障分支由直流定位法进行确定。并在行波法受到限制或失效时,可采用直流定位法进行弥补,这样通过方法的互补性可以提高故障定位的准确性。最后利用现场数据和ATP仿真验证了此综合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智能技术的发展,配电网系统正在朝着先进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配电网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能够实现故障的自动化定位、自动化隔离,同时能够及时恢复故障,从而减少大范围断电问题。本文探讨了智能电网故障快速定位技术以及故障恢复策略。  相似文献   

7.
配电网络的实际网络布线错综复杂、分布广泛且其负荷变化大、故障频率高,据相关统计,除发电不足等因素外,用户遭受停电事故的95%以上的原因是由配电网故障引起的。为了确保配电网运行时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供电质量就必须对故障线路进行定位和隔离,并通过网络重构及时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以缩短故障区域用户的停电时间和减少停电面积,因此,准确地测定配电网故障位置显得意义重大,而分布式发电DG(DG-distributedgeneration)的接入也会使这一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含DG的配电网的故障定位研究,不仅有利于减少停电时间和区域,而且也有利于研究合理的故障恢复策略,从而提高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机载航空电子设备测试过程中,需要模拟大量的GND、高阻等离散信号做为机载设备的激励。依靠跳线接地、悬空的测试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测试的快速切换要求,提出了一种通过USB总线和可编程逻辑器件控制外围达林顿晶体管反相器阵列和AD数据采集,程控产生多路离散信号的系统设计及实现。该设计能同时切换输入、输出多路离散GND、高阻信号,并且能够对自己输出的信号进行自测试,应用于测试系统自身的故障定位和诊断,保证输出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直流系统接地故障的探查与预防,包括直流系统接地的原因、拉回路法查找接地故障、直流接地选线装置监测法查找接地故障、便携式直流接地故障定位以及查找直流接地故障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的中压电网普遍运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和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在业界也将这种方式称作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也叫小电流接地,这种中压电网通常是6kv——35kv。该方式致命的缺点是当配电网中的电线出现单相接地故障后,对于故障所处的位置,没有准确的定位,延迟了解决故障的时间,对于供电网的稳定性和经济性也有影响。加之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压配电网电缆线路的数目越来越多,我国现阶段的配电线路中,大多数为电缆线路和架空线路的混合架构。本文结合县级供电企业的电网现状,详细论述多点信息的配电线路单相接地故障定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