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萧莉美  刘玉先 《物理测试》1999,(1):18-20,29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稀土催渗渗离子渗氮层中的晶体缺陷。结果表明,稀土催渗使γ′-Fe4N晶粒显著细化,晶界面缺陷的增加有利于氮原子的扩散。在γ′-Fe4N晶粒内有许多尺寸较小的空位型Frank位错环及其蜷线位错和堆垛层错等晶体缺陷;扩散层铁素体中存在的高密度位错及位错环。大量空位的存在,以及位错吸引空位运动,是加速渗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钢奥氏体氮碳共渗后淬火态与时效态的化合物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0.2%碳钢经奥氏体氮碳共渗后在淬火和时效态下的化合物层。通过电子衍射花样与其模拟花样中超点阵斑点强度的比较,确定了淬火态化合物层为三种结构类型ε相中的ε-Fe(2-3)(N,C);时效态化合物层灰区中析出薄片状γ'-Fe4N相,它们之间常存在着180°旋转对称关系,本文提出了解释这一关系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X射线衍射仪及光学显微镜分析了W18Cr4V高速钢离子氮碳共渗层的相结构,采用连续加载压入法研究了共渗层脆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渗氮气氛中引入CH4进行离子氮碳共渗时,碳的渗入可抑制渗层中γ′Fe4N相的形成;渗层中γ′Fe4N相的减少,降低了ε与γ′相混合时的脆性。另一方面CH4的引入增加了碳化物相,会使脆性增加,综合效果取决于V(N2)/V(H2)值及CH4加入量。选择比例适当的N2、H2、CH4气氛,可使共渗层脆性较单纯渗氮小;当V(N2)∶V(H2)为3∶1时,随CH4量的增加,渗层深度增加至一定峰值之后下降。  相似文献   

4.
微波(2.45GHz)使放电管(φ32mm)产生等离子体,在其同直径渗氮管下游区活性原子浓度高、寿命长,处理金属材料无尺寸和位置限制,45、20钢渗氮后微观分析发现,其表面没有化合物白层(ε、γ、γ'相),X射线衍射(XPD)分析,仅存在α-Fe相结构,X射线光电子谱(XPS)分析材料表面有N元素。测出渗氮试样比未渗氮试样的显微硬度高80%。其原因为α-Fe峰值位移变化,材料晶格参数改变,表面氮扩  相似文献   

5.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纯铁离子渗氮扩散层中的γ′-Fe4N氮化物进行微观分析时发现,组织中存在两种类型的γ′-Fe4N 通过其内部是否含有高密度的单方向平行层错片可以将二者区分开来、实验中观察到了直接生长在α″-Fe16N2上的 γ′-Fe4N氮化物,证实组织中存在α″→γ′氮化物的转变.通过此氮化物转变生成的γ′-Fe4N,其内部含有单方向排列的平行层错片,根据 α″-Fe16N2和γ′-Fe4N的晶体结构讨论了氮化物转变的结构条件,转变过程中二者保持如下的取向关系:(111)γ′//(110)α″,[110]γ′//[111]α″.  相似文献   

6.
离子束辅助沉积Fe-N薄膜的相形成SCIE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海  武庆兰 《金属学报》1994,30(6):B273-B276
用离子束辅助沉积方法合成Fe-N薄膜,用离子束背散射和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薄膜成分和结构.结果表明,薄膜的组分(α-Fe,ζ-Fe2N,ε-Fe(2-3)N,γ'-Fe4N相等)取决于沉积参数。给出了沉积温度和N/Fe原子到达比组成的相区域图.  相似文献   

7.
江海  武庆兰  陶琨  李恒德 《金属学报》1994,30(18):273-276
用离子束辅助沉积方法合成Fe-N薄膜,用离子束背散射和X射线衍射方法分析薄膜成分和结构.结果表明,薄膜的组分(α-Fe,ζ-Fe2N,ε-Fe(2-3)N,γ'-Fe4N相等)取决于沉积参数。给出了沉积温度和N/Fe原子到达比组成的相区域图.  相似文献   

8.
采用辉光放电离子溅射法成功地将稀土元素Ce,La和氮元素以较高浓度渗入纯铁.使用金相、电子探针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HRTEM)等实验方法对试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稀土元素的作用,在渗层暗区以下使氮元素主要以不完全6H类型的高层结构间隙相γ'(Fe_4N)的形式存在,并与基体间近似符合K-S关系,界面共格较好.与仅渗氮样品的对比表明,稀土元素明显促进氮元素的渗入并促使氮元素分布曲线峰值向Fe基体内部推移.除以上作用外,稀土元素还在α-Fe中生成金属间化合物(Ce,La)Fe,与基体间有如下近似取向关系  相似文献   

9.
已开发的数学模型能描述气体渗氮和离子涌氮工艺,考虑到了氮在铁素体中的扩散,合金氮化物在扩散区内的沉淀析出,和γ‘-Fe4N氮化铁零件的表面萌生,这三个过程同时发生。对于前两种渗氮,用此模型能计划出工艺用钢生成化合物层的临界氮势曲线,并且能阐明温度和合金元素的有效影响。对检测的两种钢,预测的曲线与实验数据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硫碳氮共渗表面抗蚀性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热力学计算建立E-pH平衡图,求得电极平衡电位,并实测得到腐蚀电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在水溶液介质中,钢中α-Fe、Fe3C1、FeS、Fe2N、Fe4N等闲上的腐蚀倾向。结果指出硫碳氮共渗钢表面存在高平衡电位相FeS、ε(Fe3-2N),使它具有良好的抗大气腐蚀性。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酸洗热轧板的生产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国内外酸洗热轧板的生产及发展,并就我国当前酸洗热轧板的发展谈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温洪霞 《物理测试》2003,(4):25-27,24
介绍了济钢炼铁原、燃料检、实验系统的构成,主要性能特点,使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此系统使用后年节省检、实验费用95.64万元。  相似文献   

13.
贾凌云 《上海金属》2000,22(6):15-20
阐述20世纪后半期钢铁生产的发展和主要变革,从未来钢铁发展的条件,提出不但要提高品种和质量,而且产量也要增加,利用废钢资源发展电炉炼钢的短流程钢厂较经济,可节能,减少污染,并指出大高炉仍是未来炼铁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4.
先进陶瓷的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综述了先进陶瓷的现状与进展。介绍了目前先进陶瓷的主要材料、应用及市场情况,同时表述了先进陶瓷目前的形势、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高技术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对材料测试技术提出的要求。并就高技术新材料以及相应测试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汽车用其用材的腐蚀与对策:中国·瑞典10年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与瑞典的2000余辆卡车、公共汽车腐蚀状况的调查揭示了对腐蚀最敏感的部件及改变材料和施以表面保护对腐蚀的影响。同时在中国6个、瑞典3个试验点进行腐蚀性及环境因素影响的挂片试验,对汽车底部的挂片包括采用不同的结构材料、涂漆及临时防锈剂,研究开放表面及缝隙内的腐蚀行为。对汽车板腐蚀机理及影响因素、室内外加速腐蚀试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HPMA和ATMP的缓蚀阻垢性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水解聚马来酸酐(HPMA)和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的缓蚀和阻垢性能都有量佳浓度值,在要同条件下HPMA的缓蚀、阻垢性能优于ATMP,两种药剂的阻垢率均随Ca^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D PH为6~9时两种申报后率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The aging response,tensile and impact properties of two kinds of Al-Li based alloys havebeen studied.The microstructure,deformation as well as fracture behaviour in the alloys wereobserved with SEM and TEM.It was found that the mechanisms of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for different heat-treated alloys with the same chemical composition are quite different.Thecauses leading to the drop of ductility,toughness as well as anisotropy in peak-aged alloyshave been analysed.Finally,possibl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ductility and toughness of the al-loys have be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Al-Li-Zr和Al-Li-Cu-Mg-Zr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两种Al-Li基合金的时效硬化、拉伸和冲击等力学行为,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变形和断裂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同一成分、不同热处理态的合金变形和断裂的机制截然不同。分析了时效态合金韧性下降和产生冲击各向异性的原因。讨论了改善Al-Li合金塑、韧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Na_2CO_3为介质,利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在不锈钢表面上电聚合沉积聚苯酚及聚邻苯二酚、聚邻氨基酚等聚合物膜,并采用阳极极化曲线法初步评估这些聚合物膜对不锈钢腐蚀的防护作用。试验所得聚合物膜呈棕色,均匀致密,与不锈钢基体的结合较好,在氯化钠溶液中的电化学测试表明,聚苯酚及其衍生物薄膜均能有效地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