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44)
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日新月异的今天,过往那些只由教师来授课、来提问,让学生无疑可问的教学方法渐渐暴露出弊端。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刻不容缓的。只有学生对学习到的语文知识产生了困惑,才能提出疑问,而疑问的提出恰恰又能够佐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构建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充足的探讨时间、适时给予相应点拨等策略的实施,对培养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质疑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36)
<正>《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学生不仅要接受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还要对自己学习中的疑惑提出疑问。但是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师问生答",让学生去质疑需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教师要不断给予赏识鼓励,让学生把质疑变成习惯,并且能够问出高质量的问题。1.培养意识,让学生敢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没有主动质疑的意识,就不会有活跃的思维,学习就没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思源于疑,学起于思,"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只有认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才能切实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45)
在初中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符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疑问是很正常的,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产生疑问不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习。因此,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基于此,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分析探究质疑意识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6)
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疑惑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可是我们的教育往往使学生有疑而不敢质疑,长期压制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或认为有疑问就是学习不认真这是不对的。学生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应当积极保护。如果学生只知道教师说一就是一,从来不问"为什么不是二",这对于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言而喻是不利的。为此,在当今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1)
自我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水平提高的前提,它可以完善学生的思维,提高发现认知水平。通过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质疑方法,训练自我质疑的思维,养成自我质疑的习惯,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9)
<正>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只有善于对所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这是一种善疑的精神。在质疑精神激励下,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所发现,不断进步,才能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获得更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质疑的习惯,才能促进他们语文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寻找一切机会为他们创设质疑的条件。例如,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先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再引导学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32)
<正>教育家陶行知说:"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疑问对于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模式和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1.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敢"问学生的质疑意识能否得到培养,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允许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问,才能常有创新,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带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殿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展开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以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自主提问,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6)
<正>英语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学习感悟和主动积累运用基础上的习得体验。围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先学过程中生成疑问,通过自我主动探知学习活化交流,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动力。学生在和谐情境中主动运用英语知识探知,使得他们的思维情感更加丰富。运用协作互动帮助学生敢言能说,使得英语教学过程更加富有人文性和情趣性,让学生在自由快乐学习和使用英语中增强信心活力。1.运用导学方案引导学生预习质疑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3)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质疑、答疑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形势下,我认识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新任务。要把质疑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质疑,就会主动探究,认真思考,积极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具体来说质疑与答疑有以下几点作用:质疑与答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质疑与答疑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质疑与答疑可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6)
质疑作为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现状,从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0)
<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才会自觉投身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个人认为必须从教学情境入手,将枯燥深奥的数学知识寓于各种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结合平时的所做所感,谈谈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一、创设问题情境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才有思维,只有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教师在课堂上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0)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看重教学结果,只是把课本中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形成了一种惰性的思维,很少会提出质疑。质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1)
质疑问难,就是在教学中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分析疑难、解决疑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要点设疑,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通过难点质疑,让学生的思维由表象认识进入抽象阶段;通过分步设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0)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迅速推行,倡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问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面对学生的"意外问题"的情况也大大增多。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因理解困难产生的疑问、因思维跳跃产生的疑问,教师不能过分注重,更不能不予理睬,而是要做好课前准备,考虑好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中直面问题,优化解决。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
小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批判质疑思维基础上的。通过塑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敢问、善问,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3)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与探索能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探索出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质疑的方法,促进学习语文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30)
随着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让学生"敢问""巧问",大胆质疑,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提问,推动学生质疑,为其创设环境大胆质疑,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2)
教师如果能够努力创设质疑情境,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设问、质疑,引导学生讨论,积极思维,那么,思维的启动源泉就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的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为他们继续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