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扬予区海相地层地表油苗显示丰富,对不同演化程度下的油、碳沥青、天然气采用不同的油气源对比方法进行研究,其中油源对比以生物标志化合物中芳烃质谱较好;固体沥青与源岩对比主要采用有机碳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对比分析;而气源对比则以气体组份特征、气体组份烃同位素系列、nC6^+浓缩轻烃组成分析效果较好。对比结果表明它们均来自于不同的海相烃源岩,其中既有自生自储的,又有上生下储、上下生中间储的,而天然气则多以多源混合气为主。 相似文献
2.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厚达10000m,经过40多年的研究与勘探,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文章采用烃源条件和保存条件有利区叠合选择区块,用圈闭条件和储集条件有利点叠合选择靶点的方法,在中扬子区选择了几个勘探突破点,提出了把花果坪复向斜中部、桑植石门复向斜中北部等作为勘探突破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对中扬子区86口海相探井地层水测试成果的总结与分析,辅以盖层、水动力条件以及地表热液、热水(泉)、油气苗等流体的分布规律,系统研究了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水化学特征,认为中扬子区地层水具有垂直分带性(自由交替带、交替阻滞带、交替停滞带)和横向分区性(开启区、次封存区、封存区);阐述了地层水化学性质与油气保存的相关性,建立了中扬子区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评价标准;认为中扬子区纵向上下组合地层水属交替阻滞-交替停滞带,地层开启程度低,油气保存好,上组合地层水大多属自由交替带-交替阻滞带,地层开启程度较大,油气保存逊色;横向上以石柱复向斜(石柱)、当阳复向斜中部(江陵)、沉湖-土地堂复向斜中南部(仙桃)为封存区,油气保存好.提出下组合地层以及石柱、江陵、仙桃地区是中扬子区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中油气显示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系统地讨论了中扬子区海相地层中油气显示的类型、横向和纵向分布规律及产状,并探讨了其石油地质意义。重点解剖了澧县凹陷和沉湖-土地堂宽向斜区的油气显示,证明这两个地区作为远景区是可行的。研究中利用了显微油气显示方法(有机包裹体、岩石吸附烃),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下扬子区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海相烃源岩的发育,中、下扬子区中-古生代经历了加里东和海西-早印支旋回两个阶段的海相被动大陆边缘和克拉通盆地演化,形成了岩性稳定的巨厚中-古生界,发育了6套烃源岩,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烃源岩的高演化和6期构造运动使古油藏遭受破坏。从分析高演化海相地层的烃源类型、构造演化以及整体封存等成藏条件,认为中、下扬子地区在强烈的构造运动背景下,烃源岩的“再次”补给能力和区域保存条件将成为控制中、下扬子地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勘探力度的加大,中上扬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优势日显突出。在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指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层主要是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s)(SS1-TST),-C1下部(SS3-TST),上奥陶统五峰组(O3w)及S1下部(SS7-LST,TST),中二叠统栖霞组(P2q)(SS12-TST),P3(SS13-TST),除O3w产于SS7-LST,其余主力烃源岩均形成于超层序的海侵体系域;区域性主力储集层主要包括上震旦统灯影组(Z2d)(SS2-HST),-C2,-C3(SS4-HST),C2(SS11-HST),中二叠统茅口组(P2m)(SS12-HST),上二叠统长兴组(P3ch)-T1,T2(SS13-TST,HST),通常与超层序的高水位期相一致;区域盖层的分布与区域烃源层的分布基本一致,但要比区域性烃源岩的类型丰富,其发育和分布主要形成于二级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最后指出礁滩相灰岩—白云化或白云岩—古岩溶为最有利储层,古隆起+后期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圈闭为最有利部位,川东北—鄂西地区(两边一台)及川东南—黔中—鄂西南地区(一边一台)为勘探目标优选区,川东南—黔北、鄂西—渝东地区下组合较有希望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8.
9.
10.
中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烃源岩评价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新建立的有效烃源岩评价标准,对中下扬子区中-古生界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烃源岩的分布层位和岩性,详细论述了各层位烃源岩的特点,提出了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层位和有利区块.中下扬子区震旦系-三叠系可划分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上奥陶统顶部五峰组-下志留统底部、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共6套主力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上奥陶统顶部五峰组-下志留统底部和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中、下扬子区都有分布,面积广泛,为区域性主力烃源岩;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在局部发育,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烃源岩在下扬子区分布,这3套烃源岩属地区性主力烃源岩.中扬子区下志留统、下三叠统烃源层生烃量以石柱-万县复向斜最大,利川复向斜的生烃强度最高.上震旦统-奥陶系烃源层以宜都-鹤峰复背斜的生烃量最大,花果坪复向斜的生烃强度最高.下扬子区烃源岩的二次生烃作用明显,白垩纪-新近纪部分层系仍然是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中扬子地区海相地层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研究。目前已检测出的有甾烷、双环倍半萜、三环二萜、四环萜、五环三萜类的藿烷和γ-蜡烷等6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分析其组成分布与构型演化等待征,较清楚地反映了本区海相地层有机质生活环境、母质类型及演化阶段的面貌。对丰富我国海相领域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深入开展本区的油气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通过对下扬子地区"海相下组合"构造背景、生储盖发育、演化、保存以及典型实例的剖析,认为下扬子盆地北部中新生代叠置区"海相下组合"烃源岩具备长期生烃、多期次生烃的条件,同时该地区志留系高家边组大套海相泥页岩构成良好的油气封盖层。进一步研究认为,下扬子地区是印支期拼合到欧亚大陆的古板块,古板块的主体部分是历次构造运动的相对稳定区,即下扬子中央稳定带,此中央稳定带位于盐城—南黄海一带的广大区域,是下扬子区"海相下组合"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先生曾指出北北东向的中、新生代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是含油气远景区,如第一沉降带的东海、台西南、珠江口盆地.第二沉降带的松辽、华北,江汉盆地直至北部湾盆地。事实证明这一预测是正确的。符合石油地质学的沉积盆地成油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中扬子地区地层水特征及与油气保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水是与油气共存的地下水,它与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成藏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在整理分析中扬子地区地层水化学资料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各储层地层水的矿化度,计算了水化学特征系数,包括变质系数、脱硫系数等。认为中扬子区纵向上下组合地层水属于交替阻滞和交替停滞带,油气保存较好;上组合地层水大多属于自由交替带和交替阻滞带,油气保存较差。该区块中鄂西渝东区有利于油气保存,其次是江汉平原区,湘鄂西区最差,总的来说鄂西渝东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7.
浅议中扬子区海相有效烃源岩的产烃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扬子区六套海相烃源岩研究,探索地提出了海相有效烃源岩的划分标准,同时结合江汉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系建立了有效烃源岩体的识别方法,描述了其时空分布规律,并对各烃源层产烃能力进行了预测。对中扬子区海相油气勘探部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扬子区海相油气保存条件初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扬子海相含油气区虽然经燕山构造运动的改造和破坏,但通过封盖和地下流体地化特征等保存条件的分析,在整体保存条件较差的背景中,存在有保存较好的区块,主要是凹中隆起区。据此提出。Ⅰ级有效保存区为沔阳、当阳区块,Ⅱ级较有效保存区为澧县区块,Ⅲ级可能保存区为长阳、潜江区块。 相似文献
19.
南方海相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地层古老,经受地质构造变异的次数多,所以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特强,有机质演化程度高,形成天然气藏的机遇高于油藏。基于油气是可流动性矿产,所以在勘探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时,应重视上覆陆相地层中次生油藏的出现,这在四川盆地西部已经有了实例。 相似文献
20.
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主要是裂缝型储层。可划分为孔隙型、裂缝型、溶洞型和孔缝洞复合墅四类。对裂缝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该区裂缝主要为构造裂缝,存在多期性和充填性,裂缝与岩石物性有关,不受地层层位限制;构造裂缝主要发育于背斜轴部、转折端及断层交汇处、断层拐点附近等变形强烈部位。同时简要介绍了裂缝型储层的测井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