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水文计算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梅州水库汛限水位调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根据梅州水库存在的问题,结合增江流域防洪体系的完善以及河道的变化,对其汛限水位进行合理调整。调整后的防洪调度方式为:20年一遇洪水的调度方式为:边蓄洪边以安全泄洪流量限泄,最大下泄流量不大于150 m3/s,库水位不超过54.15 m;超20年一遇洪水的调度方式为:起调水位54.15 m,溢洪道闸门开闸泄洪。汛限水位调整后不会增加水库安全及下游防洪的风险,对工程安全及库区淹没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结合故县水库分期洪水的特点,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研究了水库防洪调度风险分析的实施程序;分析并随机模拟了导致故县水库洪水风险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得到了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不同频率的模拟洪水过程。根据模拟洪水过程在不同汛限水位方案下的调洪结果,估计了不同汛限水位方案的防洪风险。结果表明:①典型洪水的选择、预报误差及调度滞时是水库防洪调度中的主要不确定性影响因素;②水库分期运用汛限水位抬高是水库洪水资源化的主要途径,故县水库的汛限水位前汛期可以抬高到532.0m,后汛期可以抬高到534.3m。  相似文献   

3.
《北京水务》1998,(3):15-20
从水文气象学角度出发,建立降水预报模型和多种洪水预报模型,对密云水库原调度运用方式进行大量改进。提出在确保水库大坝安全,满足下游一定频率洪水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水库对下游河道补偿调节的运用方式,可将水库起调水位由150m提高到152m,增加水库蓄水量近3亿m^3。  相似文献   

4.
依据汾河水库防洪调度规则的演变和现状,对8m泄洪洞启用后水库防洪调度规则进行了探讨。找出一般水库防洪调度共性的调度方法,归纳出一个水库防洪调度的模式。设计出通用型模拟软件。此软件采用编译方式运行,菜单式人机界面,具有分级限泄模拟和较完善的图形功能,不仅可用于频率洪水的计算,还可以做为实时洪水调度系统的组成部分,应用此软件对汾河上游1967年的大洪水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泥沙淤积对防洪的影响,得出目前水库泥沙淤积还未对水库防洪造成较大影响。按1126m的汛限水位,遇到1967年的大洪水,用敞泄调度,最高库水位1127.379m,最大泄量700m ̄3/s,下游和水库无大险情。(朱宗蓉)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故县水库主汛期入库洪水特点,对其主汛期汛限水位动态控制防洪调度判别条件、动态控制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动态控制运用后的防洪风险进行分析,认为对5年一遇以下洪水进行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运用的风险较小,并依此制定了故县水库主汛期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运用方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陡河水库遭遇不同频率洪水时库区淹没状况及经济损失的分析,以及提高汛限水位后的河道防洪与治理。为提高汛限水位及科学调度提供了可靠依据,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的防洪和兴利效益。  相似文献   

7.
王美茹  马骥 《吉林水利》2009,(11):43-44,49
针对星星哨水库控制运用中由于汛限水位保持不变而导致洪水资源浪费问题,从净雨预报和调度方案方面研究动态控制水库汛限水位的方法.首先研究净雨预报的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水库洪水调度方案,解决了水库在实际运行中汛限水位突变的关键问题,增加了水库蓄水量和汛后蓄满的几率,发挥水库兴利效益.  相似文献   

8.
从考虑水库及下游行洪安全、汛后供水及周边限制条件等多种因素,对三洲田水库汛限水位进行了复核计算,并对调整汛限水位后的水库调度运行方式进行了分析,为深圳市同类小型水库的汛限水位复核和运行调度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下游水库汛限水位与防洪体系风险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黄河中游四库(三门峡、小浪底、陆浑和故县水库)在中下游的防洪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黄河中下游的水资源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黄河中下游水库及黄河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运行调度规则,考虑设计洪水典型选择、洪水预报误差和水库调度滞时的不确定性影响,利用蒙托卡罗法模拟洪水过程,实现了洪水典型选择、洪水预报及调度滞时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定量转化,分别计算了前、后汛期8种汛限水位方案下的黄河中下游水库及下游的防洪风险指标值,在对各方案的风险进行比较和评价的基础上,推荐了小浪底水库、陆浑水库和故县水库前、后汛期相对合理的汛限水位方案,为定量考察水库防洪调度及下游防洪风险率、合理选择动态的汛限水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山美水库提高正常蓄水位所涉及的两个关键问题——汛限水位及汛限时间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山美及其下游河道洪水特性,从五个不同起调水位对山美设计洪水进行节调计算,经过对各调洪成果分析研究,提出山美扩蓄最优汛限水位及采取汛限水位的最短时间,在不改变现状条件下,例得山美水库综合利用总体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1.
王快水库抬高汛限水位分析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兴利调节及洪水调节计算,分析抬高汛限水位对调节水量、防洪保坝标准、库区淹没、下游防洪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水库除险加固后抬高汛限水位的可行性,为水库的合理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影响龙羊峡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案的主要因子有黄河上游的洪水起涨特点、水库下游河道的安全过流能力、龙刘水库的联合防洪调度方式、入库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等几个方面。龙羊峡水库的预泄模式宜采用固定预泄的方式,洪水预报的有效预见期为7 d,预泄判别流量为1 500 m~3/s,预泄流量为2 000 m~3/s,相应的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域为2 588~2 590 m,在此区间内水库进行动态调蓄运用,视上游来水预报和水库蓄水情况确定出库流量。水库水位超过2 590 m时,水库按常规防洪运用方式运用;水库水位超过2 594 m时,水库按设计防洪运用方式运用。  相似文献   

13.
该文根据福建省沙溪流域洪水特性,针对安砂水库下游永安、三明和沙县城区的防洪现状及防洪目标,分析研究了不同洪水组合的汛限水位、汛限时期等防洪问题。初步探讨了安砂水库防洪任务、汛限水位及防洪调度等问题,提出了安砂水库防洪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14.
南告水库本没有防洪要求,运行中以降低汛期蓄水位来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从而造成电能的损失。该文从洪水复核、洪水调度等方面分析论证了提高南告水库汛限水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陡河水库遭遇不同频率洪水时库区淹没状况及经济损失的分析,以及提高汛限水位后的河道防洪与治理。为提高汛限水位及科学调度提供了可靠依据,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的防洪和兴利效益。  相似文献   

16.
在对江垭水库分期洪水、汛期径流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汛限水位动态控制的时段划分及控制水位,执行了新的汛期运用方案。在实时水库调度中,运用“短历时超蓄、洪前预泄”、“拦蓄尾洪”等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运行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汛期分期以及分期汛限水位的合理确定,能够较好地协调水库防洪效益与发电效益之间的矛盾,对充分发挥水库的防洪、发电能力,以及提高汛期洪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改进的模糊集分析方法并依据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个梯级水库入库洪水对其汛期进行分期,通过隶属度与防洪库容的映射关系确定梯级水库分期汛限水位,提出利用跨期选样法对分期结果及汛限水位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前汛期为6月1日—7月14日,主汛期为7月15日—9月16日,后汛期为9月17日—10月24日,4个梯级水库合理汛限水位分别为962,800,575,374 m。通过不同典型洪水放大的洪水过程检验了分期汛限水位的合理性。研究得到的金沙江下游梯级分期结果及各库分期汛限水位,均能够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水库发电等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汛期洪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龙羊峡水库设计汛限水位为2 594 m,水库建成以后一直未能实现按设计汛限水位运行。近年来,黄河上游防洪运用条件逐步改善,龙羊峡水库下游水电站基本建成,下游河段堤防及河道治理工程逐步完善,现状过流能力逐步加大,为龙羊峡水库按设计汛限水位运行创造了条件。以2019年为现状年,在分析龙羊峡水库下游河段防洪运用条件的基础上,拟定龙羊峡水库不同汛限水位方案和相应的龙、刘水库联合防洪运用方式,在保证水库自身安全和设计防洪任务的前提下,兼顾水库下游河段的防洪需求。经分析,龙羊峡水库现状汛限水位应为2 592 m,利用2 592~2 594 m之间库容,通过与刘家峡水库联合防洪调度运用,兼顾水库下游河道防洪需求;龙羊峡水库水位在2 592~2 594 m时,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最大下泄流量原则上不超过2 500 m~3/s和3 500 m~3/s。  相似文献   

19.
水库自1959年拦洪以后,除1967年溢洪道溢洪一次最大泄量不超过200m3/s洪水以外,拦蓄了历年汛期洪水,基本上解除了下游洪涝灾害。在水库控制运用过程中,加强对水库的管理,严密注意和分析汛期降雨情况,适时分期抬高水库限制水位,使水库经常保持在较高水位下运行,既保证了水库的安全,又充分发挥了水库的综合效益,起到了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文峪河水库2009年后汛期两场洪水的调度过程,指出了现行汛限水位存在的问题,根据模糊水文学理论,给出汛期汛限水位的计算公式,应用余弦函数得出汛期理论隶属度,据此计算文峪河水库后汛期的汛限水位,并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