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烹饪方式受到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能够呈现出明显的中式特点,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文化体系。食品营养学推动中式烹饪朝着营养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健康饮食。本文以中式烹饪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对中式烹饪食品的营养化和科学化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式烹调讲究色香味俱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重视菜品的色香味,更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高盐、高油的产品虽然对菜的味道、形状、色泽都会有很大的改善,但会引发三高等病症。因此,烹饪者需从营养、健康的方面推动中式烹饪技术的发展,在提升食物外观和口感的同时,注重食材的营养化搭配和合理选择烹饪方式。本文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式菜品科学营养化的措施,以促进人们健康饮食。  相似文献   

3.
中式面点作为中华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种类繁多、风味多样的各色面点美食。受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式面点的成熟方式各不相同。基于此,本文在详细阐述中式面点各种成熟方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中式面点制作的案例,探索不同成熟方式在中式面点烹饪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选择更营养健康、美味可口的成熟方式制作中式面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晓新 《食品指南》2014,(3):26-29
橄榄油造假是世界性现象橄榄油是备受一些国人和养生专家推崇的“地中海生活方式”的主角,在欧洲,撖榄油也被称为“液体黄金”,可见其尊贵。目前世界橄榄油主要生产国集中在地中海沿岸,主要是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突尼斯、土耳其、叙利亚和摩洛哥,  相似文献   

5.
中式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发展,已形成了成熟的文化体系。随着人们健康生活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食品的营养化及科学化问题,对中式烹饪的科学化和营养水平不高的现状高度关注。为促进现代饮食健康及均衡性,本文围绕中式烹饪展开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式烹饪食品营养化与科学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提升策略,以期为中式烹饪文化创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周广旭 《食品界》2021,(9):118-120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处于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十分注重立德树人,有效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效能.烹饪专业在教书育人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旨在培养高素质、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线上教学、线下交流和培训实践的方式,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本文主要立足高职烹饪专业教学角度,探讨如何融入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烹饪及冷却方法对冷配送中式快餐中绿色蔬菜的品质影响。方法以西兰花、青椒及青刀豆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热烫、微波、急炒烹饪,再分别进行自然冷却、冷风冷却及冷水冷却,检测其失重率、亚硝酸盐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热烫的西兰花重量不减反增,青刀豆及青椒急炒时失重率最高。3种蔬菜热烫后使用不同的方法冷却,其亚硝酸盐含量均上升。所有处理都使3种蔬菜中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冷却方式不会影响3种蔬菜中的可滴定酸含量,而烹饪方式却有影响。结论烹饪及冷却方式对中式快餐中的绿色蔬菜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且与蔬菜品种有关。  相似文献   

8.
2012年4月12日,在北京开展了由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承办的“意大利健康之路——意大利特级初榨橄榄油”活动。意大利政府、监管部门特派专家从意大利赶来出帘活动。除此以外,还有22家意大利橄榄油生产商和销售商及代表成百上千家中小型橄榄油企业的协会的人员,以及40家中方进口商出南。  相似文献   

9.
林桦 《中国食品》2012,(9):30-30
2012年4月12日,在北京开展了由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承办的“意大利健康之路——意大利特级初榨橄榄油”活动。意大利政府、监管部门特派专家从意大利赶来出帘活动。除此以外,还有22家意大利橄榄油生产商和销售商及代表成百上千家中小型橄榄油企业的协会的人员,以及40家中方进口商出南。  相似文献   

10.
《中外食品工业》2005,(12):64-65
由全国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和中日流通产业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大豆制品加工技术及设备展览会将于2006年6月份在北京举办,这一举措让豆制品这个传统而且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同时也表现了豆制品行业要向产业化发展的决心.为此本报就展会的举办和有关问题采访了全国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卫祥云.  相似文献   

11.
刘晓  吴智慧 《家具》2014,(4):52-55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当前世界的民族差异性越来越小的趋势下,不同的地域间家具设计的风格也都趋于多样化和统一化但近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被提倡和重视,在家具设计中运用中国古典元素逐渐形成了一种时尚潮流,所以新中式的概念应运而生而"80后"作为现代中国新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都和其他人群大有不同,形成了一支独具特色的代表队伍,并且他们也是现代中国占购房比例相对很大的一类人群。笔者从"80后"的生活方式入手,试剖析新中式客厅家具的设计要求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鹏 《食品界》2021,(4):80-81
教师是引导学生养成职业素养的引路人。产教融合背景下,采用“双导师”制构建在校学习与上岗工作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旧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双导师”制,助推餐饮行业烹饪专业育人质量的提升已成为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简析“双导师”制在烹饪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双导师”制在烹饪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郭少培 《食品界》2021,(6):125-126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借鉴国内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建设需要,中餐烹饪专业实施了现代学徒制的探索.本文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出发,通过对当前中职烹饪专业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基于现代学徒制,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考核评...  相似文献   

14.
胡凯杰 《中国食品工业》2023,(1):99-101+128
职业院校作为烹饪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根据社会的需求、行业的要求和烹饪专业的特点建构多样化的烹饪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餐饮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因此,本文在明确烹饪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从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以赛促培、工学一体、多能工等方面,探索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旨在为我国餐饮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烹饪人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现行课程考核现状和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考核评价的先进经验,提出优化我国高职烹饪专业核心课程的“四维”考核评价体系,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与企业形成培养合力,构建“理论、文化、技能和管理”四个维度的考核评价方式,以期培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6.
《烹饪化学》是职业院校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烹饪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提高《烹饪化学》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本文对在《烹饪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路径探索予以研究,希望能够为各地区职业院校的《烹饪化学》教学提供参考,提高学生的烹饪能力,助力我国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为社会输送大量优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根据桂林旅游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情分析,确立了“三融合、三推进”的教学思路,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融合实验、融合线上、融合创新创业,对工科课程设计贯通低、中、高阶认知的教学方案。通过推进课前学习、推进课中理解、推进课后知识扩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课程的创新培养出烹饪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谷悦 《中国食品》2013,(21):50-50
“城市大了之后,中国人习惯的烹饪方式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此话一出大家都惊呆了,这是哪门子的出牌套路?有网友对此调侃称,“干脆单双号,一号开火做饭,二号冰锅冷灶”。  相似文献   

19.
孙迁清  史居航 《中国食品工业》2023,(12):100-101+105
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协同的新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校学习烹饪工艺、与营养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烹饪技术,通过企业的积极参与和促进,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养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有了校企双主体的育人机制,还能推动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促进烹饪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冬阳 《中国食品》2014,(3):32-33
创建于1973年的RATIONAL,总部位于德国,是全球范围内大型商业厨房热加工烹制的市场和技术领导者,致力于为大型厨房和餐饮业厨房提供高效,便捷的热食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生产出恒定的高质量食品。从今年第一期开始,RATIONAL与本刊合作创办"RATIONAL看餐饮世界"栏目,对于餐饮业的热点进行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