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知识轶闻     
日本茶道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相应于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的日本平安时代;受宋代的末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受明代的叶茶泡饮法影响的历史上的江户时代。 在茶文化的发展上,佛教的传播是一重要契机。唐代日本空海、最澄、永忠禅师从中国带回茶籽以及种茶、制茶和饮茶方法。宋代,荣西禅师留学中国,回国后,遍播中国茶籽,著《吃茶养生记》。日本民间也开始流行宋代中国大陆的斗茶会,云脚茶等。明代,日本茶道之“开山者”——“村田珠光,日本茶道之“集大成者”千利休均属僧侣或寺院中人,这与中国饮茶、种茶的传播与寺院密切相关一样,蕴含了“茶禅一味”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好山好水出好茶,高马二溪茶最佳。安化黑茶历史悠久,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皇帝贡茶,也是边区游牧民族的必备饮品,称之为"生命之饮":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探寻黑茶文化,寻找高端黑茶典范,不能离开源远流长的"高马二溪"。  相似文献   

3.
江泉 《饮食科学》2007,(12):53-53
我确实爱喝茶,虽然茶龄不长,但自从接触了茶以后,我就与一切果汁饮料和碳酸汽水断绝关系,我觉得世界上任何能饮之水都不如茶水好喝,这可能就是我与茶的缘分吧。可是我又深感惭愧,我虽然爱喝茶,却不懂茶之道,说我是个"茶盲"也不委屈。我不  相似文献   

4.
《茶经·六之饮》中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乎鲁周公。"阅之可见中国早在神农氏时期就发现了茶并且有其相应的食饮方式。随着时间的磨砺,历朝代文化也不断变革,茶艺、茶道及茶人精神其今已成为了一种主流文化——中国茶文化。有品饮之人自然需要泡注之人,时至今日我们称这些茶品泡注者为茶艺师。茶艺中的技艺和文化重于平时练习积累,在此基础上茶艺师素质形象可通过茶服进行二次升华,提高整个过程的艺术性。近现代常见的茶服款式、色彩等都是集合了历代茶俗和茶文化的特征所形成。  相似文献   

5.
茶与酒是诗家常及之饮料,只不过偏好人各不同而已。下面将有关茶与酒的诗句辑录成章,供读者欣赏。1厚茶薄酒诗句 唐·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此物清高世  相似文献   

6.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常言道,茶为万病之药。然茶对人体的医疗与保健作用虽已被人们公认,但是饮什么菜和怎么饮的问题,却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里就向您介绍一种花菊茶的饮用方法。在生活中,如果能经常品尝到一杯质化味美的粑菊茶,不仅能起到减肥与健美的微妙功效,还可以观赏到粑菊茶在冲泡过程中的种种奇妙变化。这些天然之品聚于杯中,有的似红霞灿烂,有的像冰清玉洁,有的如亭亭玉立,不仅给人一种“劝君一杯粑菊茶,欲饮人间花木情”的自然美的享受,还可以增添无限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中国首家"丧茶"茶饮店在上海开业,与"喜茶"、"鲍师傅"等"网红餐饮"一样,"丧茶"的顾客络绎不绝,甚至催生了代购黄牛加价购买"网红食物"的现象。与此同时,不少知名的"网红餐厅"相继关门,甚至一些元老级门店落得"一地鸡毛"。"网红餐饮"冰火两重天,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正南宋著名诗人杜耒在《冷夜》中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茶,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我国自古有以茶待客的风俗,例如畲族、白族就存在饮"三道茶"的习俗。畲民们对茶情有独钟,把其视为"神汤",认为茶不但能解渴,而且能提神、清目、祛病、健身。畲族风俗离不开茶,"无茶不讲话",养成了"日不离茶"的常年喝茶习惯,而且喝茶就要喝三道(次)。"饮三道茶"是畲族最具有独特风情的饮茶方式。客人一到,或左邻右舍来串门,畲  相似文献   

9.
饮茶之风弥漫全国并成为全社会的生活习惯,始发于唐玄宗开元时期。杨华《膳夫经手录》说:“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封演《封点闻见记》卷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真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看来,僧侣之间提倡饮  相似文献   

10.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而使茶由饮而艺的道者,则始于唐代之陆羽。从古至今,茶作为一种保健饮品,备受各阶层人士的青睐。茶肴近几年亦成为餐饮业日渐明丽的一道风景线,并逐渐成为了一种饮食新时尚。  相似文献   

11.
正茶,生于青山,长于幽谷,结庐林间。从唐人陆羽的《茶经》走出,饮尽山灵水秀,自然也就意蕴人间风情了。苏轼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茶清雅的氤氲里,有许多丰富的意味在缭绕。"商会者何?一人之识未周,不若合众议;一人之力有限,不若合公股。故有大会、大公司,国家助之,力量易厚,商务可远及四周。"这是清末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眼中的商务功用。驰骋商海的福建人深谙此道,他们抱团行天下,在海外如此,在国内亦如此。在众多商会中,北京茶业企  相似文献   

12.
茶乃饮品中之尤物;“晚采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正是品饮普洱茶的好时节。  相似文献   

13.
吃喝漫言     
一 人世间谁不饮乎? 民以食为天.而饮相对于人之"食"而言,似应当占据与"天"相对应的"地"的位置."天"与"地",就像是一对恒久的孪生姐妹,人们因饮而酿造了美酒,因饮而窨制了茗茶,因饮而调和了羹汤,也因饮而煎熬了"单方"……  相似文献   

14.
茶墨俱香     
<正>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天气逐渐转入寒冬,不妨在屋内沏上一壶茶,关闭WIFI,放下手机,静静地品茶、阅读书刊,享受短暂的慵懒生活,为接下来的人生积蓄能量。茶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举国之饮。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以茶抒怀遣兴,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相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在一次斗茶比赛中得胜,史学家司马光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君何以爱此二物?"东坡笑而答曰:"奇茶妙墨俱香"。"茶墨俱香"遂被后人传为美谈。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曾举办"茶墨俱香书画展",有几  相似文献   

15.
好茶配茶点     
好茶无声招人饮,喝茶人是被茶香引来,又极其愿意再将之与人分享,这是爱茶人必会做的一件事,所以有了茶会,便有了茶点。茶点既为果腹,更为呈味载体。在与茶的搭配上,讲究茶点与茶性的和谐搭配,注重茶点的风味效果。  相似文献   

16.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对茶的效用有如下的一段评价:“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这段话的意思是:茶的效用,因其性至寒,用作饮料最为...  相似文献   

17.
正花与茶的联姻,大概从中国人喝茶那天起就成为一条或隐或显的副线。中国茶文化的勃兴应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豪迈地宣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在这个过程中,僧人与文人是两大主力群体。但唐朝人煎时茶,会在茶汤里添加许多东西,"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对此,  相似文献   

18.
正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的祖先率先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茶的种植、制作、品饮和应用的光辉一页。茶又是杭州西湖的骄傲,因为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闻名天下的名茶"龙井",就产自这"人间天堂"。相传北宋元丰二年,一法号为"辩才"的高僧退居西湖狮峰,开山种茶。辩才"识风水",种出的茶色  相似文献   

19.
茶与医药保健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三国时代的《广雅》一书中记载“剂巴间采茶作饼。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灸令色赤,捣未置蓖器中,以汤沃复之,用葱姜笔之,其饮醒酒”,对茶叶的产地、制作、用法及功效等都有涉及。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已经把菜和医药保健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了。到了现代,可以说茶的普及,几乎都和保健有关。茶的全球性的消费增长.也带动了医药科研和产品开发的新浪潮。  相似文献   

20.
清饮与茶配     
郑启五 《美食》2004,(1):48-48
喝茶分清饮和茶配两类,清饮顾名思义.就是单纯地饮茶,专心致志地体味茶的韵味;茶配就是有点心相傍,边饮边吃。清饮茶配,各有其乐,我是兼而品之。清饮时有清饮的茶友,多为茶化的学人、寺院的高僧、台湾的友、端庄的茶艺师以及茶行业的老板,茶逢知己,长饮不醉。而茶配有茶配的食友,当年打工的工友、上山下乡的老三届“插友”、还有大学的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