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基坑周围地表最大沉降值及其所在位置与基坑开挖深度、围护结构插入比、支撑系统刚度、抗隆起稳定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地表最大沉降呈现减少的趋势;支撑系统刚度对地表最大沉降的影响较大,基坑周围地表沉降随着围护结构最大侧移的增加而增大.相关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2.
深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及变形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提出了按正态分布密度函数计算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值的公式,并推导求沉降的有关参数的公式,根据对邻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保护的需要,引入了两个计算地表变形的指标,并推导出求地表变形的公式,实例计算表明本文计算方法精度较高,对地表沉降和变形预测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依托穿黄隧道工程项目,通过理论结合实际项目的方法就深基坑在开挖时降水对周围地表沉降的影响进行研究,对实际测量值以及计算值进行不同工况的对比,得出了以下结论.(1)基坑开挖以及降水时,随着离基坑距离不断地增大,地表的沉降呈现"勺"形,而不是单一地随着距离的增大沉降量增大.对数据分析可知,该项目地表沉降最大点在18 m附近... 相似文献
4.
用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深基坑周围地表的沉降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小波神经网络应用于深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的预测,提出了一种有效的预测方法,并构造了预测沉降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为预测深基坑周围地表沉降量的一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由于周边建构筑物和管线保护的要求,城市中心区等建成环境下的深基坑工程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往往成为风险控制的主要因素。我国上海等软土地区在这方面开展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基于实测数据总结出沉降分析简化模式并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在风险分析和控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北京地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缺少普遍性的结论指导工程应用。由于不同城市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基坑工程引起地表沉降规律差异也较大,需要结合具体地质条件、工程条件进行具体研究。近年来,由于以运营地铁保护为代表的环境安全保护的需求不断凸显,开展北京地区深基坑引起地表沉降规律的研究也越来越迫切。本文在对深基坑引起地表沉降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北京东部地质条件以砂土、粉土和粘性土旋回沉积地区的深基坑工程实测资料,研究其与软土地区不同的规律特征,并提出适用于北京中东部地区用于初步设计的地表变形模式,从而便于对深基坑工程的环境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8.
以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介绍了该工程周边环境、结构型式及拟建场区的地质条件;根据该工程特点将该工程分为四个典型工况,并根据各个工况结束时测得的基坑周围土体沉降结果,分析了该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土体沉降规律;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土体沉降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到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土体沉降规律及影响范围.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作为深基坑设计与制定施工方案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为有效控制和预测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周围地表沉降变形,以保定市汽车科技产业园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并将实际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对测点DB-1和DB-3采用不同降噪尺度进行降噪处理,选出合适的降噪尺度,以降噪后的测点DB-2监测数据作为径向基神经网络输入矢量,构建基于小波变换的RBF预测模型,以滚动预测方法对基坑测点DB-2沉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通过对监测数据多尺度分解,分离出监测数据中的真实信号与噪声信号,并对这些高频的噪声信号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达到降噪的目的;测得W-RBF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279 54、均方根误差为0.324 99、平均相对误差率为8.42%、最大误差为0.186 74 mm,R2为0.983 71,通过对比,均优于RBF模型;经过实际工程验证,经过小波降噪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的BP神经网络在机械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运行速度慢、易过度拟合和与实测值误差较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神经网络(RNN)的长短期记忆人工(LSTM)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广州市某深基坑开挖的周围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LSTM神经网络训练,并对后续地表沉降值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LSTM... 相似文献
13.
深基坑开挖必然引起地表沉降,地表沉降监测数据不可避免要受到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干扰,使沉降数据真实性受到极大的影响。以武汉深基坑工程的大量监测数据为基础,提出一种小波分析法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混合建模方法,对深基坑地表变形进行沉降预测分析。首先运用小波分析对实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提取反映实际变化的沉降数据作为径向基神经网络输入的特征向量,构建小波网络W-RBF预测模型,采用滚动预测方法对地表沉降进行预测。工程应用结果表明,W-RBF模型预测性能,要优于带有噪声构造的原始数据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满足深基坑工程的信息化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4.
神经网络预测为深基坑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路径。运用哪种模型较优,输入层、输出层、隐含层参数如何选取,对预测的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轨道交通工程案例,以深基坑沉降监测数据为例,对常见的几种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几种模型的残差、均方根误差(RMSE)和绝对平均误差(MAE),收敛次数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对深基坑沉降监测数据预测较为有效,同时对模型参数的选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获取地铁车站地表沉降动态演化规律,实现地铁车站地表沉降变形特征的高精度预测。研究基于指数模型、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的预测结果,利用熵权法获得各单一预测模型的客观权重值,进一步构建得到了组合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徽合肥地铁车站7号线实际监测数据,利用各预测模型对地铁车站地表沉降变形特征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指数模型在沉降初期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但并不能有效实现沉降特征的中长期高精度预测,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在沉降初期具有较低的预测精度,但在沉降中后期预测精度有所提升;通过对比分析各单一预测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可知,组合预测模型可有效结合各单一预测模型的优势,组合预测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最终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可为实现地铁车站地表沉降特征的高精度预测提供一种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以某深基坑支护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有限元MIDAS分析软件对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随深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设计计算值对比,分析表明:地表沉降随深度变化大致呈抛物线分布,最大值出现在距坑边约8 m处,与设计计算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深基坑周边地表进行预测的理论还很不成熟,该理论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规范上给出了相关监测标准,但没有提供相关预测方法,且各种规范给出的监测标准也不统一。已有文献中的预测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线性假设,结合参数进行预测的,是一种一步到位的预测方法,预测值的精度完全由参数的取值是否合理所决定,人为因素较大,且无法考虑工程的具体施工情况,在施工过程中无法进行调整。Gompertz模型是一种生长曲线,成反S型,常用于生产、商业领域。Gompertz的导数模型成抛物线型,与深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的曲线相似。结合Gompertz模型,并对其进行求导,调整后、得出深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公式δ(x)=ace(b-cx)exp(-e(b-cx))。该公式不需要最大侧移值作为预测条件,给出了利用该公式进行预测的计算步骤,参数的取值排除了人为的影响因素,更为合理。用工程实例验证得出该公式预测精度较高,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基坑周围地表沉降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
在城市地下水位下进行深基坑开挖时,准确预测地表沉降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深基坑开挖和降水是发生沉降变形的两个耦合因素。文中旨在揭示两个因素的耦合响应,建立预估地表变形的经验方法,并以某超高层建筑基坑为例,采用解析法和数值法,计算地表沉降值,将开挖和降水耦合下的解析法计算结果添加到总沉降中,建立三维耦合数值模型。与监测数据相比,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较吻合。此外,通过多项式拟合,建立了经验地表沉降的方程,说明地基开挖和降水对地表总沉降影响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由于支护结构变位而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相关研究,利用正态分布及抛物线函数拟合了地表沉降曲线,并推导出沉降的估算公式。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该方法在预估地表沉降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