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建材》2017,(10):204-205
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也日渐增加,一方面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种恶劣天气频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经常出现;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产生大量的垃圾或随处填埋,许多化工企业向地下排放各类污水,对城市水生态环境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各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大中型城市频繁的内涝和短期的缺水现象,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城市基本的水生态环境和正常的水循环系统。因此,在构建可持续型发展城市理念指引下,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尽快地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海绵城市"新概念的提出为整体修复破损的城市水生态环境创造了契机,通过研究、探索、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将进一步优化现有城市的水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海绵的哲学海绵城市是适应中国复杂的地理气候特征而提出来的,以中国悠久的水文化遗产为基础,融合了当代国际先进的雨洪管理技术和生态城市思想而形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具有鲜明的中国性和国际的先进性。以海绵来比喻一个富有弹性、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的生态型城市,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开发过程中的不科学行为对城市水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城市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原因.以漳州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例,对城市水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主要的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介绍,并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修复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人工水景近年受城市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青睐逐渐成为景观设计中的固定成分,但常由于不可持续的开发理念和理水方式而引发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基于海绵城市的理论先导,以东北城市为例分析人工水景设计的问题根源,并针对水资源匮乏地区提出低影响式水景修复性设计的方法,尝试为目前的设计误区提供科学和可行的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水环境修复可以有效地解决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利于城市的水环境修复、保障水生态安全、结合生态景观共同营造出和谐的生态水利环境。简要介绍了海绵城市的背景及发展情况,分析了合肥市派河流域水环境现状,阐述了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生态修复模式,最后对海绵城市建设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海绵城市建设是重要的城市双修工程,也是区域水生态系统要素、成分、秩序、生态位与水系统的修复,其最终目的是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修复和建立生态型排水体系。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等层面,增加或者修复城市海绵体的规划建设,包括以下4大方面:(1)湖泊、湿地、河流、堰塘及沟渠,(2)各类绿地(森林、山林、公园绿地、草地、农田等),(3)建筑屋顶、废弃地、荒地及裸露土壤,(4)排污、排水明渠、管道、箱涵、暗河以及地下水库等。通过土地利用与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是雨洪管理与水生态系统重建,然而其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还属于顶层设计的战略行动,包括立法、体制、机制、系统、流域、区域协调的理念、理论、规划方法与工程技术社会变革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深刻认识和掌握大自然水的循环规律,其核心是气象、水文、城市规划、水利学、景观学、排水、生态工程等专业联合协作,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相似文献   

7.
正城市和乡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道路的硬化与否。乡间小路固然诗意盎然,但一场小雨过后就会变得泥泞不堪;而硬化的道路在提高了卫生水平和交通效率的同时,也让城市里越来越有限的土地变成了既不透水也不透气的塑料大棚,形成了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绵一样,遇到雨水时把它们吸纳起来,缺水的时候再吐出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城市有更多的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天然水系,特殊的规划设计让城市中的绿地、花园、道路、房屋、广场成为滞留雨水的绿色设施。届时,整个城市将建立"渗、蓄、滞、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将80%左右的雨水留住。目前,安徽省已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按照要求,到2017年底,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正从近现代"理想城市"脉络看海绵城市建设的渐进性:在从18世末到20世纪初的100多年间,欧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理想城市"的设想。海绵城市也可看作一个"理想城市"目标——针对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与水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发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生态系统服务而建设"弹性"的城市。但海绵城市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而逐步接近的理想状态。其理念既不应因为某个试点城市新发生了几次  相似文献   

10.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案例,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指出"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做好海绵城市的城市规划工作,深入研究海绵城市的相关理论,结合理论完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应对雨季频发的城市内涝,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实施"海绵"战略,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016年以来,海绵城市建设进入加速期。福州、大连、深圳、上海、三亚、青岛、天津、北京等14个城市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江西、甘肃、江苏、安徽、四川、山东、吉林等多个省份陆续公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  相似文献   

13.
正辽宁大连已进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并在庄河选定21.8km~2区域先行先试。试点不仅为大连的绿色发展探索了新路,其建设经验还将在全国示范。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蓄存的水可以释放利用。2009年,大连市就启动了海绵城市的课题研究,并在部分区域进行尝试,庄河昌盛海绵城  相似文献   

14.
15.
正改进方案设想1.改进想法的来源目前的海绵城市实施措施中,主要以路面透水铺装为主,包括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和人行道的透水砖铺设,劲量使雨水能够下渗进土壤中去,实现就地解决,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也是通过土壤存水和积蓄的方式分担市区内的雨水量。这种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效果会比较显著,但对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城市,由于其常年降雨的原因,地下水位较高而且降雨频繁,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半饱和状态,渗水的  相似文献   

16.
以海绵城市试点山地型校园海绵化改造为工程背景,通过对下垫面的构成特点、校园总体高程情况、排水系统构成、空间功能布局以及当地水文地形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以控制雨水径流总量为目标,针对阶梯型山地校园特点制订了特色方案。海绵化改造主要从管网改造、雨水利用、景观绿化三个方面进行,研发出了功能分类、分区汇水、上蓄下用、多级滞留、分级处理的海绵化改造方法,并预估评价了工程应用效果。工程实施后,实际运行效果良好,优于预估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浙江省杭州市千岛鲁能胜地滨水旅游景区亚运景观大道生态建设项目为依托,将生态修复保护理念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相融合,提出生态修复视角下海绵城市总体建设思路,重点阐述了亚运景观大道在竖向优化设计、湿地水量平衡、旱溪峰值调控、水质净化改善和湿地生境营造五大方面的具体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方案注重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效果的同时,有效控制区域雨水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领域跨专业协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各种机械设备大量产生,人们解放了双手,各类化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带来了诸多便利。伴随其而来的还有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目前世界各国对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人类对气象的认知,于是就有了海绵城市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9.
正入汛以来,全国极端降雨频发,北京、河北、湖北、河南等诸多省市遭遇了暴雨内涝的困扰。城市防洪与内涝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看海""泽乡""市里划船"等照片和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再次对我国城市内涝的治理水平画上大大的问号。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亦遭遇洪灾,使海绵城市建设不幸"躺枪",不少人质疑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及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一、当前海绵城市试点情况弹性城市(Resilience City),也称韧性城市、包容城市或活力城市。弹性城市的理念,最早由加拿大知名生态学家Holling于1973年提出,指出弹性是系统能够较快恢复到原有状态,且保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弹性城市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规划理论,也是最近20年兴起的一个热门领域。国际弹性城市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Resilience City)把弹性城市定义为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和灾害,并保持原有的特征结构和主要功能的能力。具体又可分为技术弹性、组织弹性、社会弹性、经济弹性。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