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4)
<正>有一滴(dī)小雨点儿,在从天上往下掉落的时候,他对自己说:"我要做一滴快乐的小雨点儿!"小雨点儿落在了一个什么地方呢?四周黑黑的,什么也看不见。"这里是什么地方呀?"小雨点儿非常伤心,"现在我做不成快乐的小雨点儿啦!""你好哇,小雨点儿!"有声音传来,"我是小蜗(wō)牛,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  相似文献   

2.
<正>AW:你怎么定义你自己?你愿意称自己是舞台美工师或者电影制作人还是建筑师?张震燕:手艺人或者手艺工匠。AW:你在安徽造了个秀里,它到底算是什么?张震燕:最早就是想修建一个拍电影用的外景地,也就是属于国家文化产业里经常提的"影视城"。比较有名的,像:横店。AW:可好像不太一样吧?假如就是造一个外景基地,那你现在可能还混在影视圈里,会继续做张艺谋的制作人。可据说你彻底告别影视了,专心造房子。这个转折是在秀里完成的。那秀里和你做过的其他影视城的不同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新=亲近     
正从事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整整十一年了,期间大部分以一名战士的状态在工作,从一个项目跳到另外一个项目,从一个城市跑到另外一个城市,很少有时间安静下来思考这十一年我到底有没有"新思想"?UED跟我约稿时要求我作为年轻建筑师发表一些"新思想",但是我迟迟无法提笔写,因为当我问自己:"我有新的思想吗?我的新思想是什么?"的时候,我的脑袋一片空白。说实在,我打心底里不认为我有任何新的思想,所有的思想都是来自于国内和国际同行的前辈们,正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我也在想什么是建筑思想?它对建筑学到底有多重要?其实我模糊  相似文献   

4.
《住区》2015,(3)
<正>台湾建筑师都在做什么?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关注"社会设计"的话题?他们这么做是出于什么动机?台湾建筑实践的大背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台湾建筑师的内在状态和实践方式有着怎样普遍却不同寻常的土壤?他们通过这些实践又得到了什么?中国大陆的建筑师未来是否也会发生这种变化?在城镇化率已然过半、房地产热持续降温的今天,从台湾建筑师的身上,是否会看到我们明天的影子?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龚书章教授。  相似文献   

5.
正1为何建筑行业处处埋雷1920—1930年代,第一代建筑师回国。他们很快进入角色承担起责任建筑师重任,至今他们盖的房子不少都还好。而我们改革开放40年了,推行建筑师负责制还是非常困难,为什么?我想追溯一个历史的原因:在解放后"先生产、后生活"的奋斗当中,建筑师的职业被牺牲。证据1,1952—1954年将所有建筑师事务所改制为设计院,建筑师作为自由职业者被取缔;证据2,"文革"中进一步取消了"建筑学";证据3,  相似文献   

6.
正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建筑实验室[AaL]主持人、华科优建工程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造我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探索建造的可能性,回到建筑的本体,在那些传统模式化的建造方式之外,建筑物的可能性在哪里?建筑物是如何带有本能色彩地对重力做出反应?或者说,我们还能称之为"建筑"的边界线在何处?在"天空之城"中,建筑和环境呈现了一种模糊的状态:竹子既是景观,也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建筑是"被组织的自然",所谓"空间",具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仅仅通过几何序列传达建筑师的设计经验。之于我,建筑学本身更接近建造:为什么建造?用什么建造?如何建造?我经常尽量抑制建筑师形式先行的职业习惯,去关心一个房子究竟可以怎样"生长"出来,形式是否是我能接受的结果,或者说如何去引导和改善最原始和本真的结构诉求。我更喜欢把建造当做一种兴趣,甚至是一种去了解世界的方式,因为尝试去连接不同材料着实是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正>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曾有位男士与我搭讪,他说:"你是建筑师呀,真棒!希望有一天,能住上你设计的房子。"而我认真地解释道:"抱歉,最好还是别,我是医疗建筑师,只设计医院。"同样,总有人在不断问我,医疗建筑师是不是以诊治建筑的问题为生啊?因此,每次在自我介绍时,都需要迎接对方如同遇见一个活体geek(发烧友/怪杰)的眼神。不过,身为医疗建筑师,我倒是梦想能住上自己设计的房子,亲身体验一下设计的效果,这个想法确实很geek(发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1)
<正>以前大家都叫我"吴慢慢",因为我做什么都慢。而现在,我叫"吴锜锐",干啥都超快!是什么让我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呢?听我慢慢道来。一个星期天的晚上,疯玩了一天的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梦中,我和好朋友在玩捉迷藏,一不小心,我踩到一个大坑,"嗖嗖嗖"掉进洞底,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慢速国。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的建筑师(设计院)日益沦落为"画图的",建筑设计全过程服务(EPCM),才是设计行业真正可行的出路。看到这个题目,中国的建筑师或设计院长们,会觉得问题很幼稚。当然是图纸呀!建筑?那是施工方的事,设计方管设计,施工方按图施工嘛。那什么是建筑师(设计院)的产品?当然是图纸啊。那业主又是要什么呢?是要图纸、要模型吗……显然,业主找建筑师(设计院),要的是建筑,能挡风避雨的建筑。只是,中国的建筑师(设计  相似文献   

10.
<正>胡一可(胡):很高兴能有机会对石总进行专访,我们这次也准备了一些问题想要请您解惑。第一个问题是您认为当下大院建筑师的优势、困境和突破到底有哪些?石华(石):其实我们也一直在为这次访谈做准备,而且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可能就是这件事。我们的优势有哪些?面对新的时代语境,我们又有什么变化?我觉得在21世纪初的时候,不论大院建筑师还是独立事务所的建筑师,其实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例如我记得当年崔愷、王澍、张永和、刘家琨、汤桦这五位建筑师各自出过一本小册子(注:2002年,策展人王明贤主编的“贝森文库一建筑界丛书”出版,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Z2)
<正>大山脚下,有一个美丽的河湾(wān)。这天清晨,鲤(lǐ)鱼兴奋地对蹲(dūn)在荷叶上的青蛙说:"你知道吗?昨晚,我把水中的月亮撞(zhuànɡ)碎了!"青蛙听后,哈哈大笑,说:"老兄,你是在说神话吧?"鲤鱼认真地解释道:"这怎么是神话呢?我昨晚的的确确将水中的月亮撞碎了呀!""老兄,实话告诉你吧,"青蛙不紧不慢地说,"水中的月亮前天就已经让我撞碎了,你昨  相似文献   

12.
我在《新建筑》2012年第6期"言论"栏目找到一点话题线索,其中刊登了ABBS网站上,ArchRen版主讲述的一个人尽皆知的建筑笑话,该笑话意欲讽刺"建筑师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 (1)就学理而言,他所提出的"建筑师是干什么的?"与《新建筑》的问题"建筑学知识系统的核心是什么?如何传授?如何学习?"有关联但不尽相同.我也一直对建筑术(建筑师职业)和建筑学(基于现代学科分类的建筑知识系统)的区别和联系颇感兴趣.为避免"死于句下",咱打个比方,就像"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籍"一样,建筑学必然蕴含普适价值,理应中立;但建筑术却有立场、观点、方法,是博弈的,甚至是成王败寇的.别指望在学校里就能学到多少建筑术,教师的身份、角色决定了他们更多的是建筑学人(教练员和裁判员),而不是建筑术士(运动员).如果教练或裁判自己上场,往往自取其辱.  相似文献   

13.
叶子与根     
《Planning》2015,(10)
<正>一棵枝繁(fán)叶茂的参天大树激(jī)动地对叶子们说:"谢谢亲爱的叶子们!是你们把我装扮得如此美丽,才令我扬眉(méi)吐气,出人头地的。""不用谢我。"一片叶子说,"你应该谢的是根。"大树不解地问:"根在哪里?我从来没见过它帮我做什么事情啊。""正是根默(mò)默无闻地滋润(zīrùn)你,才有你成功的今天。"这片叶子说,"根滋润你,是因它把你放在心上;你看不见根,是因你把它放在脚下。"  相似文献   

14.
马进     
教学·实践·理论 作为一名从事建筑学教育的教师,同时也是执业建筑师,"教学、实践和理论"是我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传统学科,虽然不断引进的新知识、新体系在不断充实着这个学科,但是以培养"职业建筑师"的角度来衡量,手把手的匠人师承方式还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让学生"师承"什么是需要讨论的.很多师...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1)
"一课一得"成为了近期教师口中的热点话题,在县教研训名师团队的指引下也让我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常常思索着:"一课一得"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每一课得什么?每个单元得什么?每个学期得什么?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上,得"意"、得"言"、得"法",如何把握?我想,"一课一得"这个侧重点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序列,课程标准、编排意图、文本特点、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16.
颠倒王国     
《Planning》2018,(36)
<正>只听张艺原颠三倒四地吹道:我在哪儿?眼前的建筑是房子吗?可它为什么是屋顶朝下?摇摇晃晃地立在地上,不像一个不倒翁?屋顶朝下怎么住呢?人们怎么生活呢?正想得出神,"哎哟!"我好像撞到了人。是撞到人了吗?可她怎么用手走路?怎么她的两条腿是向上伸直的?我忍住好奇,问:"请问这是什么地方?"看了好久,我才找到她长在离地面很近的那张脸上的小眼睛。她说:"国王倒颠。"  相似文献   

17.
李昭君  朱晓琳  潘天佑  傅筱 《建筑技艺》2012,(1):141-143,140
设计的开放性是建筑师的职业本能,但开放的设计环境至关重要采访者: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媒体谈到对长兴电视台的看法时,都认为它颠覆了人们对于广电建筑的传统认识,作为建筑师本人,您怎么看?又是如何让业主接受这种"颠覆性"设计的?傅筱:所谓的颠覆可能就是说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实际上这是结合了长兴的城市特色与电台功能的城市设计项目。用"颠覆"这个词,我觉得有点夸张,因为一个作品不是光靠建筑师个人的本领,建筑师个人是  相似文献   

18.
丑陋与美丽难以界定、难以分辨谁决定了什么是丑陋,什么是美丽?谁又可以"客观地"将它们区分?Paul Virilio(我们一起在巴黎的école Spéciale 建筑学校教书)曾经叫他的学生做一个美丽的校园项目。然后他会说 :"现在给我一个难看的方案。"最后他会问 :"哪个更漂亮,这个还是那个?"什么是美丽?无论你感兴趣或者好奇。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27)
<正>阿笨:吹总,我吃西餐结账时出现奇迹了!吹总:难道是……这西餐很贵,你被骗了?阿笨:哈哈,我后来只付了一元钱!吹总:竟有这么便宜的西餐?这不是白送吗?阿笨:悄悄告诉您,"0"离家出走了!不信您看,全世界都乱套了!糟糕,我的工资不会只剩下个位数了吧!二号小牛皮:广东中山市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六(9)班苏茂森只听苏茂森心有余悸地吹道:在数字王国里,每一个数字都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可有一天,数字"0"生气了,因为他发现所有数字里唯有他是表示什么都没有。他心想:就连"1"都有用,而我却没有用,我不甘  相似文献   

20.
正当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想的是什么?是功能、形态、尺度?是表皮、空间、细部?还是叙事、历史、社会?美国作家亨利,梭罗(Henry Thoreau)曾言:"湖泊如土地之眼,是自然景观中最美的表像。"在湖畔独处了两年之后写下的《华尔登湖》一书中,作家感叹:"凝视着湖,度量的却是观者本性的深度。"对于法国哲学家Gaston Bachlelard而言,这代表了诗意空间中的一种"亲密的浩瀚(Intimate Immensity)"。诗人Jean Lescure说:"我活在树叶的宁静之中,夏天正在生长。"诗人用他最谦卑的眼发现了安和的凝视,并通过静思放大了诗意的浩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