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脉冲电源控制方式通常为开环式或单闭环式,输出不稳定且不可控,文章设计了基于移相控制的脉冲电源,主电路为全桥变换电路,并利用滤波电路对输出采样,输出稳定的双脉冲方波,且电压有效值50V-100V可调,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对电路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2.
许钟尤 《广西轻工业》2012,(7):73-74,120
分析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调速原理及其数字化设计的途径。采用单片机AT89C51为控制核心,利用光电耦合器和比较器设计三相同步电路,采用8253设计仅角触发电路,采用8155、脉冲变压器设计触发电路。程序采用增量数字PI调节器,利用数字滤波技术滤除干扰。实验表明设计的系统运行稳定,调速精度高,性能远优于模拟调速系统。  相似文献   

3.
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BLDC控制系统,实现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仿真.转速闭环模型采用PI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速度/电流双闭环控制,电机转速动态特性好.  相似文献   

4.
LLC变换器的建模是设计其闭环控制系统的关键,对于保持电路输出电压的稳定和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选取了小信号模型作为建模方法,获取了电路的等效电路模型及传递函数,并通过在Matlab软件中搭建系统的仿真电路进行仿真,通过仿真曲线验证了模型设计的正确性及闭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单相双级式光伏并网系统就是用直流电和可变电阻来模拟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特性曲线,根据其工作原理来分析理论上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改进的变步长占空比扰动法,这样能有效提高快速性还有高效性。逆变器是以DSP为核心的并网策略,设计有并网逆变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系统。双环中的外环是直流电来控制的,直流输入更加稳定。而内环则是并网电流控制的,输出电流与电网电压频率相同,相位也相同。现在还有一种有效跟踪锁相精度的软硬件组合的改进方法。而根据实验的结果,能发现并网逆变器可以最大功率进行点跟踪,还可以使输出电流的精确跟踪电网电压。  相似文献   

6.
预测PI和准预测PI控制算法在片烟复烤机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的PID控制算法对打叶复烤中的片烟复烤机进行控制,由于烤房温度波动大,难以保证冷房含水率与出口含水率稳定.为此,采用预测PI和准预测PI控制算法对其进行控制以保证控制品质和精度.烤房温度是大惯性、大滞后过程,采用预测PI控制算法可以避免调节速度慢、波动大的问题;冷房含水率与出口含水率均为多输入单输出过程,按照频率域准则将多输入单输出过程简化为单输入单输出的组合积分过程,并采用自适应抗干扰的准预测PI控制算法进行控制,使生产完全闭环自动控制,烤房温度、冷房含水率和出口含水率的控制精度均能达到设定值的±0.3%,满足了工艺要求.两家打叶复烤厂的应用结果表明.采用预测PI和准预测PI控制算法后,片烟含水率稳定地达到规定的工艺技术指标,提高了控制精度.实现了闭环全自动操作,无需操作人员的人工干预,减轻了劳动强度,返料次数由原来的每班至少2次减少为0,降低了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了一种低纹波、高精度数字电流源的设计方法,它是基于通过扩流晶体管、高精度运算放大器反馈电路和数字PI调节器闭环控制来实现的。具有输出电流纹波小、精度高、控制方便、显示数据量大的特点,而且性能稳定、输出功率易于扩展。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对称故障下永磁同步风电系统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在机侧变流器控制中,提出将网侧输出功率替换成发电机输出有功功率,作为机侧变流器的功率外环给定值;提出将反映PMSG输出瞬时有功功率的变化量作为前馈补偿量,与直流侧电压差值经PI调节器的输出值叠加,作为网侧变换器电流内环d轴电流给定值。该改进的控制方法能快速跟踪机侧功率的变化,实现电网侧变换器输出有功功率与发电机输出有功基本平衡,抑制直流侧电压的波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永磁同步电机在复杂环境下转矩脉动大,转速响应速度慢的问题,根据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模糊PI控制系统,并采用电流转速双闭环的矢量变换控制方法驱动永磁同步电机。经分析仿真实验结果可知:该控制系统解决了传统PI控制器存在的转速超调量大;转速响应慢;转矩脉动大等问题,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输出电压为58.8V,功率为900W的采用半桥LLC谐振拓扑结构的DC/DC变换器,满足对效率和输出电压纹波的要求。控制系统以STM32F051为核心,采用数字化的控制方式对谐振变换器进行控制,并通过Saber仿真软件对变换器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单相级联H桥整流器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系统双闭环控制和直流侧电容电压平衡控制方面入手对其实现方法进行优化,以解决现有控制方案电流谐波含量大,电容电压均衡效果差等缺点。文章中电流环控制采用准PR控制,电容电压均衡采用预测PI控制,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文章所提优化控制方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理论上详细地推导了线性定常系统无限终端时间的次最优调节器的一些理论结果,並简要地说明了次最优调节器与最优线性调节器的一般关系。研究了线性定常输出反馈增益矩阵的数值计算方法,讨论了初始迭代值的选取问题。用BASIC语言编制了求解线性输出反馈增益矩阵和全状态反馈增益矩阵的应用软件並对系统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研究。通过和线性最优调节器的对比分析,得到了次最优调节器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等结论。最后,结合飞机侧向自动稳定装置设计的实例,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吴镇国 《金属制品》2002,28(4):43-45
1 速度控制原理为解决高速单丝镀铜机组在高速传动中的大惯量工字轮的运行平稳问题 ,即整个系统的速度平稳问题 ,采用了双闭环速度控制系统。该系统是通过MS5 1 38电路来控制的 ,它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双闭环速度控制系统 ,它由电流调节器 (也称为速度环 )和速度调节器 (也叫速  相似文献   

14.
风力发电机变桨距系统是一个大惯性系统,采用PI控制的滞后环节会使系统不稳定.对风力发电机变速变桨距控制原理进行分析,建立了气动部分、传动部分、变桨距执行部分及机组整体的数学模型,采用了PD调节器进行变桨距控制,所采用方法通过仿真进行验证,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的交直流变换电路存在功率因数较低、易产生电网污染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以Boost电路为主电路、以MSP430单片机为微处理器的新型的单相交直流变换电路.该设计采集电压、电流信号,通过MSP430执行双闭环运算,采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产生PWM波,控制变换电路中MOSFET管的通断,同时实现交流侧功率因数校正.测试数据表明,该系统电路设计能够输出36 V的稳定电压,负载调整率最低可达到0.334%,功率因数调整可达到0.96以上,可满足性能指标要求,且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6.
游帅  马钧华 《轻工机械》2012,(5):55-58,62
介绍了伺服驱动中电流调节器的设计方法。在硬件上给出LTS25-NP,ACS7xx,HCPL-7840 3种电流采样器件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DSP的接口设计,可知3种器件可以满足不同的电流采样精度与速度的要求。在软件上,利用仿真得到电流调节器PI参数计算方法,并介绍实验整定方法。仿真结果表明,通过电机的参数可以计算得到PI电流调节器良好的初始参数,为实验整定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该设计采用Buck降压变换器为核心,应用单片机技术,实现了一款开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系统。系统中共有两个DC/DC开关电源模块,24V直流输入,8V稳定输出。使用SG3525PWM控制器调整反馈电压,使其形成稳定的闭环系统。测控部分采用STM32系列单片机STM32F103完成,使用该单片机的3个A/D数据采集通道,实现对2个电源模块输出电压和电流信号的信号采样。再使用单片机自带的PWM模块,输出占空比可调的方波信号,经过LM331进行频率电压转化,形成电压信号,再结合采样到的电流信号,调整PWM控制器的输出,反馈回模块电压输入端。  相似文献   

18.
根据灯光控制需要,设计了基于交流调压电路的灯光控制电路,介绍了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利用Multisim软件对不同情况下的阻抗角和控制角关系进行了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和计算,结果证明,基本参数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节晶闸管的相位角,可得到可调的0-220V交流输出电压,满足灯光控制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朱杰  周超群 《电子游戏软件》2013,(17):182-182,183
介绍由晶闸管一直流电动机(V—M)组成的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及动态结构图,并按工程设计设计法对双闭环系统的ACR和ASR进行设计,在工程设计中阐述需要注意的问题,计算晶闸管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及平波电抗器感抗,得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主、控电路。  相似文献   

20.
传统PID控制策略动态响应时间较长,同时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策略控制过程复杂,为缩短电压动态响应时间,将模型预测控制策略更加简单有效地应用于单相逆变器电压控制.通过对逆变器输出电压进行两步预测,得到含输出端电流分量构成系统反馈的电压调制因子m(k)作为调制波.为提高该调制因子m(k)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设置四阶控制加权矩阵和二阶反馈矩阵实现系统闭环负反馈控制.搭建样机模型验证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