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晓琴 《辽宁化工》2014,(10):1300-1304,1330
致密砂岩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规资源,它具有低孔(4%~12%)、低渗(﹤0.1×10-3 um2)、含气饱和度低、含水饱和度高、孔喉半径小等特征。由于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复杂的储层结构,多种孔隙、喉道、微裂缝发育,因此通过压裂技术实现低渗致密气藏增产是很重要的。致密砂岩气藏的压裂增产技术主要有分层压裂技术、大型压裂技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CO2泡沫压裂技术等,这些技术现在在国内外致密砂岩气藏增产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这几种主要的压裂方法做了介绍。同时,由于压裂增产改造后,外来颗粒和滤液侵入会对储层造成一定的损害,因此压裂改造后的储层保护也非常重要,现在主要使用屏蔽暂堵技术来降低损害程度,保护储层,为今后的开发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气井压裂开发是目前提高低孔低渗气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水平井压裂作为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的一项前沿技术,为了充分达到改造效果,裂缝参数必须设计得合理。以大牛地气田低孔低渗油藏为例,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施工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对裂缝夹角、裂缝间距、裂缝段数和裂缝缝长等参数进行优化,得出以下几点优化结果:合理的裂缝夹角利于储量动用,进而能够沟通含油气显示富集区,研究表明井眼轨迹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大于60°为宜;合理的裂缝间距和裂缝段数能够增加改造面积,提高单井产量,100-166m为压裂缝最优间距(即6-10段/1000m);裂缝缝长是裂缝参数优化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建立不同渗透率下的裂缝半长与产能的关系,结合气田本身地质特征,优化裂缝半长在150-250m左右。在此基础上寻求裂缝参数的最优组合,为解决水平井整体压裂裂缝参数的优选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低孔低渗气藏的产气量,采取压裂的增产措施,优化压裂液体系,能够达到最佳的增产效果。经过现场的压裂施工过程中,对压裂液性能的评价,压裂液对气层的伤害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天然气的开采。  相似文献   

4.
低渗砂岩气藏的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非均质性严重、孔喉半径小、泥质含量高和含水饱和度高;其开发特点为:气井自然产能普遍较低且分布极不均衡,生产压差大,稳产条件差,大部分井投产前需要进行加砂压裂改造;其相应的开发对策是开展气藏精细描述,确定各类储层的分布范围;在布井方式上采用非均匀高点布井和加密井网布井方式;加强钻井、完井过程中的气层保护措施;提高加砂压裂效果,改善储层渗流能力;做好开发早中期工作,开采后期采用增压开采和排水采气开采方式以延长气井生产寿命。  相似文献   

5.
延长油田勘探开发目的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已进入晚成岩作用阶段,具有矿物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成岩作用强烈的特点。储层为低孔隙度、特-超低渗透率致密砂岩,浊沸石微溶型储层是本区的主要储层类型,粒间孔-溶孔型孔隙组合为主要孔隙空间类型,次生孔隙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是重要的储集空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本油田的主要储集层段。石油地质特征表现为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岩性,岩性和成岩作用控制物性,物性控制含油性,缺乏局部构造,为典型的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6.
永和地区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折带,上古生界地层发育完整,生储盖条件优越,构造平缓,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相、河流一三角洲沉积相,储层发育。气藏类型为低渗、特低渗砂岩岩性气藏;与苏里格大气田具有相同的地质背景,埋藏在1500—2500m,探井试气效果较好,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挠折带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我国致密低效气田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多数陆相低效气田储集层的岩石矿物组分相对于常规储层来说,其岩屑、长石等不稳定组分含量普遍偏高,而石英含量相对较低;陆相低效气田储集层的岩石粒度分布范围宽,颗粒大小混杂,分选差,悬移物质多(15%~90%),主要以中-细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储渗空间整体以孔隙型为主,其中碳酸盐岩气藏以裂缝-孔隙型和裂缝-溶孔为主,碎屑岩气藏以孔隙型为主,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毛管压力大,含水饱和度高。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岩气藏的开发不同于碎屑岩气藏,正确认识碳酸盐岩气藏的类型和开发特征对于增强碳酸盐岩气藏开发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碳酸盐岩气藏类型划分和开发特征研究为全面认识碳酸盐岩气藏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相同类型碳酸盐岩气藏的开发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9.
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带,对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以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沉积相和成岩作用为指导方向,对致密砂岩储层的碎屑颗粒、填隙物和碎屑颗粒结构进行分析,从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等多个方面研究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从而对有利储层进行预测。最后研究烃源岩对致密砂岩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总结致密砂岩气藏的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为致密砂岩储层天然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场气田目前地层水采用集中处理后外排的方式,规模小,成本高,环境保护压力大;新场气田须家河组气藏上产任务重、产水量大,该处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针对川西一系列气藏进行筛选后,在气藏精细描述和落实剩余气分布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场蓬二气藏地层水回注选区选层及地层水配伍性先导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低孔、低渗、岩性气藏的地层水回注选区选层技术方法。初期回注运行试验已取得成功,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实现了降本增效以及消除环保隐患的目标,为川西气田下一步规模化回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超前注水技术在吴旗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吴旗油田吴93区块低渗透油藏递减快、稳产难、采收率低的特点,采用了超前注水技术开发。在油藏研究基础上从水井注水时机、注水见效时间、注水压力、注水强度的确定4个方面对超前注水技术措施进行了阐述。该方法在吴旗油田实际生产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对吴旗油田低渗及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同类油田或区块的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孔隙特征和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主要是孔隙度和渗透率)这几个方面对绥靖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7储层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该区长7储层属于中-低孔、低渗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石英砂岩,岩屑含量较多;填隙物以高岭石等粘土矿物为主;喉道分布较均匀,以中细喉为主;Ⅰ类(好)储层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双靶定向井,油层保护,注采井网部署等八个方面,介绍了濮城油田特低渗断块油田中沙三中6-10层系的成功开采方法。该方法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老油田深入开发难度的加大,对于开发区块的精细地质认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笔者在以往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地质资料、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测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处理,利用RMS相控建模建立研究区精细沉积特征与常规沉积特征研究的对比,RMS相控建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深入的刻画研究区的沉积微相特征,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岩芯资料揭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台地发育滩相储层。本文利用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通过对塔河油田良里塔格组滩体发育分布、储集空间和储层类型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发育台内滩和台地边缘滩,滩体围绕台地边缘发育分布规模小;受到大气水溶蚀改造可形成溶蚀孔洞型储层,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粒内溶孔和铸模孔等,台地边缘滩体储层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16.
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及沉积特征标志,搞清了其岩性、沉积相的分布类型,认清了该区重力流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储层的发育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进一步的滚动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储层的连通状况决定于砂体沉积特征、储层裂缝和构造断层等因素,通过开展扶余油层精细描述,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重新统计计算扶余油层的连通状况,结合砂体接触关系及油藏剖面图剖析连通数据前后差异的原因,解释油田开发过程中动静不符的问题。从剖面上剖析单砂体接触关系,解释细分沉积单元后连通状况变差的原因,从而对储层连通状况有了新的认识。笔者初步认为:断层和砂体沉积特征是影响储层连通关系的主要因素,对注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海上油田在修井作业过程中,修井液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漏失情况,而修井液漏失进地层与储层岩石、流体以及原油之间可能存在不配伍情况,这将会导致水敏、水锁以及结垢等现象的发生.为了防止储层受到此类伤害,针对不同的储层开发出不同类型的修井液,保证修井作业的顺利完成以及油井后续产能的恢复.现场应用表明,使用相匹配的修井液体系能有效减...  相似文献   

19.
气顶油藏作为一类较为复杂的油气藏在开发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气顶气锥进,造成油井气窜,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方法是在油气界面处注水形成水障,以隔离气顶和油藏,达到抑制气体锥进,阻止油井气窜的目的。文章以新疆油田分公司莫北2井区气顶油藏为例,对气顶油藏屏障注水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延长油田特低渗油藏剩余油临界启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了渗吸效应、油水界面张力、岩石润湿性及原油乳化性等因素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阐述了在特低渗透油藏中驱油剂研究应用的适用条件及技术关键,介绍了近年来延长油田在生物活性复合驱油体系、高分子/小分子复合驱油体系、纳米膜等新型高效驱油剂的研发及矿场应用情况,提出特低渗透油藏驱油剂及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