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优质生态产品"的理念,为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在目前城市绿化建设中,绿道无疑是最具特色和价值的生态产品之一,利用绿道空间的连接可以将城市道路、河流、公园道路等以及周边区域的水域、公园、郊区林地以及大型公共绿地联系起来。绿道是城乡开放空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具有保护自然生境、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建设游憩地的功能,并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健身空间。  相似文献   

2.
滨河绿道将滨河空间的特征与城市绿道建设相融合,是拓展绿道建设服务内涵和梳理城市滨水界面、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游憩休闲需求的重要一环。同安中心城区绿道建设的实践,强化了沿河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梳理整合了地域山水自然基底和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并结合康体游憩、养生保健、绿色生态和创新智慧的绿道设计特色,实现了安全、生态、环境、民生和经济等多方面功能。  相似文献   

3.
2013年,北京颁布了《北京市级绿道建设总体方案》,截止2017年,北京已建成健康绿道逾700公里。本文在对"三山五园"绿道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绿道规划、景观特色、生态优先、交通配置以及设计落实等方面对北京绿道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意在凸显绿道在休闲游憩、保护城市生态格局等方面的复合型功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的重视,风景道的研究与建设被提上日程。基于对生态保护、特色景观与休闲游憩的多元需求,由国内对风景道的研究和一系列实例入手,在传统风景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居于多元价值的生态风景道。同时,以乌兰察布四横风景道的规划为例,研究了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生态网络构建、景观视觉评价的景观节点建设及串联沿途旅游资源的绿道系统建设,在实践中探讨了多元价值目标导向下风景道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绿道规划理论和实践缘起于美国,经历了雏形期、初期、成熟期三个阶段长达150年的发展历程,由连系城乡的线性空间逐步发展为多用途的线性土地网络,绿道的网络连接性和多功能性逐步强化,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资源管理方式及可持续的土地保护途径.与国外绿道相比,我国绿道尚处于发展初期,绿道的主要形式表现为连系城乡的慢行游憩通道,绿道在生态环保、社会与文化、旅游与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解读"绿道"的概念功能和"反规划"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内在联系,提出绿道规划和建设是践行"优先进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反向规划理论的有效举措。并以北运河生态绿道规划为例,现了绿道规划建设在维系生态平衡体系、营建亲水休闲空间、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延续历史人文脉络以及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解析了在局域性和物质空间的限定下,"绿道"的规划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成都锦江上游绿道设计实例,分析了中心城区的绿道内涵和建设特点。中心城区有两个特征,一是城市建筑高密化,二是人口密集化。特征一决定了绿道建设的空间条件——土地资源有限、绿道两侧建设界面已定、与市政道路交叉冲突等,因此如何因地制宜,依据沿线的地理、人文历史和景观资源进行绿道打造是设计中的难点与重点。特征二决定了绿道的主要使用对象是高密集的城市居民,从而确立了绿道的主要功能定位于健身、休闲、游憩,满足城市居民生态、田园、自然的生活品质诉求。  相似文献   

8.
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绿地是上海重要公共开放空间,是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游憩休闲需求的重要一环。对基地附近居民、游客需求进行解读,打造洋泾地块特色慢行绿道。康体养生、游憩休闲、绿色生态、文化艺术和创新智慧是慢性绿道的设计特色;"非对称路面"绿道设计模式和将健身休闲与芳香保健融为一体的芳香慢跑环是浦东滨江绿道设计的重要创新。洋泾地块慢行绿道是浦东滨江绿道贯通的有益尝试,为提升浦东绿道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打造具有浦东特色的国际化慢行绿道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道的功能正由景观与生态价值慢慢转向休闲与游憩价值,在当前基本形成国民大休闲格局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游憩型绿道设计有重要意义。鉴于此,通过对城市游憩型绿道的简述,以其设计原则为基础探究设计策略,提高城市游憩型绿道设计水平,更有效地发挥绿道的游憩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安徽建筑》2019,(5):161-165
阜阳市游憩网络的构建,依托淮河文化线路,从外部衔接和内部机制整合两个方面分析阜阳市游憩网络空间建构的机制和实施途径。以淮河文化线路阜阳段为核心,结合滨水游径和湿地保护带为载体空间,以景观交互性设计理念对阜阳市游憩网络建设实践提供优化对策。通过对交互要素的设计,营造不同程度的游径参与体验,借此平衡游憩需求与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通过游憩节点的选择、游憩线路的联接和交互设计优化,构建兼具人文繁荣、滨水景观重塑及生态功能的城市游憩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