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1]中提出了负荷特性在线测辨的新方法,文献[2]中给出了各种动态模型之间的转换关系及由动态模型获取静态模型的公式,本文介绍了电力负荷特性在线测辨装置的硬件、软件及功能,数据采集应用了直接交流采样的处理方法。试验表明该装置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变电站可测到的波动信息在线辨识负荷特性是一种可取的办法,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负荷特性的时变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在线测辨原理:先根据在线采集的数据辨识得到动态模型,然后再由动态模型获取静态特性参数。文中提出了新的PQ耦合动态模型,然后简单介绍并比较了三种参数辨识方法;最小二乘法、辅助变量法及卡尔曼滤波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变电站可测到的波动信息在线辨识负荷特性是一种可取的办法。该文根据文献[1,2 ]提出的负荷特性在线测辨理论和方法,利用自行研制的测辨装置[3],分别在实 验室和变电站进行了电力负荷特性参数在线辨识试验,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感应电动机(IM)动态负荷模型(IM_DLM)不足以描述综合负荷特性,因而不实用的问题,采用解 耦辨识的方法分析了综合负荷有功功率特性和无功功率特性所对应的IM_DLM的不同;提出了在IM_DLM中引入一个无功功率“静态补偿”(LSVC)项的新模型 (LSVC_IM_DLM),并对引入的LSVC项的物理机理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比较河北于庄和广东郭塘2个变电站的不同类型负荷特性对IM_DLM和LSVC_IM_DLM的辨 识结果,表明LSVC_IM_DLM较符合综合负荷的物理机理,其模型参数分散性小,LSVC项系数能反映不同负荷类型的变化,是一种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机理 型动态负荷模型。  相似文献   

5.
负荷建模是一个重要而困难的问题,其模型结构一般由经验或机理方法确定(对综合负荷一般靠经验确定),而参数则由辨识获得。对综合负荷,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得到好的模型结构。本文介绍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ANN)进行负荷静态综合性辨识的初步结果,并与阻尼最小二乘法(Marquardt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算例表明,用ANN进行负荷静态综合特性辨识可得到十分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计及转子电磁暂态的三阶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在定子三相接地过程中的响应,指出位于系统送端的感应电动机负荷的无功倒送特性在一定时段内对系统送端电压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分析了电压支撑作用对系统送出极限的影响。将华北电网典型送端张家口地区实测综合负荷模型(以感应电动机为主)应用于沙岭—昌平线极限切除时间的计算,并与采用不同比例ZIP负荷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说明张家口地区(送端)负荷模型对系统送出极限的灵敏度很高;动态负荷模型具有静态负荷模型难以模拟的特性。强调了在电网稳定计算中采用动态负荷的必要性,从无功角度研究了负荷模型在暂态稳定计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常规的负荷建模统计综合法工作量较大,精确性不够,无法考虑负荷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文中提出充分利用营销部门负荷控制系统采集的用户侧功率信息和能量管理系统(EMS)提供的变电站功率信息,结合经过简化的抽样人工调查统计,实现负荷建模的在线统计综合。由于负荷控制系统和EMS对用户基本资料与实际用电情况可自动更新,因此,负荷模型参数可以实现动态、长效管理。给出了在福建电网安兜变电站实际应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应用混沌优化方法进行电力系统静态负荷模型参数辨识的新策略。混沌优化方法利用混沌变量的随机性、规律性、遍历性寻优,能够克服传统的基于梯度寻优的辨识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的不足,而且方法简单、快速、易于掌握。实际算例的结果证实了混沌优化方法用于电力系统静态负荷模型辨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广域测量系统(WAMS)应用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可对广域分布电力系统的电气量进行实时测量,为大型电力系统的安全分析和稳定控制提供了新的契机。电力系统稳定分析软件中常采用静态负荷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负荷模型参数对分析的结果影响很大。文章就广域测量系统在ZIP负荷模型参数辨识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比较详细地阐述了辨识原理的内容及其在线应用的具体实现方法。在IEEE-30节点系统上的仿真结果表明验证了该辨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对概率学习算法(Probabilistic Learni ng)和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简称BP算法)的电力系统负荷静态特性辨识的并行算法进行 了研究,并对这两种算法的计算复杂性和通信复杂性以及并行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这两种算法都有较好的并行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从电力负荷对系统暂态稳定、静态稳定、电压稳定、系统阻尼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电力负荷 建模的要求,综述了现有的电力负荷模型结构、参数辨识方法,介绍了国内外电力负荷建模 的实践,对电力负荷建模今后的研究提出了4点建设性意见。认为在现代电力系统中,必须 立足本地区系统和负荷的实际情况,开展负荷模型实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影响总体测辨法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在于电力系统中自然扰动所提供的有效数据严重不足。这是因为目前总体测辨法只能从三相对称扰动数据中辨识出负荷模型,而大多数电力系统故障是非对称的,人工大扰动试验又难以得到许可。文中提出基于非对称扰动的负荷动态模型建模方法。通过将感应电动机Park方程直接用于动态过程求解,解决了负荷动态模型辨识源数据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将改进的免疫算法用于模型参数优化,解决了参数辨识过程中的不收敛现象。最后讨论了上海电网实测负荷模型对线路极限切除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建立东北电网负荷模型参数库,须选择有代表性的负荷节点布设负荷特性测量装置。文中采用模糊聚类的数学方法,对变电站(负荷节点)分类,最终将东北电网中234个变电站分为7类,在每一类中选择一个变电站安装负荷特性测量装置,由测量数据得到相应的负荷模型,并对同类未布测点的变电站采用相同的负荷模型,从而解决了大电网中负荷节点数目巨大、难以逐一测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实践表明,参数辨识范围的选取对参数的辨识效果影响很大。在分析负荷模型参数对所吸收功率的轨迹灵敏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负荷模型参数辨识范围的调整方法。首先根据动态过程中轨迹灵敏度的大小选择要调整的参数对象,然后进一步依据动态轨迹灵敏度的变化特点调整参数的辨识范围,从而达到提高负荷辨识精度的目的。实际例子充分表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基于主导参数选择的参数实时辨识策略成为提升辨识效率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负荷辨识领域,综合负荷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这一模型中电动机参数的复杂性,已有文献的主导参数选取策略往往采用灵敏度仿真方法,然而,灵敏度分析依赖于基准参数、扰动形式以及运行状况,难以反映出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也缺乏有效的理论依据,因此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针对综合负荷模型主导参数辨识问题,首先分析了其参数的独立性,推导了独立参数集和常规参数集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电动机参数的内在特性,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合理的简化,提出了一种独立参数个数更少的简化模型,以进一步减少主导参数个数。相比已有文献,文中从机理上对综合负荷模型的主导参数选择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负荷模型应用这一薄弱环节,进行了负荷模型与《电力系统综合分析软件》 接口诸方面问题的研究。内容包括:仿真计算程序中负荷模型的处理方法;利用综合程序提 供的自定义功能,将辨识出的负荷模型加入到综合程序中;对不同时步模型的转换、不同接 口变量的转换等进行了讨论,文章最后给出的例子说明了负荷模型加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MATLAB仿真工具并运用总体测辨建模原理,研究了风力发电对配电网侧综合负荷建模的影响。指出含风力发电的配电网侧综合负荷可以用异步电机并联静态负荷的广义综合负荷模型来等效描述;为了准确反映风力发电容量对综合负荷模型的影响,模型中的动态负荷所占比例的取值范围必须扩大到任意实数。对3种典型运行方式的建模表明,所提出的任意动态负荷比例的异步电机并联静态负荷的综合负荷模型,对不同风力发电容量和负荷水平的配电网综合负荷特性有很好的等效描述能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互补群能量壁垒/扩展等面积准则分析多机系统中特高压直流紧急直流功率支援(EDCPS)提高暂态稳定性的机理,研究了大扰动下恒阻抗 — 恒电流 — 恒功率(ZIP)静态负荷模型、感应电动机(IM)负荷模型对特高压EDCPS效果的影响,深入分析了送、受端网区ZIP静态负荷模型中不同比例的恒功率有功负荷、恒电流有功负荷、恒阻抗有功负荷及其不同比例感应电动机动态负荷对特高压EDCPS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大扰动下IM比ZIP负荷吸收更多有功。送、受端IM负荷对大扰动后EDCPS下的功角稳定性影响是相反的,送端改善其支援效果而受端则恶化其效果;至于全网采用综合模型后相对于ZIP模型对功角的影响,要衡量送、受端网区负荷量的大小,若送端负荷小于受端负荷则恶化支援下的功角稳定性,需适当增大直流提升量或适时提前投入功率支援。  相似文献   

19.
对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介绍了作者对负荷建模进一步研 究的一些初步思路。内容包括基本概念,负荷建模研究的重要性,模型结构选择和参数辨识 ,负荷特性的时变性和对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算法是在文献[2]、[3]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各种 负荷曲线的变化和各种类型的发电单元具有较全面的适应能力,克服 了文献[2]、[3]算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动态优化调度算法的研究取得较大进 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