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氨酸产生菌大多数为生物素缺陷型,谷氨酸发酵时通过控制生物素亚适量,引起代谢失调,使谷氨酸得以积累.  相似文献   

2.
温度的控制是谷氨酸发酵控制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到谷氨酸产量;特别是夏季环境温度高、水温高,发酵降温十分困难。发酵过程常出现“保压降温”现象(即:停止内层底部通风、开表面风保压降温)由于谷氨酸生成酶受高温失活,严重影响谷氨酸生产菌的呼吸与代谢活性;大量减少谷氨酸的积累,甚至造成发酵后期菌体自溶、产酸低、残糖高、提取收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发酵科技通讯》2011,40(3):52-52
种龄是指种子培养的时间。种龄长短关系到种子活力强弱,如果接入发酵的种子所处生产阶段是处于活力旺盛的对数期时,则种子活力强,并可使发酵适应期缩短;如种龄过长,则菌种活力减弱,代谢产物增多。所以一般一级种子种龄控制11h-12h左右,二级种子种龄控制7h~8h左右。  相似文献   

4.
《发酵科技通讯》2009,38(4):19-19
在谷氨酸发酵中,氮源是合成谷氨酸氨基的来源,所以谷氨酸发酵所用的氮源数量大于其它发酵用量。一般的发酵工业所用培养基碳氮比为100:0.5-2.0,而谷氨酸发酵的碳氮比为100:20~30,当碳氮比低于100:20时,菌体大量繁殖,积累少量谷氨酸,当碳氮比高于100:30时,菌体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产生的谷氨酸进而形成谷氨酰胺。因此在谷氨酸发酵中,  相似文献   

5.
谷氨酸发酵过程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根据谷氨酸发酵机理及代谢控制有关理论,就发酵控制的相关条件,结合自己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小试和大生产过程实验总结,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发酵科技通讯》2011,40(4):37-37
种龄是指种子培养的时间。种龄长短关系到种子活力强弱,如果接入发酵的种子所处生长阶段是处于活力旺盛的对数期时,则种子活力强,并可使发酵适应期缩短;如种龄过长,则菌种活力减弱,代谢产物增多。所以一般一级种子种龄控制11h-12h左右,二级种子种龄控制7h~8h左右。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谷氨酸发酵行业中所面临的发酵产酸率低、糖酸转化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发酵过程中菌体同步培养对谷氨酸发酵的影响,重点描述了菌体同步培养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细胞同步化程度的测定以及同步化培养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8.
发酵过程中通气量的大小,对谷氨酸发酵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种龄、种量,不同的培养基成份,不同的发酵阶段和不同大小比例的发酵罐要求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培养基营养丰富,通气量要适当加大;培养基营养贫乏,通气量要适当减少。菌体生长繁殖期氧的需要量比谷氨酸生长期要低,特别是在发酵开始0h-5h内的适应期对氧的需要量更低,所以在发酵初期更应降低通气量。  相似文献   

9.
在谷氨酸发酵中,氮源是合成谷氨酸氨基的来源,所以谷氨酸发酵所用的氮源数量大于其它发酵用量。一般的发酵工业所用培养基碳氮比为100∶0.5~2.0,而谷氨酸发酵的碳氮比为100∶20~30,当碳氮比低于100∶20时,菌体大量繁殖,积累少量谷氨酸,当碳氮比高于100∶30时,菌体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产生的谷氨酸进而形成谷氨酰胺。因此在谷氨酸发酵中,  相似文献   

10.
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为了维持菌体生理代谢作用,需要不断地从发酵液中摄取溶解氧,溶解氧大小主要足由通风量与搅拌两大因素决定的,两者相比,增加搅拌转速比增加通风量效果更为显著。但在固定搅拌转速的前提下,改变发酵过程中通风量的大小,对谷氨酸发酵有明显的影响,谷氨酸发酵的需氧量较大,在菌体呼吸充足时显示最大的产量,氧满足程度为1.0,在生产中,用调节通风量来调节供氧,控制通风量两头小、中期大,根据菌体生长速度,菌体生长数量,菌体形成变化,耗糖速度,产酸情况,pH变化,成梯形控制升风、降风,发酵前期采用低风量较宜,发酵中期(细胞开始转型至高产酸期)以高风量为宜,发酵后期又应减少通风量,以促进已产生的α-酮戊二酸还原氨基化成谷氨酸,因此,对于发酵的风量管理,存控制系统中,根据发酵所处于的不同阶段,人上没定调节器的给定值,控制仪表自动地改变通风强度,以基本满足菌体生长增殖要求,达到提高产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发酵科技通讯》2010,(4):10-10
谷氨酸发酵中菌体先行繁殖,生物素由丰富向贫乏过渡。在发酵7h~10h后,生物素处于贫乏状态,长菌型细胞开始向产酸型细胞转变,通过再度分裂增殖,形成有利于谷氨酸由胞内向外渗透的磷脂合成不足的细胞膜,细胞出现伸长,膨大的异常形态,随之开始产酸。此后,异常形态逐渐增多,产酸速度加快。到发酵16h-20h,生物素基本耗完,完成了谷氨酸非积累型细胞向谷氨酸积累型细胞的转变,除去了渗透的障碍物,OD值稳定,产谷氨酸量直线上升,直至发酵结束。  相似文献   

12.
13.
14.
《发酵科技通讯》2009,38(3):47-47
发酵前期由于幼龄细胞对pH较敏感,如果控制pH过低,菌体生长旺盛,营养成份消耗大,发酵转入正常代谢,长菌不产酸;如果发酵前期pH值过高,虽有利于抑制杂菌生长,但对菌体生长不利,糖代谢缓慢,发酵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5.
《发酵科技通讯》2010,(1):20-20
在正常培养温度下,菌体生长良好,当温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如30℃提高到40%),停止生长,而只产酸,具有这种特性的菌株就称为温度敏感型突变株。谷氨酸温度敏感型突变株的位置是发生在决定与谷氨酸分泌有密切关系的细胞膜结构的基因上,发生碱基的转换或颠换,一个碱基为另一个碱基所置换,这样为基因所指导释出的酶,在高温下失活,导致细胞膜某些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发酵科技通讯》2009,38(3):25-25
几乎所有的谷氨酸产生菌都不含淀粉酶,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可以作为谷氨酸发酵碳源的有: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醋酸、乙醇等,其中以葡萄糖、蔗糖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发酵科技通讯》2009,38(3):9-9
发酵条件控制一般应包括:发酵培养基配方与灭菌的控制;发酵过程的温度控制;pH值控制;通气量与搅拌转速的控制;种龄与种量控制;泡沫的控制;菌体生长量的控制;CO2排出量控制;氧化还原电位控制等。  相似文献   

18.
王计胜  朱孔金  李树卓 《酿酒》2007,34(6):50-50
为了提高大曲酒优级品率,应从发酵窖池的处理、入池条件、发酵期及蒸酒等四个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方法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9.
崔艳  吕文  刘涛 《酿酒科技》2010,(1):41-43
论述了红葡萄酒原酒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对酵母、酚类物质、挥发性物质的作用与影响,结合实际生产操作情况介绍了针对不同产区原料、不同葡萄品种发酵过程控制发酵温度的方法,红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温度的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20.
《发酵科技通讯》2010,(1):34-34
在通常情况下,发酵通风量适当,累积谷氨酸;通气量不足,产乳酸或琥珀酸;通气量过大,产α-酮戊二酸。发酵温度适中产谷氨酸;温度过高容易积累乳酸。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亚适量,积累谷氨酸;生物素不足,菌体生长不良;如过量则积累琥珀酸或乳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