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梁思成于1949年提出的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的建筑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溯源"体系环境"建筑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探讨其与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及与美国建筑教育的深层联系.文章聚焦梁思成1946-1947年访美期间考察建筑教育与参加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体形环境规划会议"的经历,着重关注梁思成的工作笔记与会议文集,分析他对西方现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现代性与人文性内涵的理解与吸收;同时,挖掘梁思成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构建的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的建筑教育实践内容及其现代建筑教育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于建筑边界的"破"与"立",探讨建筑在不同环境中的"在地性"表达,试图寻找到建筑"在地性"表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揭示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异形"建筑在后现代建筑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在建筑设计师的眼中,"异形"建筑已然成为现代建筑的领导者.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异形"建筑将继续成为建筑设计师的焦点.那么,"异形"建筑的整体造型在设计过程中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通过对世界各地成功的"异形"建筑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我们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对于设计师在设计"异形"建筑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将从功能、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建筑外环境)及技术这三个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从儒家的礼制、道家的"天人合一"、佛教思想这一主线出发,分析了这些传统文化和建筑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就建筑、环境、禅文化等相关概念作了一个初步的阐释;接着概略地分析了中国禅文化的发展和及其与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的关系,以及当代建筑建筑环境艺术所面临的挑战;最后着重就中国当代建筑建筑环境艺术如何承传与发扬中国禅文化,设计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环境艺术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进而指出重塑精神家园将也必将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6.
刘芳 《规划师》2012,(6):5-6
2012年5月11日~13日,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重庆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在重庆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主要围绕四大议题展开:当代山地"城市—建筑—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理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山地人居环境资源利用与发展保护;山地人居环境建设防灾减灾与工程技术方法;山地人居环境研究的历史、人文、社会学途径.  相似文献   

7.
范宏武 《园林》2021,(1):29-35
营造舒适的生态宜居环境是超高层建筑普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解决此难题,作为中国第一高楼的上海中心大厦引入可持续绿色垂直城市理念,采用"建筑、区域、城市"协同气候环境设计,通过室外宜居环境营建、室内宜居环境营建和建筑整体舒适度提升手段,最终实现大厦室内外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论建筑环境竹景观的虚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燕  吕文明 《华中建筑》2007,25(3):152-153
竹子以独特的自然美感和人文内涵而具有丰富的景观效应,中国园林可以说"无园不竹".竹景观中虚景的营建更使建筑环境具有自然天成、空灵生动的氛围.综合众多建筑环境竹景现实例,该文主要从竹林天籁与竹影玲珑两方面分析竹林虚景的设计手法,为现代建筑环境竹子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韵 《山西建筑》2009,35(36):27-28
主要介绍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并从正反两面分析了中国城市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现状,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城市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建筑·场所     
通过两个项目的实践,对其物化环境做出简要分析,指出在特定"场所"下对于建筑设计工作的一种态度。寻求使建筑回归自然环境、遵从历史文脉的工作状态,在与"场所"的对话与交流中找出问题,发现建筑,让建筑融入"场所"。  相似文献   

11.
作为建筑系统环境性能改善的重要基础,建筑环境性能评估崇尚"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在对环境结构和环境属性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实现对被评价对象的状态与性质评估。在这过程中,必要的评价准则是不可缺少的。评价准则不仅是环境性能判定标准的优化,同时对于环境指标构建也有积极的指导价值。本文针对建筑环境性能评估等若干问题作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2.
建筑整体设计工程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当今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并将建筑整体设计与环境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设计对于环境资源所造成的压力.本文就从建筑整体设计开始进行论述,并进一步分析了建筑整体设计与环境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崔倩  蒋林晓 《重庆建筑》2021,20(5):19-21,31
重庆高校历史悠久,现存大量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的室内环境现状和保护更新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以重庆市历史建筑——重庆交通大学青楼为例,对高校历史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进行测试分析.将使用者舒适度调查问卷结果与室内热环境测试仪器HOBO U12 Logger测量结果对比分析,评测重庆高校历史建筑室内热环境舒适度.另外,通过对历史建筑"青楼"与现代建筑"创新创业园"同期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在相同的室外环境且单一因素作用下,历史建筑的室内热环境受室外环境影响较现代建筑明显;相比仪器测量的具体数值,历史建筑内使用者对室内热环境舒适程度主观感受敏锐度偏低.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9,(6)
中国传统人居文化渊远流长,其文化哲理深远丰富,在建筑创作上体现出建筑与环境的交流与交融,演绎的人性文化将建筑形态与自然美学原则产生共鸣和激发悟性,而中国传统建筑塑造的空间特性反映出中国人民深层的民族意识及特有的自然观、世界观。现代建筑技术的迅速更新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高度重视,需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新材料、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并融入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发展当代特色小镇建设。  相似文献   

15.
建筑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这才是人本主义建筑哲学和建筑美学的灵魂.建筑空间与城市环境的天人合一所表现出的建筑的文化气质是建筑之魂,只有当这种灵魂渗透于建筑作品的"艺术气氛"与"时代气息"之中时,建筑作品才能表现出他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才能彰显出建筑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许世文 《新建筑》2001,(6):43-46
结合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的设计实践,就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建筑形式的创新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论述.指出建筑设计应当尊重环境,以人为本,对使用功能进行优化,对建筑形式进行创新,并且还要考虑建筑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31)
本文对清代文人李渔《闲情偶记》关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从中提炼出"建筑形式的适宜性"、"建筑装饰的适宜性"以及"外部通行环境的适宜性"三个方面的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势在于建筑与环境共生、追求有内涵的形式、依据材料性质的适度装饰、追求设计意境的表达等诸多要点,并结合当代设计理念及当代设计的得失,探讨了李渔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对当代设计的启迪价值,旨在探寻一种既含有中国历史文化印记,又能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一种设计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牟永锋  张蕾 《浙江建筑》2007,24(9):9-11
新建的处于已有环境下的标志性建筑,均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与已有的建筑如何融合的问题。在此通过山东大学南外环新校区图书馆工程的建筑设计,讨论如何以"契合环境"为策略进行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5年武汉市居民"脑卒中"疾病数据,运用空间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城市高密度居住环境对居民脑卒中的影响.实证表明,中国城市高密度居住环境对居民罹患脑卒中具有显著影响,城市中心区已经成为脑卒中的高患病风险区域.城市建成环境要素中的人口净密度、居住用地密度、建筑密度与居民脑卒中风险显著正相关;社区医院、公园、快餐店、公交车站等设施的可达性对居民脑卒中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城市建成环境通过自然环境、居民体力活动、饮食习惯和社会资本等因素,对居民脑卒中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认为,在中国健康城市规划中,应降低城市中心人口净密度与建筑密度、引导老年人口向外疏解、完善街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动干预高密度居住环境下居民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20.
"绿色--建筑与城市的未来".1月18日至19日,第四届中国人居环境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举办.论坛由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湖北省建设厅、武汉市城市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武汉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湖北省房地产业协会、武汉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共同主办,金都集团协办,中国人居环境网、武汉浙金都房地产开发公司承办.论坛得到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人居环境基金特别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